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生命尽头,如何确认? ——薛舒新作“生命两部曲”分享会在沪举行
来源:中国作家网 | 肖瑶  2024年08月17日11:27

薛舒的“生命两部曲”包括《当父亲把我忘记:隐秘的告别》(原作名《远去的人》)及《生活在临终医院:最后的光阴》(原作《太阳透过玻璃》)两本书。前者以个人视角记录了父亲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后的家庭境遇,是对生活痛点的钝击和生命困局的剖视,不啻为大胆的生死叩问和人性探险。后者则将目光扩大至更广阔的社会图景中去,从临终病院切入,聚焦被忽视的“照顾者”与“被照顾者”的日常,展现生命的脆弱与人性的浮沉。8月15日,薛舒携新作“生命两部曲”与作家走走做客上海展览中心,围绕“生命尽头,如何确认?”这一主题,与读者们分享如何面对疾病、衰老与死亡等不可避免的人生之困,深入探讨了临终关怀与人性尊严确认的问题。

薛舒在分享会上详细介绍了两本书的封面设计与创作背景。她认为两本书的封面设计虽较为简约,却精准捕捉到了作品探讨的核心议题——面对生命的终章,我们如何给予关怀与确认。面对日益老龄化的社会,养老问题与临终关怀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问题。薛舒以其亲身经历为蓝本,深刻反思了现代家庭在面对失智失能老人时的无力与矛盾。与此同时,薛舒在关注老人群体时也关注到了护工这一弱势群体的存在。在父亲进入老年病房的五年时间里,护工们的辛勤付出给薛舒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记录下这一群体的无私奉献与坚韧不拔,让更多人关注并理解他们的艰辛与不易。作家通过对护工这一群体的细腻刻画,揭示了老龄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护工们日复一日的辛勤付出,不仅是对患者身体的照料,更是对家庭情感与社会责任的承担。

在对谈中,作家走走认为薛舒的新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陈列式或景观式呈现,而是巧妙地融入了小说的笔法,通过穿插父亲年少时在上海的打工、恋爱经历,以及少女成长的点滴,构建了一个充满温情与反思的生命故事。薛舒也表示,这部作品不仅是对父亲生命历程的记录,更是对家庭、爱与记忆的深刻探讨。对于为何选择记录这些看似平凡却又充满力量的故事,薛舒展示了一位作家应有的责任感: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笔触,为那些正在经历或即将面临类似困境的人们提供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与支持。她认为,每个人都可以写下自己的生命故事,在记得的时候记录下来,这不仅是对自己的纪念,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珍视。

此外,薛舒还谈到了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与收获。她表示,虽然写作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不易,但看到读者被作品所打动时,便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她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唤起更多人对生命、家庭与爱的关注与思考。同时,写作也是一种疗愈自我的过程,通过文字将原本难以启齿、自我认定为羞耻的经历与情感外化,实现了从私密到公开的跨越。文字成为了一种媒介,不仅记录了过往,更在无形中为心灵提供了释放与净化的空间,仿佛阳光穿透阴霾,对内心的隐秘角落进行了“消毒”。

薛舒的“生命两部曲”不仅是对个体生命历程的深刻记录与反思,更是对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人类共同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探索。它们提醒我们,在生命的尽头,我们需要更多的理解、关爱与确认;在养老问题的挑战面前,我们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与努力。正视疾病,正视衰老,正视死亡,正视人性的复杂,正视内心的痛苦,若如薛舒所盼望的“我们付出每一个人的爱”,或许就能期待一个更完美的世界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