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特逝世四十年︱张巍卓:日常的中断与自我的关怀
萨特(1905.6.21-1980.4.15) “自由的重负” 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存在主义再度引起读书界的关注。
-
张生:雷蒙德·钱德勒往事
1959年3月26日,70岁的美国侦探小说家雷蒙德·钱德勒因病去世。
-
没有社交网络的年代文豪们这样争番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正是这些不忿激励着作家们不断追求更高的文学成就,直至成为浩瀚文学天空中璀璨的明星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19世纪的法国亦不例外:雨果和圣勃夫围绕一个女人“相爱相杀”;缪塞在雨果的威严下“由爱转恨”;夏多布里昂无情阻挠年轻作家的成长……随着文学史新著的不断出版,这些名人轶事逐渐被中国读者知晓。
-
詹姆斯·乔伊斯的精神原型
如何让普通事物具有持久的哲理意义和充分的精神价值?天才如詹姆斯·乔伊斯的探索也并非一蹴而就。
-
尼格罗德文学的流星
大卫·迪奥普(左)在“黑人作家与艺术家代表大会” 塞内加尔诗人大卫·狄奥普(David Diop 1927-1960)英年早逝,迄今已经60个春秋。
-
诺曼·马内阿:致力于繁复
诺曼·马内阿(Norman Manea),罗马尼亚籍犹太作家。
-
回到别尔嘉耶夫的原著,重新认识陀思妥耶夫斯基
二十世纪初我国开始译介与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
-
约瑟夫·康拉德与他“看待世界的特定方式”
波兰裔英国作家和短篇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的一生颇具传奇。
-
我永远都是快乐的牛虻
今年是爱尔兰女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逝世60周年。
-
告别,也是为了归返
“说一声告别就是迈入死亡一小步。
-
瘟疫中的莎士比亚
【编者按】疫情之下,“复旦通识”组织“学人疫思”系列,复旦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邀请不同学科的教师撰文,从各自的专业领域与学术兴趣出发,对疫情展开不同角度的讨论,进行跨学科的深入解读和分析。
-
重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身上发现人”
有一位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相识的女读者曾经说到,读陀氏的作品感觉不是一种享受,而是一种沉重的、让人疲惫不堪的劳动。
2020-04-02
-
在瘟疫中求生和写作的莎士比亚
瘟疫笼罩了莎士比亚的一生。
-
村上春树:猫和书是朋友啊
宅在家里,正是读书的好时机。
-
独家访谈|意大利翻译家李莎:它又是陌生,又是亲切
中国,对我来说,是最难解读的秘密。
-
马拉美,塞纳河畔森林里的远影
位于枫丹白露附近的乌莱纳镇是法国象征派诗人斯特凡·马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的故居。
-
林少华谈村上春树:走出孤独,迈向刚性与冷色
从《挪威的森林》到《刺杀骑士团长》,30多年间,林少华翻译了40多部村上春树的作品。
-
王强︱语言的焰火:谈谈我的乔伊斯收藏
在现代文学史发展的每一阶段,乔伊斯都是一个代表性人物,他表达了他和我们时代的实际症候。
-
纪念乔治·斯坦纳:审视后的生命
2020年2月3日,著名文学批评家、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在英国剑桥家中溘然长逝,走完了他90岁的一生。
-
18世纪的英国女作家:出版作品就等同于打上“耻辱烙印”
【编者按】 今日为读者所熟知的18至19世纪期间的英国女作家不在少数,简·奥斯汀、勃朗特三姐妹和伊丽莎白·盖斯凯尔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几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