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童诗与诗教中诗意栖居 ——首届童诗中国(兰溪)论坛观察
10月17-18日,由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教师报》、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浙江省兰溪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风起钱塘 韵漾兰江——首届童诗中国(兰溪)论坛”在浙江省兰溪市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浙江、江苏、湖北、辽宁、吉林、甘肃等省市地区的80余位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学者、儿童文学作家、童诗写作与诗教校园评审专家、中小学教师代表等齐聚一堂,展开学术交流,积极推动中国诗歌教育,促进儿童文学的繁荣发展。
在17日上午的首届童诗中国(兰溪)论坛暨诗歌之城授牌仪式上,兰溪被授予“中国诗歌之城”称号,并发布首届童诗中国(兰溪)论坛宣言。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兰溪市市委书记陈峰齐、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吴杰伟、中国教师报文化周刊主编金锐等依次致辞。长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国诗歌学会校园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钱万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王泉根,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木汀,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韦苇、《少年诗刊》主编金本、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徐鲁、儿童文学作家班马等出席活动。
黄怒波在以“站在兰溪这片人杰地灵的土地上”为主题的发言中表示,此次举办的童诗中国(兰溪)论坛,是兰溪市委、市政府为兰溪市经济、文化发展精准切脉、精准施策的丰硕成果。儿童文学从业者讨论李渔,探讨童诗,是在自觉承担社会和历史责任;进入童诗,进入李渔的文学世界,也由此担负起探讨百年童诗概貌研究的历史重任。
陈峰齐在致辞中提到,兰溪作为钱塘江诗路文化带上的重要节点城市,是诗歌的故园、创作的热土。童诗中国论坛是文化的盛宴、诗歌的盛会,通过这一平台,能够将传统诗歌融入现代教育,推动《笠翁对韵》等重要诗教教程走向全国,促进“中国诗歌之城”兰溪的文化繁荣与发展,共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诗歌文化,开拓经济社会发展的广阔空间。
随后,吴杰伟、金锐在活动发言中进一步指出,希望通过此次活动提升兰溪作为“中华诗词蒙学发源地”的影响力,推动中国古典诗词和现代诗歌教育深入普及,并将此转化为坚定全民族文化自信和自强的文化行动。此外,表演艺术家瞿弦和、儿童文学作家沈石溪等也通过视频发来祝贺,预祝论坛圆满成功,也希望广大青少年能参与到活动当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让生活变得更有诗意。
开幕活动以后,论坛组织开展了以童诗写作与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笠翁对韵》与当代童诗写作的对立与统一、中外童诗互译及出版等为主题的研讨会。
古代诗教与现代诗歌教育的辩证关系
“诗教”最早出现在《礼记·经解》中,“温柔敦厚,诗教也”的意思是要用诗歌来教化育人。随后,孔子也将“诗教”纳入了自己的教育体系之中,在与孔鲤对谈时曾有过“不学诗,无以言”的论述。至于汉代,《诗经》已成为与《书》《礼》《易》《乐》《春秋》并列的儒家经典“六经”之首。经过先秦与汉代儒家的阐释,《诗》的礼乐教化功能得到了空前提升,这也构成了古代诗教的根本目的和重要意义。
当代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一方面应继承中国古代“诗教”传统“温柔敦厚而不愚”的思想境界,同时,也应该适应时代的新发展和新要求。儿童文学研究学者王泉根指出,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是休戚相关、手心手背的关系,少年儿童从家庭走入校园,能够影响和形塑他们的心灵与思想的,首当其冲就是语文课堂,因此,非常有必要将语文教育与儿童文学密切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现在的语文教育和儿童文学,已经为我们凝聚了发展的途径,打造了很好的平台和环境。
童诗的概念有两个层面,一是白话新诗,二是古体诗词,因此,中小学语文教育也应该从现代诗歌与旧体诗词教学这两个层面展开。目前现代诗歌教学的具体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保守和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了诗歌教育在中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倘若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佳作,经过枯燥乏味的分析与讲解,而失去了原有的光彩和神韵,那么,我们中小学语文教师在面对现代诗歌的时候,就有必要也应该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教学。基于这种情况,叶圣陶的曾孙、儿童文学作家叶刚表示,叶圣陶的教育理念认为,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诗歌教学的方法比形式更重要。应该通过“诗意家庭”“诗意学校”“诗意语文”的多重配合,引导学生读诗、爱诗、写诗。他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诗,诗人和诗意都需要以另外一种形式“重生”。中国诗坛需要更新鲜的血液,希望通过良好的诗歌教育,使得现在的孩子们成为这股生机澎湃的新力量。
谈及旧体诗词的教育方法问题,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崔昕平认为,西方和东方的传统诗歌最初都是相对整齐、朗朗上口的,这种格律严整的旧体诗形式随着诗歌的不断发展逐渐被突破。因此,诗歌进入儿童视野以后,应该首先以韵律感为重,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对孩子诗歌凝练感的要求有所帮助。
古典童诗、儿童趣味与日常生活
儿童文学作家班马表示,诗在当代的地位和作用,既不能夸大,又不能抹去。从技术层面出发,诗歌字词句的组合与分解与电影的蒙太奇效果相关,比如春、江、花、月、夜,五个单字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又形成了全新的内涵。倘若从“东方”的概念进入童诗,就能够提醒我们需要重视古典诗词的价值,尤其是从诗词中折射出的东方的审美兴味。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亦然。只有新鲜的比喻、形容词和动词配合起来,才有可能产生新鲜的意境。但同时,诗歌也需要能够朗诵与阅读,插上声音的翅膀。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儿童文学作家徐鲁,通过对现代诗人艾青儿童诗歌创作、诗论表述和相关文史材料的整理与分析,肯定了艾青对中国儿童诗的杰出贡献,及其为中国儿童诗的美学品位的提升和方向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艾青曾为1983年上海少儿出版社出版的《诗朗诵和辅导》一书作序《让诗能飞翔》,在序言中他指出“孩子们不仅需要诗,而且喜欢朗诵”“诗一经朗诵,竟可以达到出乎意料的效果”,这恰与李渔在《笠翁对韵》中对诗歌韵律感的追求相呼应。
李渔的《笠翁对韵》为孩子们怎么进入诗歌,给予了一个非常好的切口。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涂明求认为,李渔《笠翁对韵》中诸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的具体文本,并不是要为儿童读者提供标准答案,或者限定某种固定的思维范式。实际上,天不仅可以对地,也可以对海;不仅可以对风,也可以对雪。换言之,《笠翁对韵》提供的是一种诗性思维方式的可能。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前教育学院教授姚苏平认为,《笠翁对韵》让孩子们在语言之美、汉语之美中识得了中国人的意象和情境,也识得了生于诗教,更要记住乡愁的审美追求。当代的童诗,既要呈现母语的生动,也要呈现儿童的生动,怎样在现代童诗教育当中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又彰显新时代童年的新风采,成为儿童文学及语文教育从业者需要长期关注的重要议题。
古典童诗指的是要包含儿童形象、儿童趣味的旧体诗词,而只有与诗歌拉开距离,进入日常生活的实情实景中,才能够真正出现诗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龙从与儿子“桂宝”相处的日常生活经验入手,生动而具象地回答了“如何让幼儿喜欢古典童诗”这一重要问题,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古诗元素,如春夏秋冬的四季风物、衣食住行的生活点滴等,都可以成为孩子学习诗歌、热爱诗歌的机遇。他认为,在引导孩子进入诗歌的过程中,千万不要担心儿童在解释诗歌的时候出现令人莞尔的“误读”,只有让孩子在爱诗的基础上,学会如何理解诗歌的兴味和意境,背诵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更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触景生情、活学活用。
童诗,可以为我们的孩子所理解,可以塑造孩子,并且让他们释放出创造力。传统文化是郑重而亲切的,只有与日常生活产生关系,才能在孩子们的心中产生趣味。儿童文学作家、《十月少年文学》编辑陈诗哥分享了自己与孩子在家中玩诗歌游戏的亲身体验,他们以古典诗词的曲牌名字为生活起居的不同环境命名,能够让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诗歌的乐趣。他表示,孩子的思维是诗性智慧,童心就是诗,诗就是天真的话语,而童年精神的核心则是天真,是趣味。
中外童诗的互译及出版生态
结合丰富的个人阅历,浙江师范大学教授、诗人、翻译家韦苇从外语翻译诗歌的发展历史角度,分享了自己从80年代起至今的儿童诗歌翻译经验。他提出,童诗翻译的相关从业者,自己必须要爱诗,要读诗,通过阅读从古至今、从中到外的诗歌作品,最大限度地吸取古诗和新诗的精华,将它们熔铸成自己的血肉和骨骼。同时,更要做到熟悉中国儿童文学作家的语言,否则就难以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分辨诸如“我们”“咱们”这类易混词的准确译法,也很难把俄语的确切、英语的灵活、法语的优美等不同国家不同语言的优势,通过翻译体现出来。同时,韦苇认为,在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转译是不可避免的。他在涉猎“一带一路”沿线的所有国家的诗歌作品翻译时,转译是一种必要的技术性手段,如果一定要避免转译,就势必会在诗歌翻译上出现空白。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哈利·波特”系列译者马爱农认为,诗歌翻译有很大难度,如果说有的人将文学翻译比喻为“戴着镣铐跳舞”,那么诗歌的翻译就好比戴着双重的镣铐在舞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很多时候依附于形式之上,比如童谣等,如果脱离了形式,诗歌的内里也就无从生长。她对于翻译的理解是,期望目标读者读到翻译作品以后,得到的信息和享受应该能和原文读者阅读时得到的感受一致。倘若涉及到此前未有人触及的专业术语翻译时,一般采取“意译”与“音译”两者相结合的方式。赵元任翻译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有许多双关语和打油诗,这对于译者来说大都是不可译的内容,但赵元任将其灵活变通,用中文里有相似效果的文字游戏将其替代,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产生和原文一致的阅读体验,这就是成功的翻译。英语诗歌翻译成中文诗的技巧,正如《济慈诗选》的译者、原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屠岸所说,一定要讲究格律和押韵,维持原文抑扬顿挫的节奏,这样才能够将语感的音乐之美传达出来。
进入新世纪以后,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理清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童诗和诗教培育了少年儿童诗意栖居的情怀,希望童诗创作、童诗翻译与当代中小学语文教育能够让孩子们插上诗性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