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宋家宏:独龙族族群命运的壮丽史诗 ——读潘灵、段爱松长篇报告文学《独龙春风》 
来源:文艺报 | 宋家宏  2021年12月10日09:30
关键词:《独龙春风》

一部具有史诗性精神品质的作品,写出了一个民族命运的两次跨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独龙族终于摆脱了数千年苦难的命运,与整个中华民族一起共同迈向民族伟大的复兴之路。这就是长篇报告文学《独龙春风》的思想艺术价值,它抒写了一曲独龙族族群命运的壮丽史诗。

史诗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工业社会以后不可能再产生原始意义上的史诗,但是,传统史诗的某些精神品质仍然在一些优秀作品中得以沿续。因此,“史诗性”也成为评价一些鸿篇巨制,尤其是长篇叙事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它有其内在的要求。

首先,史诗性要求作品具有宏阔的视野,概括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全景式地描写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作品具备鸿篇巨制的规模。《独龙春风》具有这一精神品质,作品共45万字,视野宏阔,全景式地描写了独龙族70多年历史中两次大跨越。第一次跨越,独龙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迈入社会主义,获得了民族平等的地位,获得了民族的尊严、人的尊严。第二次跨越,独龙族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脱贫致富,迈进小康,奔向乡村振兴。

作品在构思上高屋建瓴,有把握全景的视野,不限于局部或者某个时段,而是全景式地将之纳入笔底,纵横捭阖,既有高层的决策,又有中层的推进、基层的落实;既有浓墨重彩的重大事件抒写,又有人物性格、民情风俗、生活事象的细腻描绘。作品形象地展示了70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对独龙族的关怀与帮助。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习近平总书记,几代领导人对独龙族的两次跨越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独龙族的族名都是周恩来总理命名的,之前独龙人只有一个被歧视的称呼。作品描写了独龙族在各级干部的帮扶下,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到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不断地发生改变。这些巨变不是通过枯燥的数字,而是具体描写,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与人物,激荡读者心灵,让读者身临其境一般地领略了独龙族数千年的苦难、体验到他们生存环境的艰难、饱受欺压的历史命运以及两次跨越腾飞的欢乐。可贵的还在于,作品是在全省乃至全国民族工作的背景下来抒写独龙族人民的两次跨越,从独龙族的命运变迁可以窥见中国各少数民族命运的变迁。

《独龙春风》全境式的描写,还表现在作品具有历史的纵深感。作品穿插描写了独龙族从遥远的东方迁徙到化外的边地,成为西南边地极为弱小的族群,千百年来守护着祖国的边疆。他们几乎被历代统治者遗忘,英法的探险家却带着殖民主义的眼光,深入这片神奇艰险而又蕴藏丰富的宝地。历史上也曾经有几位有识之士对这个极度弱小的民族给予帮助,如晚清官员夏瑚曾深入独龙江这一奇幻之境,提出颇有见地的建议,最终却被革职、下狱,郁郁而终。在近现代,李根源等官员也对独龙江的统辖有过切实的思考,但终未能改变身处独龙江的这一民族的历史命运。根源在于,他们的立场是如何统辖、管理,而不在于真正帮助这一极度弱小的民族走出困境。纳粮缴税始终是他们的重要目标。俯视以至歧视独龙江人,是他们的基本立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立场,以平等的立场帮助他们,以“输血”的方式帮助这一弱小民族“造血”,实现跨越,走向光明。

其次,作品主要人物具有英雄的品格,或者说,塑造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品格的人物,是史诗性作品的必然要求。这部作品写的是独龙族的两次跨越,而要实现两次腾飞式的跨越,需要党和政府以及各民族数十年持之以恒的帮扶,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而不是短期的战术问题。《独龙春风》写出了共产党人70多年来为推动独龙族摆脱贫困,艰苦卓绝、始终如一奋战在独龙江的动人事迹。第一次跨越是基础,是根本,之后几十年,一点一滴地巩固基础,提升品质,从各个方面进行帮扶。尤其最近一些年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成效显著。如贯通长达6680米的高黎贡山独龙江公路隧道,这是一项重大举措。这一举措有赖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大,以及建筑工程技术的大幅度提升,还需要建设者不畏艰险、不怕牺牲、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在谱写这一壮丽史诗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众多的英雄人物。

《独龙春风》塑造了英雄的群像。其中的英雄群像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始终向往光明,追寻太阳,奋力摆脱自身苦难命运的独龙族人,如从孔志清到高德荣;另一类是为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深入独龙江帮助独龙族人民实现两次跨越的各民族共产党人,包括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到基层干部、驻村工作队员,以及学校的老师等等。

独龙族虽然弱小,但也有着自己的坚强意志和抗争精神。正是这股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走过多次几近灭种灭族的灾难岁月。这个来自东方的民族,始终相信东方红太阳一定会照亮独龙江峡谷,改变他们族群的命运。在反抗残酷压迫的艰难历程中,产生了许多动人的事迹和民族的英雄。他们寻找着光明,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孔志清的父亲孔目金就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反抗土司统治的英雄,虽然那次反抗总体上以失败告终,但也让察瓦龙土司再度统治独龙江后做出了一些让步。父亲的反抗给予孔志清深刻的影响。孔志清继承了父亲的反抗精神,在有识之士的帮助下,得以外出求学,开阔了眼界和心胸。当党的光辉照亮独龙江后,孔志清成为最早紧跟共产党争取民族新生的独龙人。独龙族族群命运的第一次跨越,孔志清作为族群中深有影响的人,作出了重要贡献。孔志清的事迹,代表着他的父辈反抗者以及实现独龙族第一次跨越的独龙族英雄群体。

接过独龙族发展的接力棒,数十年来艰苦奋斗,最终实现独龙族第二次跨越的,又是另外一个英雄群体。其中的优秀代表是高德荣。高德荣一出生,就赶上了独龙族实现第一次跨越,他天然地从原始人成为社会主义新人,他得以上学读书。他要回报自己的民族,回报共产党的恩情,把独龙江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和谐。这是他一生的梦想。这部作品写了高德荣为实现这一梦想发生的故事,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高德荣榜样力量的背后,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的独龙族人民,在一个全新时代,发扬独龙族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步步实现整族脱贫,迈向小康社会。可贵的是,以高德荣为代表的独龙族人知道,本民族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党和国家的扶持。一个贫困的地方,最大的贫困是思想观念的贫困。只有将“输血”转换为“造血”,才是长久之策。他们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依靠自己的奋斗和独龙江丰富的资源,实现了整族脱贫。

新中国成立后,各民族共产党人不畏艰辛,深入独龙江,帮助独龙族人民实现了两次跨越,他们是作品塑造的另一个英雄群体。作品开篇就写民族战线尖兵王连芳与独龙族人民兄弟般的深情厚意。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云南的少数民族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所思所想、他的动人事迹,至今仍然是云南以至中国民族工作的宝贵财富。杨世荣和他的工作组在独龙江开田引水、播种稻谷,这是独龙江开天辟地的第一次,帮助独龙族人实现了农耕跨越。为赶节令,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翻越大雪山,开田引水,试种稻谷,经历了数不清的困难。第一所小学,第一个卫生所,民族学、社会学家们完成的第一份完整的独龙族社会调查报告,第一部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独龙族》,第一条人马驿道修通,到新世纪贯通的独龙江隧道,近年来为脱贫攻坚深入独龙江的驻村工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数不清的英雄人物为独龙族的跨越付出了青春、鲜血乃至生命。这部报告作品中对他们都有生动的描写与叙事。

这两类人物都富有牺牲精神,两个群体都是充满理想主义精神品格的英雄人物。对这些英雄人物的描写,使得作品的审美风格产生了崇高的精神品质。这也是史诗性作品必须具备的特征。

第三,作品的艺术品质能给予读者审美愉悦。“史诗性”是一个很高的艺术评价标准,没有足够艺术魅力是难以称为“史诗性”作品的。这部作品内敛的风格、扎实的文献基础、深入的采访、生动的描写,使得作品极具艺术性。

《独龙春风》不以主观抒情取胜,而以生动客观的写实性抓住读者的心。作品的大量篇幅都是生动的人物与往事追述,不追求以想象和虚构来完成情节的完整性,不追求故事情节的传奇性,而以还原历史场景为目标。故事保留了零散与片断的特征,甚至由多个片断构成,以塑造人物形象为目标。由于这些历史场景以及人物本身已经具有足够的吸引力,人物具有崇高的精神品质,即使没有故事的完整性,仍然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作品的每一章都有这样的描写,这是严肃的纪实文学的写法,这是非虚构文学保持其艺术品质的基本要求。一些所谓“纪实文学作品”中,作家的主观性太强,虚构与想象太明显,丧失了真实性,也就丧失了这一文体的最重要的艺术魅力。

《独龙春风》的写作,除深入的采访,还依赖于大量的文献阅读。由于笔者也曾认真读过《王连芳日记》一书,约略知道这部作品的一些文献来源。只有认真读过大量的历史文献,才能懂得党制定的民族政策的卓越贡献。深入的采访、大量的文献阅读,并将之内化为自我的感受,这只有长期关注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对他们在这数十年的变化有深入理解和深厚感情的作者才能做到。作品引用了许多重要文献资料,包括毛泽东、周恩来对民族工作非常具体的指示,邓小平《关于西南少数民族问题》的讲话,初读作品会产生一个疑问:“需要引用这样长的资料吗?”读完《独龙春风》后,感到这是必要的。这些重要文献呈现了党中央制定的民族政策,是我们民族工作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些政策的制定,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早在红军长征时就被历史事实证明了其正确性。历史证明,凡是认真执行这些政策,我们的民族工作就取得进步与成就,只要违反了这些基本政策,民族工作就会出现偏差与失误。这些政策在独龙江流域的实施,使独龙族人实现了两次跨越,不仅是对独龙族人民的贡献,也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民族团结、共同进步方面的“中国经验”。

《独龙春风》一书将重要历史文献与独龙族族群命运变迁紧密结合,产生了丰厚的思想艺术价值。它成为一部抒写独龙族族群命运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