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山山的阅读建议:克服干扰,每天至少读书15分钟
裘山山,1958年5月出生,1976年入伍,1983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原成都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原《西南军事文学》主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先后出版小说、散文等近400万字。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我在天堂等你》《春草》,长篇散文《遥远的天堂》《家书》,中篇小说《琴声何来》等。长篇纪实散文《遥远的天堂》荣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此外还获两次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以及解放军文艺奖等。 (本人供图)
《我在天堂等你》
一个人的气质里,蕴含着他(她)走过的路,爱过的人,更不可少的是,读过的书。甚至可以说,You are what you read(你就是你所读)。你读过的一本本书,融汇成生命的营养,是寻找自我和与世界对话的备忘录。对于作家,书房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的。阅读与写作,相当于作家的双翼,在精神世界里翱翔。
从2019年秋天开始,封面新闻推出人文栏目“书房”,用视频和文字的方式,带读者走进一个个读书人、写书人的书房,与那些暴露在书架上的鲜活灵魂一一照面。从阅读、从图书出发,聆听关于人生的故事。
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书房”走进鲁迅文学奖获得者、作家裘山山的书房。聆听她在书斋里的灵魂之声,以及书本背后静默的思考力量。
所读甚广
家就是一个书房
裘山山的家,客厅、卧室,多处墙壁都装的是书架,没有电视的位置。整个家就是一个书房。书柜很高,藏书满满腾腾,“这一套《鲁迅全集》是我结婚的时候表哥送的。”发表她的小说的期刊,几百本,码得整整齐齐,成堆成摞。不过,在一个出版发达的时代,书不在藏,而在于读。一个不断成长的作家,所读肯定是大于自己的藏书的。
裘山山不光看纸质书,她还会在移动终端显示屏上看书。在微信读书上已经看了很多书,Kindle也在用。如果电子书看了觉得非常好,她还会去买一本纸质书来收藏。但这样的情况要控制,“因为实在放不下了。”
裘山山还经常在软件上听书。比如在喜马拉雅上重新听以前读过的文学经典。像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马尔克斯的《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茨威格的《象棋故事》,白先勇的《台北人》,当然还有大部头的《红楼梦》《静静的顿河》,“那些专业播音员讲得特别好,听着很享受。”
也不光听文学经典,像埃隆·马斯克母亲梅耶·马斯克的自传也让她觉得受益,“这位女性除了培养出几个优秀的孩子之外,她本人其实有很坎坷的过往。丈夫家暴,离婚,事业上的几次挫败。现在她70多岁了,却依然充满活力,还干两份工作。她说70岁是她人生最好的时候。这种生命力,是耐人寻味的。”
重读《庄子》
品出精神大自由
在什么媒介上看书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值得看的作品。裘山山经常会感慨,一部文学名著能够流传至今,一定是经过了时间检验的。毕竟是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最有思想最有才华的人写出来的,积淀了很多养分。“人一生的时间有限。读一本经典就可以吸收很多东西,这是你在生活中靠自己的阅历积累不了的,这很划算。”
有人曾说,人大概可分成两种,一种是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是不读的。现在传媒发达,不读文学作品也可以知道天下大事。但是文学,这种高雅但似乎不是必要的东西,却往往在很多时候,是一条区分的金线:你对这个世界是个有思考有情怀的体验者,还是个匆匆过客?
不过,劝人喜欢文学有时候会吃力不讨好,“文学阅读这事儿,有些人如果确实不爱,你也很难把他劝动。但是爱读的人一旦尝到好处,就不会放弃,会终生阅读。”裘山山说。
旧地须再游,经典须重读。很多书都是重读时才品出其真味的。裘山山最近正在读《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前她在大学读过,但是这其中的味道,到如今重读才品出来,“逍遥游其实不是我们通常认为的消极意义上的逍遥,什么都不在乎。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大自由状态。我甚至想,如果庄子的思想在早期能被中国人重视,可能会对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带来积极的影响。”
她接着读:“‘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种鸟,飞六个月也不停止。真是了不起!在那么久以前,庄子就有那么开阔、洒脱的思维,以及一种具有科学意义的想象力,真是我们今人所不及。建议大家有时间一定好好重读经典,你会有新的收获。”
每天读点书
克服干扰和诱惑
不少人认为,我们现在越来越被碎片信息困住了。刷短视频很难节制。要定下心来读书,就变得比较困难。
裘山山分享了一条比较有效的心得或者经验:每天给自己定个读书的固定时长,并持之以恒,阅读量就很可观。
她提到一个叫奥斯勒的加拿大医学教育家,每天事务非常繁忙,要教学,要写作。为了保证读书时间,他规定自己每晚睡前读15分钟的书。他做了统计,一个月读完12.6万字,一年下来就可以读完151.2万字。如果一本书按照7.5万字计算,一年就可以读完20本书。他这一读就是半个多世纪,一共读了1000多本书。
“我觉得这非常值得效法。一个人再怎么忙,每天抽出15分钟的时间,把手机放在一边,专门用来读书,还是应该能做到的。我们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和自己做斗争。你一定要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打扰和诱惑。人有时候不要太让自己舒服了,还是要强迫自己做点事,读点书。”
牢记母亲建议
不动笔墨不看书
现代社会信息超载,图书出版者众,人的精力则相对有限。开卷未必都有益,如果不讲方法,一味闷头读,很可能就读成书呆子。不少优秀的人士是很善于阅读的,有自己行之有效的读书之道。
裘山山的母亲曾是浙江日报编辑,是个知识女性,她常对女儿说的一句话是:“不动笔墨不看书。就是你没做笔记的时候,还是别看书,看了很容易白看。”对母亲的建议,裘山山坦言自己此前做得不好,但是现在手机上有了很方便的记录软件,很好用。“所以现在读书看到特别好的,我就会顺手摘录下来。看书的时候,脑子里闪出的各种念头,也顺手记下来。”她说。
裘山山现在听书比较多,有一个文件夹专门用来存放听书笔记,“还是要记下来。之后去重温的时候,就会印象特别深。不这样做的话,很多你读到的东西,很快你就忘了,因为划痕太浅。”说到这里,裘山山还特别提到一点,“有时候看一篇文章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并不是说一定要看大部头。主要还是看你还有没有学习心态。公众号文章里也会有你不知道的新知识点,能认真看完也是一种学习。”
在采访中,裘山山不光会提到文学名家,还会提到科技兼商业巨头埃隆·马斯克这样的人物。她将马斯克的一些科技超前概念延伸思考到人文领域。比如马斯克造“胶囊火车”,被人认为根本不像火车了。马斯克就说,“像火车”已经是火车的第二性、第三性了,火车的第一性就是把东西安全快速地从甲地运到乙地。裘山山从这个思路中也联想到,写作的第一性是什么?“就是你想写啊,你喜欢用语言来表达,表达你的感情、对人世间的看法,而不是其他。很多事情,我们都可以回到第一性去思考,很多事情就容易想通了。”
有些人会担心科技快速发展失控,会对人类世界现有秩序带来种种冲击。裘山山自认“我的心态偏乐观。我的观点是,反正挡不住,还不如敞开去接受,去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固然科技带来的伦理风险要考虑,但是也要避免陷入那种总是反对新事物,这不对那不对,总是以过去衡量未来的心态。既然未来要来,我们就尽量做好它到来之前的准备。”
- 裘山山:艺术呈现“老龄化”之思 用文学安抚心灵[2022-03-10]
- 商务印书馆3月十大好书发布 《红色气质》线上首发[2022-03-10]
- “90后”书店店长的“她”力量[2022-03-08]
- 春天来临的方式[2022-03-07]
- 安乐哲谈枕边书[2022-03-07]
- 我们为什么要推开书店的门[2022-03-04]
- 以丰富多彩的好书,致敬建党百年、奉献读者大众[2022-03-04]
- 一见图书馆:在上海,阅读可以有多种“姿势”[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