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文化价值
从中国科幻小说的创作历程来看,科幻小说虽形式多样,但在内容方面始终关注社会的未来发展。1949年以来,随着持续不断的技术变革,科幻小说也在以自己的方式探索表现未来的形式。从工业幻想、宇宙探险到环境保护、人文关怀,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在提供了天马行空的想象空间的同时,也对未来社会建设和发展进行畅想和艺术化呈现。
表现工业建设图景
1949年以来,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展开,工业题材小说开始出现。在《乘风破浪》《百炼成钢》等作品中,林立的烟囱、冲天的高炉、忙碌的生产线工人成为“生产力”的象征,凝聚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美好想象。与此同时,科普事业受到重视,科幻小说创作数量不断增多。其中,对城市未来的美好想象、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强大信心成为科幻小说集中展现的内容。
城市理论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工业化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改造人的生产生活条件,还在于拓展人的感受范围,提高智力水平,改进人的身体体验和思维方式。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就表现了这一主题。小说中“未来市”先进、便捷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飘行车、直升机和小型火箭随处可见,在“魔术般的工厂”中,“人造淀粉车间”“人造蛋白质车间”“成型间”“仓库”应有尽有,利用二氧化碳、水等自然中的常见原料,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淀粉、蛋白质、油脂等日常所需的营养元素。
鲁克的《海底渔厂》《海上的黑牡丹》《潜水捕鱼记》等小说则集中描写对海洋资源的开发。《海底渔厂》描写了一座全自动养殖工厂,采用超声波探测鱼群,并直接送往车间运输带,由自动化机器完成清洗、切分和烹调过程,最后直接制成鱼类罐头。《海上的黑牡丹》描写了通过自动钻探设备获得海底石油,将石油通过输送管道直接送到岸上。叶永烈的《石油蛋白》则设想利用微生物获取石油中的蛋白质,加工成奶粉、蛋糕等食物。
通过科技手段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表现出当代科幻作家对工业化建设的信心和期盼。科幻小说对发达的生产线、合理的分工方式、高超的产业技术的描绘,表现出对便利、富足的生活的向往。
关注生态建设
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是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写作的重要题材。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的家园,是很多当代科幻小说家关注的问题。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叶永烈、刘兴诗等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的思考。
叶永烈《小灵通漫游未来》中的“未来市”采用环保材料建造房屋,“又轻又富有弹性,不怕地震”,主要的交通工具是“气垫船”和“飘行车”,依靠喷气发动机来运行。刘兴诗笔下的“游牧城”描写了便于迁徙的游牧小镇,由泡沫塑料制成的房子自带喷气动力,可以随着生活需要随意移动。
在当代科幻小说中,工业生产多使用天然能源,生产线的运行主要依靠太阳能、微生物和细菌。一帜《烟海蔗林》里的甘蔗园利用日光电池制糖,肖建亨《蔬菜工厂》描写了利用太阳能加快植物生长速度,刘兴诗《蓝色列车》中的“海底牧场”则使用灯光培育水草以饲养牲畜。
21世纪之后,刘慈欣在其小说中也表达了对环境保护的设想。他的《中国太阳》探讨科技发展对保护生态的作用。在小说中,中国建造了一面平行于地球轨道的巨大镜子,通过反射阳光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主人公水娃参与了这个项目,成为“镜面农夫”,并最终驾驶“中国太阳”进行星际探索。刘慈欣的《圆圆的肥皂泡》同样关注环保主题。小说将孩童的梦想、两代人的奋斗和青年的创新精神结合在一起。主人公圆圆利用名为“飞液”的超级表面活性剂,创造出包裹着海洋湿气的巨大肥皂泡,将降雨带到了中国的西北。“肥皂泡”这一充满童趣的构想,寄托着作者对科学技术的美好期盼。
表达人文关怀
科幻小说有描写宇宙探险的传统。儒勒·凡尔纳就曾用充满科技元素的旅行故事将主人公带往月球。1949年之后,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家对科技和宇宙具有浓厚兴趣,创作了大量描写宇宙探险的作品。
郑文光以星际探索为主题创作了多部作品。他在1954年创作的《从地球到火星》,以儿童视角展现中国科技建设的蓬勃朝气。小说发表后影响很大,甚至引发了读者观测火星的热潮。随后,他的《火星建设者》描写以中国人为代表的火星建设者,在荒无人烟的火星规划城市建设,期望把火星建成人类的第二个家园。火星建设者遭遇了瘟疫、核爆炸、风暴等种种磨难,但坚定的信念却从未动摇。最终,建设者完成了火星探险,建造起一座座现代化城市。而在《飞向人马座》《战神的后裔》等作品中,郑文光更是将丰富的天文知识和探险故事有机结合起来,表现了超星爆发、宇宙风暴等自然奇观,也呈现出青年探索宇宙、追求梦想的激情与活力。
除了描写宇宙探险外,科幻小说也关注人类文明的存续,表现人性力量的张扬。2019年,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上映,深受观众欢迎。《流浪地球》大获成功的原因,不仅在于其宏大浩渺的星际旅程,还在于其展现出了中国传统的家国文化与故土情怀。在人物塑造和情感抒发上,《流浪地球》把家园、城市、地球并置,从父子之情、民族之情到人类之情,表现出浓郁的人文关怀。
科幻小说是为了满足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面对技术变革,如何想象和构建未来世界,是科幻小说吸引读者的关键所在。苏恩文把科幻小说的这一特性称为一种“诗性”,即通过“认知性”和“陌生化”的结合,提供给读者别样的阅读感受。科幻小说赋予科学知识文学趣味,并在文本层面上建构起一种指向现实和未来的审美特征。因此,科幻小说虽然采用的是幻想的形式,但与现实密切相关。金涛认为,虽然科幻小说的时空观念超出了普通小说的限制,但“这一切都不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虽然这种反映可以说是变形了的”。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与社会发展、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密切关注工业建设、生态保护、宇宙探索、人类生存、道德伦理等现实问题,以艺术形式探讨严肃宏大的主题,启发读者反思当下,展望未来,具有深广的文化价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当代科幻小说的知识分子叙事研究”(18CZW048)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
- 王瑾:科幻的饭与暖[2022-05-05]
-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50本科幻小说[2022-04-11]
- 科幻引领未来[2022-03-28]
- 幻想与通感,为庸常的世界书写新奇[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