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高适为什么不救李白
来源:北京晚报 | 五柳七  2023年08月17日06:20

“君马黄,我马白。马色虽不同,人心本无隔。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长剑既相曜,高冠何赩赫。各有千金裘,俱为五侯客。猛虎落陷阱,壮夫时屈厄。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这是李白所作《君马黄》一诗。李白诗作,时间大多难考。此诗多认为作于浔阳狱中。安史之乱之际,李白站队错误,几致杀身之祸。

《君马黄》是汉乐府古题,按明人胡震亨解释,这是一首隐言交友不终,各奔东西的诗歌。“共作游冶盘,双行洛阳陌”这句,或暗指天宝年间与高适同游梁宋的往事。“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则有对好友见死不救的谴责之意。

李白、高适年龄相当,经历了开元天宝的盛世,又同度了安史之乱的乱世。两人同有极强的政治抱负,均喜谈王霸之略,并耻于常科。

两人的经历确实互为镜像,高适在《旧唐书》中被认为是唐代诗人中在政治上最为成功的一位,而李白则如白居易所说,成为薄命诗人中的最为沦落之人。

李白与高适、杜甫相会同游于睢阳(今商丘)梁园,是文学史上一次脍炙人口的诗人集会。三人登平台、猎孟诸、出琴堂、入酒胪,论交怀古。杜甫至晚年写诗回味,称“二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李白当时虽有《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但诗中并无友情叙及。高适写有《宋中别周梁李三子》一诗,有“李侯怀英雄,肮脏乃天资。方寸且无间,衣冠当在斯”,反倒对李白“大言”“失礼”的做派隐隐有规劝之意。

电影《长安三万里》,以高适、李白的友谊为主线,但把李白与高适演绎为一生挚友,有点想当然了。三人虽然诗文酬唱多篇,但却未留下脍炙人口的佳作。高适除在宋中写有数首关于李白诗句之外,终生再未有念及友情的诗作,李白也是如此。

高适不久在梁园写下《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成千古名句,董大或是吏部尚书房琯的琴师董庭兰,交情都比李白深。

《旧唐书》疑点不少

“高适者,渤海蓨(tiáo)人也。父从文,位终韶州长史。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貧,客于梁宋,以求丐取给。”《旧唐书》对高适的记载,多有疑问之处。

高适祖籍山东渤海。唐时已无渤海郡,渤海为郡,晚年高适被封为渤海县侯。但是蓨是汉代地名,在今天的河北景县。

对于高适家世,《旧唐书》只简略述及其父当过韶州长史,韶州长史不过正六品上,高适似乎出身不高。据学者高勋初考证,高适其实家世显赫,祖上阔过。其祖高偘(kǎn,同侃)是唐高宗时的一代名将,曾生擒突厥车鼻可汗,征战过高丽,官至陇右道持节大总管。最后封为平原郡开国公,食邑两千户,陪葬昭陵。

高适和王之涣是发小。史载“(王之涣)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高适是五陵少年这个官二代的圈子里的。

高适二十岁时西游长安,恃才自负,“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最终求仕失败。失意而归,客居梁宋,此后三十年,混迹渔樵,躬耕取给。《旧唐书》说他“以求丐取给”,高适有田有地,不至于沦落到行乞的地步,至多是找亲朋故友救济。

《旧唐书》载“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什”,高适五十岁才重视写诗?五十岁以前高适诗作现存191首,代表作《燕歌行》是在38岁时写的。五十岁后,高适仕途顺利,创作却少得可怜。安史之乱后,高适仅存诗近10首,多为奉和应酬之作。从乱后创作数量上看,杜甫约700余首,李白200余首,高适作品寥寥。

梁宋在哪里?

考察高适一生,梁宋之地是重要地标。

梁宋指哪里?史上有争议。一说梁宋是两个地方,梁指开封,宋指商丘。梁宋就是开封商丘一带。如著名学者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说:“史书上称其(高适)郡望在渤海蓨县,而他的实际住地则是梁宋一带,并没有固定地点。”

据姚俊成《关于高适两个问题的探讨》一文,梁宋指的只是商丘一地,此说更合理。

汉初设梁国,以睢阳(今商丘,在唐代天宝元年改宋州为睢阳郡,乾元元年复为宋州)为国都。开封在唐代称汴州,在战国时称大梁,是魏国都城。高适数次到开封,在诗中均称开封为“大梁”,既不用梁,也不用汴州的称谓。

高适与商丘相关的诗歌有40首。李白、杜甫和高适同游商丘梁园。李白《书情赠蔡舍人雄》中说“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杜甫在《赠李白》诗中说“亦有梁宋游,方期识瑶草”。唐代很可能习惯用梁宋指商丘。

梁园又有“东苑”“梁苑”“菟园”“雪苑”“竹园”等别称谓。《别韦参军》诗说:“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雁池是梁园一景,梁园是高适早年的躬耕之地。李白在梁园也定居多年,留下名篇《梁园吟》,感叹“梁园虽好,终非故乡”,还流传出一段“千金买壁”的情史。

杜甫晚年回忆三人同游梁宋,写下《遗怀》一诗,其中有“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之句。杜甫犯了个常见错误,把商丘梁园的平台和开封的吹台混为一谈。开封古吹台是战国时梁惠王所筑,而商丘梁园平台,是西汉梁孝王所建。

同游三年 就此不见

高适生年多有争议。李白生于701年,杜甫诗中明言“昔者与高李”“忆与高李辈”,高适年纪可能比李白要大一点。三人中杜甫年纪最小,和高适、李白相差十岁多。

李白、杜甫和高适同游梁宋,具体时间同样不确定。

宋人多认为在开元二十五年。明代钱谦益注杜诗,认为是在天宝三载(744)秋冬,这一说法得到近代闻一多、郭沫若、肖涤非等学者认同,也是目前公认之说。

至于李杜相识在先,还是高杜、高李,再有三人梁宋之游的路线是怎么走的,都史载不详,至今存疑。据学者孙钦善《高适年谱》:

天宝三载。高适在宋中。“夏,与李白在单父相会,二人偕游梁宋自此始”。“秋,杜甫亦参与同游”。

天宝四载。“春至夏,与李白等同游开封、洛阳等地”;

天宝五载(746)。高适旅居东平,“夏,北海郡太守李邕西来济南郡、东平郡,与适有诗赠答,并相会同游。高适与杜甫同游齐鲁亦自此始”。

同年“秋,与李白、杜甫由东平同游濮阳一带”,“冬,与李白、杜甫同游北海郡,会李邕”。三人从单父、梁宋、开封、洛阳再到山东,同游三年。

此后,李白于鲁郡送杜甫归长安,高适随李邕至北海。李白高适各奔东西,再无相见之时。

杜甫是三人交谊的纽带。杜甫赠高适诗十七首,另外还有二首间接提及高适。赠李白诗十四首,另有一首间接赞美李白。

高适赠杜甫诗,传世的只有二首,都是入蜀后的作品。李白赠杜甫诗,也只有两首,都是在山东时的作品。

一个向西 一个往南

唐代,从戎入幕、效力边陲,是中小庶族地主文人除应试赴举之外,博取功名的重要途径。

自从藩镇体制初步成型,河北地区与河西地区就成为唐廷边防政策的两翼。三十多岁时,高适曾北上蓟门,欲入信安王李祎幕不果。他首次踏入仕途,是在天宝八载(749)受举荐,当了封丘县尉。但“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使人悲”,两年后愤然离去。

天宝十二载(753),高适终于入幕河西,投入名将哥舒翰帐下,任掌书记,是幕府中的文职。哥舒翰曾携高适入朝, 在玄宗面前力荐高适。年过五十的高适迎来人生腾达的转折点。

李白同样选择了入幕之路。在高适入幕河西的前一年,他就曾北上幽州,寻求获取边功的机会。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高适和西奔,李白南下,两人选择了不同的人生方向。

高适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及至潼关失守,玄宗出逃,高适“自骆谷西驰,奔赴行在,及河池郡,谒见玄宗”。唐玄宗下诏书,表彰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擢为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李白在洛阳失守后,携妻子宗夫人奔亡,隐居庐山。至德元载(756),永王李璘率水师至九江时,三次征召李白入幕。李白不听宗夫人规劝,写了《别内赴征》三首诗,选择从军。

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唐玄宗采纳了宰相房琯“诸王分镇”的建议。

“诸王分镇”一事一经推出,高适“以为不可,上皇不听”。肃宗召高适商议,高适“因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于是肃宗任高适为淮南节度使。

高适忙着搬救兵

“诸王分镇”是一步昏招,如学者周勋初评述:

所谓分镇之议,亦不过效西周初期封建诸侯藩屏周室之故伎,实则分镇之后,南北各拥重兵割据,必致对立。李璘垄断江淮租赋,控制唐王朝经济命脉,无异扼李亨之咽喉。李亨居尊长之位,且已即地位,岂容李璘为之争夺?故此议一出,必致内争。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命永王回蜀,永王不从。于是肃宗命高适讨伐永王。未及高适出兵,永王部下便纷纷离散,永王兵败被杀。至德二载(757)春,李白逃至彭泽被捕,系于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中。

李白深陷浔阳狱中,曾希望得到高适援手,请投军高适的秀才张孟熊转交谒诗二首,把高适比作汉之张良、霍去病。高适并无回应。

电影《长安三万里》中,高适委托郭子仪去营救李白。李白和郭子仪互救的故事,源于唐代裴敬《翰林学士李公墓碑文》,后来经《警世通言》《今古奇观》等大肆演绎,在民间广为流传。不过学界普遍认为故事不可信。

对李白伸出援手的,确信的有御史中丞宋若思、江南宣慰使崔涣和宰相张镐。李白出狱后,加入宋若思幕府,不久遭到流放。究其原因,在于他经手写了两篇表章,不合时宜地建议肃宗迁都金陵,放弃北方。

高适此时在忙什么?安史之乱,最为惨烈的一战,正是发生在三人同游的睢阳。张巡、许远以6800人死守睢阳,两人均和高适有深交。平定永王之乱后,高适一直忙于四处修书搬救兵,但包括宋若思在内的周边唐军纷纷按兵不动。等到高适同张镐一起率军抵达睢阳时,睢阳已陷落三日。

士人风气分南北

自汉末南北分裂,士人之风气随之也有南北之分。

《隋书》记魏征所论唐代士人文化的南北差异:“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唐初提倡儒学,但唐太宗偏好东晋书法、六朝诗歌,与他诗文唱和的大多是南人。开元时期,唐玄宗还是儒道并举,到了天宝年间,便一心享乐,追求长生,愈发倾心道教。在翰林院侍诏中,有相当一批道士。李白带有蜀中道家的习气和做派,正是在此背景下,被唐玄宗召入翰林院的。

李白的朋友圈,大多出自南方。在蜀中,对他思想影响最大的当属隐士赵蕤。其著有《长短经》,属于纵横家一派学说,对李白影响很大。李白动辄有游说人主、立谈知我、直取卿相之志,可谓先秦游士纵横之遗风。再如蜀中的陈子昂、荆楚的孟浩然和吴越之地的贺知章、张旭,才是李白深交。

李白之所以选择站队永王,也和永王幕中招揽了大批荆楚人士有关。

显然,高适和李白有地域差。与李白相比,高适和杜甫的友谊,倒是“交情老更深”。

杜甫是河南人,杜家是当地望族,晋代名将杜预之后。高适和杜甫同为北人,家世相近,自梁宋之游后,也一直保持诗文唱酬。高赠杜诗现存2首,高适至蜀中任职,对杜甫给予不少照顾,其作《人日寄杜二拾遗》,以“愧尔东南西北人”喻杜甫,是高适五十岁后,为数不多的真情之作。清代洪亮吉曾说:“高常侍之于杜浣花,……始可谓之诗文知己。”李白和高适,谈不上知交。

访谈更多

星辰与家园:中国科幻文学的探索与守护

科幻文学不仅是讲故事的一种方式,也是我们认识世界、与自我对话的途径。愿同一星空下的我们,可以乘科幻长风,去探索星辰大海,去洞察自我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