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沫特莱的旅沪生涯
1928年底,美国人史沫特莱以德国《法兰克福日报》记者的身份进入中国东北,之后一路南下,途经北平、天津、南京,直至上海。
1929年5月,史沫特莱搭乘火车来到上海,租下吕班公寓的二楼,作为《法兰克福日报》的办事处,开始了长达7年的上海生涯。
到上海数月后,史沫特莱赴莫里哀路29号拜访宋庆龄,并赠她一本新近出版的《大地的女儿》。她在扉页上题写了一段热情洋溢的赠词:“送给宋庆龄同志,我无保留地尊重和热爱的一位忠贞不渝的革命家。”
1929年12月,史沫特莱在《世界月刊》编辑董绍明、蔡咏裳夫妇的陪同下,拜访了鲁迅。两人惊奇地发现彼此都懂德语,瞬间拉近了距离。此后,他们经常书信往来。史沫特莱还先后由苏联塔斯社记者乐芬、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等陪同拜访鲁迅。
1930年2月,史沫特莱将德文版自传体小说《大地的女儿》赠予鲁迅,并在扉页上题词:“赠给鲁迅,对他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而生活和工作表示敬意。”
史沫特莱第一本反映中国社会的纪实性著作《中国人的命运》,由美国纽约先锋出版社出版。她通过对当时社会现状的调查以及对各阶层的接触了解,以锐利的眼光揭露了旧中国的社会弊端,并对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寄予无限的同情与支持。
这部作品共有30篇特写文字,除了反映中国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描写中国妇女的不幸命运、揭露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外,还有一些文章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的诞生。
1931年,史沫特莱迁往格罗希路70号。在这里,她热情地接待了丁玲,并提供安全保护,直至把她送出上海。
凭借外国人的身份,史沫特莱还掩护了不少地下党员和红军指战员。可以说,她的寓所成为当时上海最佳的“避风港”之一。赣东北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创始人之一周建屏、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陈赓以及地下党员刘鼎、陈翰笙等都受到过她的直接帮助。
1932年1月,史沫特莱等人在地下党的支持和宋庆龄的帮助下,在上海创办英文周刊《中国论坛》。
1932年夏秋之间,宋庆龄、史沫特莱等人开始酝酿筹备成立一个新组织。12月17日,正式发起成立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宋庆龄被选举为主席。1933年1月,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上海分会成立,史沫特莱是上海分会会员之一。
1933年2月,环游世界到达上海的萧伯纳受到宋庆龄和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的热情接待,史沫特莱参加了会见。参加谈话的先后有鲁迅、蔡元培、林语堂等。史沫特莱充当记录员,并把相关谈话详细记录了下来。1933年3月1日,史沫特莱署名“镜涵”发表《萧伯纳过沪谈话记》,登载于《论语》第十二期。
1933年5月,史沫特莱离开上海去苏联疗养,之后回到美国。1934年10月,史沫特莱从旧金山搭乘轮船回到上海。
1934年至1935年,史沫特莱借住在大陆新村的鲁迅家里。许广平特意腾出二楼的房间,改作她的卧室兼书房。在鲁迅家中,史沫特莱认识了更多共产党人,了解到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情况,为撰写关于红军的著作积累了素材。
1934年,史沫特莱关于中国的第二本著作《中国红军在前进》问世。这本书在莫斯科首次出版时,俄文名是《中国的红色风暴》。此后,在西方世界连续再版。
史沫特莱通过22篇报道,向全球读者介绍了红军诞生和成长的历史,讲述了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红军数次粉碎敌军“围剿”、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壮举。
1936年2月,史沫特莱了解到红一方面军北渡黄河、即将完成长征的消息。她立刻告知鲁迅,并建议鲁迅给红军发电报祝贺。由此,便有了鲁迅、茅盾联名致电红军一事。
这封贺电洋溢着革命激情:“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的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荣的一页!”
不久,鲁迅又以诚挚的心情表达对共产党人的敬仰:“那些切切实实,足踏在地上,为着现在中国人的生存而流血奋斗者,我得引以为同志,是自以为光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