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析酲解愠,锋发韵流——记沈尹默先生赠郭子杰入蜀词稿
来源:文汇报 | 刘石  2023年12月01日07:17

近日有幸,近四十年后得以重睹秋明翁沈尹默先生赠郭子杰入蜀词稿线装一册,令人回忆起一些难忘的往事,又从而勾起了一点考证的兴趣。

秋明翁不愿替日本人做事,于1939年5月间自沪入渝,直到抗战胜利后次年即1946年秋才回到上海。在重庆的七年间,作词的兴致颇高,数量不少,手书编集,冠以名称,今可见者,有《念远词》《松壑词》等。秋明翁弟子戴自中先生据施蛰存先生所赠《雍园词钞》统计,《念远词》起1940年8月至1942年2月,收词112首;《松壑词》起1942年3月至1945年6月,收词73首,较他本所收为多,当为写定稿。

秋明翁当年屡以两集中的词作书赠他人,今天可见者,如1942年8月,应程千帆、沈祖棻夫妇之请,用端整的簪花小楷完整抄录全部《念远词》和其时《松壑词》仅成的46首相赠,有1984年齐鲁书社《沈尹默手书词稿四种》影印本;1941至1945年间陆续书赠学生张充和62首(并有诗歌52首),2001年广西美术出版社汇为《沈尹默蜀中墨迹》一册影印出版。

另有一种,即开头提及的赠郭子杰者,1985年巴蜀书社据徐无闻先生提供的原件(右上图),以《沈尹默先生入蜀词墨迹》(以下称“《入蜀词》”)为名影印行世。秋明翁书写时未具年月,但用的是成都诗婢家笺谱,无闻公1964年岁末将之重装为线装一册,跋语中云,诗婢家笺谱成于1943年,秋明翁1946年出蜀,故当作于1944或1945年六十二三岁时。

巴蜀本中又有无闻公1984年5月的新跋一页,简单交代了一句“于1959年得于重庆”,经询无闻公公子、西南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徐正行兄,大约在是年夏秋之交的一天下午,无闻公从单位集中学习后回家,在幼儿园门口被一黄姓中学生骑车撞伤,中学生的父亲西南师范学院物理系黄教授,与无闻公本有点头之交,遂来家探视,聊到手中有一册入蜀词,是朋友郭子杰所送,因自己并不爱好书法,故尔转相赠与。

郭子杰先生,名有守,1901年生,四川资中人。据巴蜀书社1997年出版的《资中县志》,先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又留学法国巴黎大学攻读文学,回国后任教育部秘书长,1939年3月到抗战胜利,任四川省教育厅长,于发展蜀中战时教育颇有贡献。1946年初去英国筹备中国参加联合国教育文化组织工作,又移居纽约等地,被台湾当局派驻比利时“大使馆参事”,然时刻心怀祖国,终在1963年回到北京,1978年去世。

秋明翁在《入蜀词》跋中云:“右入蜀以来所为长短句,子杰必欲得之,因为书此册。”郭子杰海外期间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身份,积极联络海外文艺人士,与张大千、常玉、张玉良等画家交往甚多,尤其与张大千为表弟兼好友,是张大千绘画进入欧洲的重要推手,大千有赠其《大千狂涂》册页三种传世。加之他是文学系出身,与秋明翁当年交往并索书诗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秋明翁还曾为其临写《孟法师碑铭》,成册页二十五开,时在乙酉冬日,这也是两人蜀中墨缘的又一见证,曾于2009年在湖州博物馆举行的“晋韵流衍:沈尹默书法艺术精品展”中展出。

《入蜀词》书写的具体时间尚可续考。秋明翁书赠程沈夫妇的《念远词》卷首有“值余来成都,出示索为题记,因志其由来如此,癸未嘉平”的题识,知秋明翁于1943年末、1944年初有成都之行(郦千明《沈尹默年谱》失载)。又据刘振宇先生《已见春生处士家——从北京画院藏南五台图看张大千、林思进在成都的艺文交往》(《大匠之门》会议论文集,2021年6月),1944年1月9日,郭子杰在成都福兴街全家福餐厅宴请沈尹默、陈寅恪、钱穆、蒙文通、徐中舒等,午宴后观赏大风堂临摹敦煌壁画,张大千亲为导览。郭子杰之索字,或即在此期耶?

《入蜀词》的递藏者无闻公,在1963年7月30日与8月5日两次登门谒见秋明翁,请教书法,并终身视秋明翁为师,有诗《奉简沈尹默先生惠赐行书横幅》云:“当今喜拜吴兴翁,谁谓钟王绝后踪。鹤舞鸾翔生奇意,圆规方矩见宗风。壮年湖海忧离乱,垂老神州乐大同。笔上百花开不尽,艺林千载望衡松。”无闻公行书走的是二王一路,书风与秋明翁本相接近,当面请益后,有意无意间更相规模。正行兄除见示上举七律外,还曾惠示无闻公临写秋明翁行书的墨迹,置于秋明翁书法中,真能达到乱真的程度。无闻公自述学书历程时仅提及三人:“我学习书法的启蒙老师是我的父亲,十五六岁后又从潜江易均室先生学习,写篆书受益颇多。易先生也是沈老的朋友。三十以后,更有幸向沈老请教。”(《记从沈尹默老人学书法》)可见秋明翁之于无闻公的重要性了。

无闻公与家大人刘元树是四川大学中文系的同窗好友,1954年大学毕业后的几十年间一直保持着联系和友谊。无闻公第二次趋谒秋明翁时,家大人随行,并得到了秋明翁的一件行书条幅(右图),“癸卯立秋前一日”,即1963年8月5日,条幅上的年款准确地记录下他们拜访秋明翁的日期。今岁又在癸卯,而不佞亦恰年周花甲,不禁感慨系之矣!

1980年我继踵父辈,入四川大学中文系读书。无闻公其时在重庆北碚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因参加《汉语大字典》的编纂并任字形组组长,时常回成都,经常托人带信让我去见他,不仅能打一回牙祭,还能在学业上得到他老人家的指导。有一次去他暂寓的一环路南的成都军区招待所看他,他正在铺开的纸上誊写着什么,原来旁边就是秋明翁的这册词稿,准备交巴蜀书社印行,因为是行草书,担心读者不易辨识,正用楷书作释文呢。记得用的是比普通信笺略为宽大的宣纸,写的是一手清雅的禇体小楷,桌上还摆着一本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词谱简编》,应当是他在成都临时找来的。无闻公说,词是长短句的,为了断句便捷准确,有时需要翻翻词谱。之所以记得清楚,是后来我也照着买了一本,至今还在寒斋书架上呢。

《入蜀词》共收词44首,前31首见程沈夫妇所藏《念远词》,后13首中之前11首见程沈夫妇所藏《松壑词》,末二首见戴自中先生的《松壑词》录文(《秋明诗词集》收入,上海书店出版社待刊),经比勘,只有九处无关紧要的异文。

秋明翁在上引“右入蜀以来所为长短句,子杰必欲得之,因为书此册”跋文后又云:“聊用为析酲解愠之具,他人睹之,未必有意思也。”我还注意到秋明翁手书《涉江词》跋后钤有“析酲解愠”白文一印。按“析酲”“解愠”连用,出北宋词人晏几道《小山词》自序:“《补亡》一编,补乐府之亡也。叔原往者浮沉酒中,病世之歌词不足以析酲解愠,试续南部诸贤绪余,作五、七字语,期以自娱。不独叙其所怀,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所同游者意中事。”

晏几道,北宋词人晏殊的第八子,性孤高痴绝,专力作词,秀气胜韵,直逼温韦、南唐,与其父晏殊皆为婉约词之正调。相较二者,大晏以太平宰相写富贵生活,词作明丽雍容,风调悠然,而内蕴稍欠;小晏词则如其自序所论,既可析酲,又可解愠,即既可娱宾遣兴,佑酒佐欢,又可寓其微痛纤悲,除烦涤怨。虽亦“期以自娱”之作,毕竟多了一些“叙其所怀”的成分。

秋明翁此期所作,正多取二晏,上及五季,故其自谓“聊用为析酲解愠之具,他人睹之,未必有意思”。这未必有意思的意思,在1951年10月所抄《秋明长短句》(包括了重庆期间的93首和1946年秋返沪后所作23首,有金陵书画社1983年版)末的题记中重申:“右长短句若干首,大抵曩时析酲解愠之所为,以其犹贤于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亦既吟成,遂复录而存之,备省览焉。由今观之,言差近而少讽,悲欢不出于一己,忧乐无关于天下,正如爱伦堡氏所讥,小熊无力得失,自啮其掌,掌尽而生命亦随之而尽者,是可愧也夫。”虽然这些一而再的表达未必没有自谦的成分,但相当程度上确可成为我们理解这些词作的基础。何况,其《念远词》之得名,当即出大晏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因此,我们不必在其中深求多少意内言外的比兴寄托。

甚至“念远”一语,也未必就能确指身处异地的爱人。汪东《调笑令·题〈念远词〉》:“凄断凄断,满目山河念远。擘将钿合瑶篸,地北还兼海南。南海南海,中有惊鸿影在。”他似乎将《念远词》理解成爱情词了,但秋明翁1930年在北平有《春蚕词》一卷三十余首,那才是为女友褚保权所作的真正的爱情词,从造语和情思来看,二者的区别是颇为明显的。即或《念远》《松壑》二集中有相关的情感抒写,至少较《春蚕词》隐晦得多,我们能读出更多的还是排遣闲愁以及消解幽忧吧。

排遣闲愁是词作之传统,消解幽忧是时事所使然。《松壑词》中有一组四首《浣溪沙》词,其序云:“乙酉(1945年)仲春,湛翁自乐山寄书来,附小词一阕。盖山居寂寞,聊复陶写,以遣幽忧……湛翁寂寞之心,正余怀所具,亦即众感所必照者也。”此幽忧既与湛翁马一浮及众感俱同,即转而可证确非关一己之私,而属时事之忿。程千帆先生在所藏《松壑词》跋中云:“往者抗日军兴,东南名德违难入蜀,每假吟咏以摅家国之思,而吴汪先生旭初、吴兴沈先生之为尤,世所宗仰。”词人本灵心善感之人,“寇氛既炽”(1948年春夏敬观《念远词序》语),避难蜀中,其怀如何,是不难想知的。

秋明翁词作艺术,早年偏重小令,入蜀后始涉慢词。小令学南唐及二晏,于小晏尤为钟情,含蕴深微,词境迷离,短语之中含有无限神韵,早得世人公认。慢词多学柳永、周邦彦、刘克庄、蒋捷、吴文英等,最长的词调《莺啼序》也乐于为之。结构繁复,善铺叙,针脚细密而不见其迹,不觉其涩,所存虽不算多,洵称高手。自来令慢兼工号为难事,而秋明翁能之,足见其于词之一体用力之勤,探索之深,成就之大。

秋明翁书法名满天下,无待多言。以不佞管窥之见,他的行书有三类,一是蕴藉闲雅如大家闺秀者,一是锋发韵流如弹丸脱手者,一是浑灏冥茫如暮云苍松者。他特别重视执笔法和运笔法,1940年在重庆作有《执笔五字法》一文,1943年又行书以赠蒋维崧先生,此后还多次书写,并作修订(参齐鲁书社1986年本),强调“腕司运笔,运求其活,活始能控纵得笔,以神其用。用笔之要首在按提,提按得宜,性情乃见,所成点画自有意致”。作于同一年的这册《入蜀词》,正是秋明翁腕重运活而笔重提按的杰出典范,展卷字字活,笔笔活,光昌流利,悦目赏心。无闻公重装跋称:“词升宋贤之堂,书入晋人之室。两美斯备,并世所稀。”余于公论,无间言矣!

《入蜀词》所用笺纸为1943年成都诗婢家主人郑伯英远求坠绪、近集时珍所制套色木板水印佳品,乃采摭当世蜀中、游蜀或省外诸名家画事而成者,包括赵熙、余兴公、张大千、齐白石、陈师曾、赵望云、黄君璧、关山月、张采芹等,琳琅满目,精美纷呈。首版只印五百部,当时即称难得。所用者有“第二二部”的编号,且编号处及郑氏笺谱后记署款处均有手钤的郑氏名印,余往年见谢无量以同一笺谱所书诗稿一册则俱无之。今日观之,弥觉珍贵了。

最后还可一提的是,无闻公用褚体精写的小字楷书释文,附在巴蜀书社版秋明翁原稿后印出,与秋明翁的墨迹珠联璧合,相映生辉。然而出书后释文并未随秋明翁诗稿退回无闻公,40年转瞬即过,如果它还存于天壤之间的话,那素净的宣纸应该略泛微黄了吧!而秋明翁这册赠郭子杰入蜀词稿首尾完好,一如当年,今幸重睹,又恰值秋明翁诞辰140年,无闻公逝世30年,始知世间有所谓夙缘天幸者,真非虚语也!

(本文写作得到孙田、徐正行、刘禹三位的多方帮助,特别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