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聂鲁达,是为了再次汲取生命和爱的时刻
7月12日,是诗人巴勃罗·聂鲁达120周年诞辰。作为智利乃至拉丁美洲当代深具影响力的诗人,正如诺贝尔文学奖授辞“他的诗歌具有自然力般的作用,复苏了一个大陆的命运与梦想”所言,聂鲁达用不朽的诗篇和曲折的一生演绎了一位诗人能够抵达的高度。
为纪念这位影响了世界的诗人,纪念日当日,译林出版社联合智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联合举办“大地上的灯——纪念聂鲁达诞辰120周年暨‘聂鲁达诗文集’新书首发式”。
活动上,智利共和国驻华大使毛里西奥·乌尔塔多、智利共和国驻华大使馆文化负责人法比安·托尔特、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总编辑徐海、译林出版社社长葛庆文致辞。随后,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赵振江,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辑汪天艾围绕聂鲁达的诗歌创作展开对谈。活动由国际文化与人文交流使者刘禹彤主持。
在学生时代学习西班牙语时,聂鲁达和米斯特拉尔这两个名字于赵振江而言早已耳熟能详。相对于米斯特拉尔,1957年就已三度来华访问的聂鲁达在中国诗歌界拥有更大的影响力,赵振江记得,孙玉石教授曾提及自己就读的北大中文系55级,学生每天清晨起来,会一起朗诵聂鲁达的《伐木者醒来》,“当时他对中国诗歌创作界的影响,应当说是在外国诗人中最大的。”
作为聂鲁达作品的译者之一,在翻译他的诗作时,赵振江常觉得自己随时在与诗人作着交流,并持续受教,“聂鲁达一出生母亲就去世了,父亲是个筑路火车司机,继母对他非常好,所以他写的第一首诗就是给继母的。19岁时,聂鲁达出版了第一部诗集,20岁时,出版了奠定他在智利诗坛地位的《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所以他是一个非常有天赋的诗人。”
在对自然和爱情这两大重要主题的书写之外,聂鲁达也在1936年经历了西班牙内战的洗礼,这段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道路和诗歌创作。“聂鲁达的价值观、价值取向和思想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他彻底地站到占人类大多数的广大劳动群众这边。”由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发生了深刻改变。在翻译和审校聂鲁达后来创作的《漫歌》时,赵振江觉得自己也亲身接受着一场教育,“作为学习西班牙语的学生,如果能把《漫歌》从头到尾认真地读一遍,能够帮助他对拉丁美洲的现代历史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知。”
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戴锦华一直保持着对整个西语世界,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关注,出于个人原因,她甚至觉得自己前世一定是一个拉丁美洲人。在她的少年时代,诗歌在社会文化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发挥着多种多样的社会功能,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她读到了聂鲁达。对她而言,这个在诗人革命者意义之外、文学意义上的聂鲁达的形象,是很晚才建立起来的。 (下转第5版)(上接第4版)
最初在她的印象里,聂鲁达的名字是与大地、与劳动者之子、与人民、与激情、与革命连接在一起的,直到成年之后,她才开始更深地了解到一个与爱情,与语言,与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秘密、语言的无限潜能及其限度相关的聂鲁达。“今天我们重读聂鲁达,也是在叩访20世纪史。作为文明史,迄今为止没有一个与这样的100年相仿的百年的时代。在这个时代当中,我们读聂鲁达的创作,读聂鲁达的诗情和激情,我们读作为诗人、作为外交家、作为政治家、作为战士、作为革命者的聂鲁达,事实上这也是一个让我们再次与20世纪相遇、再次从20世纪当中汲取生命和爱的时刻。”戴锦华说。
汪天艾表示,本次出版的《看不见的河流:聂鲁达诗文选》中,很大一部分是聂鲁达在经历了西班牙内战之后的写作,其中许多为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聂鲁达对我来说表达着一个广义的同志情谊,这是一种大爱。他既爱具体的人,也爱他的国家、爱他西班牙的朋友,他的革命性和他的爱情之间是相通的。在他对西班牙知识分子洛尔迦和马查多的悼念中,你能看到一种很珍贵的情怀。去年是聂鲁达去世50周年,在这个世界没有了聂鲁达的声音50年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他的文字里,在他的诗歌中读到他是相信爱可以高于一切罪这样一个主题。”汪天艾说,“这种东西某种程度上是超越时间的,所以不管是哪一代的读者,什么年龄段、用什么语言读到聂鲁达,依旧会被他打动。”
通过翻译与故去的诗人遥遥相望时,赵振江也感受到一种同志加兄弟的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他与聂鲁达对共产主义的共同信仰。“写诗的人应该效仿和学习聂鲁达的一生。自1936年转变之后,他初心不改,直到去世一直忠于自己的信仰,并体现在自己的创作中。”赵振江说,“聂鲁达认为,诗人也是普通的劳动者,与建筑工人没有本质区别。他的诗作不是写个人的小恩怨、小情调,而是拥有大的主题,他的家国情怀真的值得我们学习。”
据出版方介绍,在聂鲁达诞辰120周年之际,译林出版社特别推出的“聂鲁达诗文集”,包含《在我热爱的世界上游荡:聂鲁达诗选》和《看不见的河流:聂鲁达文选》两册。其中,《看不见的河流:聂鲁达文选》为聂鲁达散文选集,文选所辑篇目,均为首次被翻译引进,主要来自聂鲁达遗孀玛蒂尔德与友人编辑的同名集子,以及学者收集整理的未刊之作。在诗文的对照中,读者有望更完整深入地感受诗人的精神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