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中的毒药Hebenon到底是什么
莎剧《哈姆雷特》中老国王中毒而死,观众和读者都很想知道,这毒药到底是什么?在《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五场中,老国王的鬼魂告诉王子哈姆雷特自己被弟弟克劳狄斯用毒药害死的整个过程:当我按照每天午后的惯例,在花园里睡觉的时候,你的叔父趁我不备,悄悄溜了进来,拿着一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把一种使人麻痹的药水注入我的耳腔之内,那药性发作起来,会像水银一样很快地流过全身的大小血管,像酸液滴进牛乳一般把淡薄而健全的血液凝结起来;它一进入我的身体,我全身光滑的皮肤上便立刻发生无数疱疹,像害着癞病似的满布着可憎的鳞片。这样,我在睡梦之中,被一个兄弟同时夺去了我的生命、我的王冠和我的王后……(朱生豪译、吴兴华校,《哈姆雷特》,第2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一个盛着毒草汁的小瓶”原文是with juice of cursed hebenon in a vial。这里的hebenon到底是什么?查《牛津英语大词典》,这个字还有其他两种拼写法:hebon,hebona,词典解释说:莎士比亚和克里斯托弗·马娄(Christopher Marlowe)给含有毒汁的某种植物所作的命名。(Names given by Shakespeare and Marlowe to some substance having a poisonous juice.)
关于这个字,莎学界历来说法不一。根据我手头所有的《哈姆雷特》英文注释本,大致有这样一些解释:Grey认为这个字应该写作henebon或者henbane,具有麻醉作用,用多了会中毒。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所著《自然史》早在1601年就出版了英译本,译者是P.Holland,莎士比亚对此很熟悉。普林尼在《自然史》中说用这种植物的籽榨出油注入耳朵会损伤人的理智。Douce与Singer均认为这个字是ebony,即乌木,但被Moberly所否定,他认为乌木的果实往往可以食用,不适合用来制作毒药;不过henbane倒是一种强烈的麻醉性毒药,但它被灌进耳朵后并不会出现“癞病似”的症状。E.K.Chambers指出,根据一位名叫Brinsley Nicholson医生的研究,这个字是yew,即紫杉,当时人认为它能使人的血液凝结,从而产生皮肤上的恶癞,即“可憎的鳞片”。Thompson and Taylor指出,这种毒杀方法没有真正的效验。G.R.Hibbard认为莎士比亚使用这个字极有可能借用了马娄《马耳他的犹太人》一剧中the blood of Hydra,Lerna’s bane,/The juice of hebon,and Cocytus’breath.(3.4.97-98)。Rylands认为莎士比亚也许指的是henbane或者ebony或者yew。Spencer则认为莎士比亚和他同时代的人都不确定这是种什么毒药,他推测极有可能是henbane,他还进一步指出从耳朵里灌入毒药是传说中意大利人的方式,但根据医学权威人士的说法这种方法并不能奏效。还有一些莎学家只说这是一种有毒植物,比如David Crystal则只是简单地说明hebenon是一种有毒植物(身份不明):a kind of poisonous plant(of uncertain identity)。
那么,这个字译成中文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哈姆雷特》的几家汉译情况:除了上述朱生豪译为“毒草汁”外,孙大雨译为“紫杉汁”(他把hebenon理解为yew),梁实秋译为“毒汁”,林同济译为“乌木汁”(他把hebenon理解为ebony),卞之琳也译为“乌木汁”,黄国彬译为“天仙子毒汁”(他把hebenon理解为henbane),王宏印译为“毒药汁”。
根据上述莎学家们的考证,我认为《哈姆雷特》原文各种版本中的这个字,无论是写作hebenon还是hebon或者hebona和henebon,解释成ebony乌木,yew紫杉,或者poisonous plant毒草,都不够确切,比较能让人接受的是henbane天仙子,因为它具有麻醉作用,过量使用会导致中毒。查《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天仙子”条可知:天仙子原产英国,野生于荒地和垃圾堆上,其籽含有麻醉成分,可用来制作麻醉剂,临床上用量不易掌握。陆谷孙主编的《英汉大词典》收有这个字,除了“天仙子”释义外,还用了一个植物学专门术语“莨菪”。《现代汉语词典》里对“莨菪”的解释是:有毒,全草入药。
清代官员、科学家吴其濬所著《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一书(当代作家汪曾祺对此书评价甚高,在写于1983年的短篇小说《星期天》中,人物“我”“看《植物名实图考长编》——这是一本很有趣的著作,文笔极好。我对这本书一直很有感情,因为它曾经在喧嚣历碌的上海,陪伴我度过许多闲适安静的辰光”。他还在一篇文章中说:“吴其濬是个很值得叫人佩服的读书人。”)中对“莨菪”有详细解释,限于篇幅,择其要点以说明:“一名天仙子,其毒有甚,古方以治癫狂。……旧时白莲教以药饮所掠民,使之杀人为快。与李时珍所记妖僧迷人事相类,疑即杂用此药。”无疑,“莨菪”是一种麻醉性毒草。吴其濬还引了《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的记载,“莨菪”可以用来为孕妇催生:“菑川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生子),召意(淳于意),意饮以莨菪药一撮,以酒饮之,旋乳。”又举南朝宋雷敩所著《雷公炮炙论》所说“莨菪”有大毒,举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所言:“莨菪叶圆有光,误食令人狂乱,状如中风。”针对文献中对“莨菪”药性的不同记载,吴其濬评论道:“观淳于意以莨菪药令人乳,则断非发狂之药无疑。”他还对古书中所记的药方用“莨菪”入药,发出疑问并评论道:“诸方或丸或煎,岂有病虽大毒亦能受耶?然吾不敢信也。”最后,吴其濬根据《山西通志》描述了“莨菪”的产地、形状、性能:“莨菪子始生海滨川谷及雍州,今宁武多有之。茎高二三尺,叶似地黄、王不留行、红蓝等,花紫色,茎有白毛,结实如小石榴,最有毒。服之令人狂浪,故名莨菪。按太原山中亦多产……花罢即结实,其子微甜,小儿误食辄疯。”看来,服用了“莨菪”后还会令人发疯。不过,吴其濬说即使人服用后发了疯似也不要紧,“俗亦不甚怪,经一两月药性解,则疯已如平人云”。
汪曾祺曾经说过:“中国的许多笔记是学者散文。”《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就是以植物学内容为主,触类旁通广泛涉猎的一部学者散文笔记,读来颇为有趣。其实,我们如果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细读《哈姆雷特》,这同样也是很有趣的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