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自我分裂,促使他创作诗歌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最受欢迎的美国诗人之一。
关键词:  弗罗斯特2019-08-14
-
《菊与刀》, 战后第一本日本文化论
李长声:旅日作家、日本出版文化史研究专家。
关键词:  菊与刀2019-08-14
-
寻觅浪漫主义的踪迹
无疑,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产生并风行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正值资产阶级大革命时代的欧洲,其时要求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呼声日益高涨,在政治上反抗封建主义的统治,在文学艺术上反对古典主义的束缚,为适应这样的时代需求,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便应运而生。
关键词:  浪漫主义2019-08-13
-
财富与智慧:梭伦诉歌
据普鲁塔克记述,梭伦早年作诗并无严肃目的,只为了消闲。
关键词:  梭伦2019-08-13
-
文人的雅兴与修行
这年头,想着要有学问的人很多,可是有情怀的文人却不多了。
-
藤泽周平:不是那种武侠小说
日本江户时代,政治安定,经济繁荣。
关键词:  藤泽周平2019-08-12
-
《魔桶》:从流散到回归
《魔桶》[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著 吕俊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我有个不知道是否经得起推敲的看法:如果一部短篇小说集是作者亲手编订的,那它就有了长篇的意味,里面每一则短篇就不可随意抽离了。
关键词:  魔桶2019-08-12
-
乔布斯光芒背后的暗面
《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美]丽莎·布伦南·乔布斯著吴果锦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史蒂夫·乔布斯是改变世界的天才,他在工作中的强悍、偏执、精益求精,甚至刻薄已是举世皆知。
关键词:  乔布斯2019-08-12
-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小村庄的美丽与哀愁
斯坦尼西奇出生在波斯尼亚小城维舍格勒,父亲是塞尔维亚人,母亲是波斯尼亚人。
关键词:  我们与祖先交谈的夜晚2019-08-12
-
“宅男”索尔仁尼琴
戴蒙德不用计算机 戴蒙德 在6月11日出版的《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上读到一篇有关加州大学医学院生理学教授、博物学家戴蒙德(J.Diamond, 1937-)其人其学的长文,当中说及引发戴蒙德写《枪炮、病菌与钢铁》(Guns, Germs and Steel,1997)的原因,大出意外然而极具启发性。
关键词:  索尔仁尼琴2019-08-12
-
劳动与闲暇——重读《瓦尔登湖》
梭罗生活的年代是美国历史上由农业社会向工商业社会过渡的转型期。
-
布克奖得主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书店》《蓝花》全新再版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在1979年出人意料地以《离岸》一书获得了布克奖,那一年她63岁,她对自己的朋友说:“我知道自己是个局外人。
关键词:  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2019-08-09
-
日本文学史上的“毒妇”与“美妇”
电影《毒妇高桥阿传》,中川信夫导演,1958年 古来“才子佳人”不仅指郎才女貌,佳人亦是有才华的女子。
-
翻译的耻辱与……悲情
《翻译之耻:走向差异伦理》,[美]劳伦斯•韦努蒂著,蒋童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3月出版,322页,38.00元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劳伦斯•韦努蒂的《翻译之耻:走向差异伦理》(蒋童译,商务印书馆,2019年3月)是一部具有鲜明特征的专著:在严谨的学术研究之中带有鲜明的情感特征和强烈的学术发展诉求,在这里可以引用“译者前言”中的一段话——“在韦努蒂为翻译及翻译学科鸣不平的声音之外,我们也感受到了韦努蒂在诚恳地期许一个没有翻译之耻、没有翻译悲情的乌托邦,他渴望一种可以让翻译稳定栖身的价值,一种属于翻译与译者自身的、健康的、良性发展的翻译文化。
2019-08-09
-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意味着文学将会或者应该继续存在
2019年美国当地时间8月5日晚,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在纽约病逝,享年88岁。
-
巴恩斯的叙事散文:以睿智写死亡,以旁观者看亲友
朱利安·巴恩斯 “我哥哥质疑记忆的根本真实性,而我质疑我们渲染记忆的方式。
关键词:  朱利安•巴恩斯2019-08-07
-
谷川俊太郎:恋爱是一件小题大做的事
88岁的谷川俊太郎 七夕到了,又是一个有情人互赠礼物,表达爱意的节日。
关键词:  谷川俊太郎2019-08-07
-
走向伦理的共情:《灵力》的生态书写
琳达·霍根(Linda Hogan,1947- ),美国本土裔诗人,作家。
2019-08-07
-
诗体译文加权威底本,再看“说不尽的莎士比亚”
近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了《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精装典藏版),本套书以权威修订的1623年第一对开本为翻译底本,由我国著名莎学家、翻译家辜正坤、许渊冲和彭镜禧联袂打造的中文诗体译本。
关键词:  莎士比亚2019-08-06
-
世间再无寂寞芳心小姐
寂寞芳心小姐并不是小姐,而是一位男士。
关键词:  寂寞芳心小姐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