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本周之星”特邀点评与作者感言 中国作家网更名20年:维护贴心话语,为梦想发声
来源:中国作家网 |   2022年05月19日08:42

编者按

2022年4月,中国作家网迎来更名20周年。

2002年4月,经中国作家协会党组研究决定,将此前的“今日作家国际互联网”网站正式更名为“中国作家网”(网址:m.zimplifyit.com)。

20年,从初创时的寥寥数人到现在近30人的团队,一代代网站人倾注了自己的时间、青春、汗水、才华,以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新闻观为指导,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致力于打造“汇聚最多作家信息、传递最强作家声音、展示最美文学魅力”的文学网络平台,才有了如今这样一个年华正好的“青年”:有活力、爱探索,不惧挑战,勇于尝试。

值此中国作家网更名20周年之际,网站邀约作家、评论家、编辑、记者等文学界师友及原创作者,回顾过往,展望未来,将文学的初心与活力,凝聚为网站发展与所有文学爱好者前行的精神灯塔。

 

“本周之星”特邀点评

符力:回到贴心话语的正道上

从去年初开始,我有幸参与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诗歌作品的点评,读到了编辑们接连推选的优秀作品,还从中吸收了一些营养。这样的经历,无从预知,却也是偶然中带有的千百分之一的必然。这必然,在于我从初中开始走近诗歌,“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大半生,居然不怨恨诗歌,反而生发了“相看两不厌”的感觉,还从事诗歌编辑、传播等相关工作。我读到的“本周之星”诗作当中,不存在“口水化”的羞辱汉语和汉语诗歌的篇什,也少见在繁复芜杂词汇中空转的、读来不知所云的作品。由此,我想,一方面可能是当前诗歌作者受到的“口语写作”诗观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应是编辑们审稿、评选等工作坚持纯正端庄的诗歌品位和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从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学存在的意义在于帮助作者吐露心声。真善美、假丑恶,都是创作者的心声。毫无疑问,读者会拥抱真善美,摈弃假丑恶;编辑在审稿过程中也会淘汰那些堆砌词汇、无关身心痛痒的矫揉造作之物。在这里,应该看到的是:诗歌中矫揉造作、假大空的那部分,一些是作者有意为之,一些是作者对自己的表达缺乏准确的认知所致。比如,“本周之星”作品中有这样的一句:“我取下我的心脏,贴成邮票/遥寄。”这样的表达,理解为“掏心掏肺”或“倾尽一切”,都接近作者的用意,而作者可能没意识到:这在主观情理上说得通,客观事实上却断断办不到——文学最可贵的特质是“真”(包括题材上的“真”和艺术表现上的“真”)——拿办不到的事来当真,那显然是自欺欺人了。对此,明眼的读者自是会一扫而过的,更谈不上为之感动或共鸣了;而不可避免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有限的那部分读者,即使不会被带到邪门歪道上去,也会因此多走几里弯路。

诗歌的表达,没有定法。通向好诗的顶峰,方式多样、方法无穷,但最基本的,是要做到真实与自然。诗歌是写给人看的,也就是作者的话语是说给人听的,不是说给飞禽走兽听的。不管是什么人,皆看重真实自然,虚伪造作必遭排斥——虚空花哨文字写了一牛车,那也只能当废物烧掉,害得乌烟滚滚瘴气四散。因此,我们的诗歌创作,无论观念认识多么顽固,无论绕多远,都要踏踏实实地回到贴心话语的正道上。

那么,最基本的问题就来了:什么叫“贴心话语”?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说理论,且拿最浅显易读的、传诵久远的传统经典诗句做例子,一起体会。李白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甫写“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煜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苏轼写“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此外,我们还可以抄录不胜枚举的国外诗歌名家的诗句来帮助理解:“我的身体里没有疼痛。/直起腰,我看见蓝色的大海和白帆。”(米沃什《礼物》);“潮湿的暮色/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博尔赫斯《雨》);“他曾经是我的东,我的西,我的南,我的北,/我的工作天,我的休息日,/我的正午,我的夜半,我的话语,我的歌吟,/我以为爱可以不朽:我错了。”(奥登《丧礼蓝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叶芝《当你老了》);“我把左手的手套/戴在自己的右手上。”(阿赫玛托娃《最后的歌吟》);“谁这时没有房屋,就不必建筑,/谁这时孤独,就永远孤独,/就醒着,读着,写着长信,/在林荫道上来回,/不安地游荡,当着落叶纷飞。”(里尔克《秋日》)……显然,撇开理论不谈,我们从上述诗人诗作就能触摸到好诗的关键点了。

当然,对于高超的中国诗歌来说,做到“贴心话语”,还远远不够,但应该明白,这一点对初学和上升阶段的诗人特别重要。“贴心话语”,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把一个人的肉身和心灵真真切切地贴着现实生活,抒写让人感觉得到体温、听得清呼吸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必然关乎生活细节,而无数的生活细节就像午夜星辰,构成光明和黑暗同在的银河。那银河,便是布在天上的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

我想,贴心话语,能让人获得作为写作者本身的尊严,也当然能维护汉语的尊严、诗歌的尊严,以及中国文学的尊严。

 

“本周之星”作者

西厍:感恩书

如果说在过去的一年尚有什么值得安慰的写作成绩的话,那么获评中国作家网“本周之星”和年度“文学之星”二等奖,肯定是其中之一了。近年来在诗歌创作上也算是有一些小小收获,作品多见诸《诗刊》《星星》《诗潮》、文学报等报刊,而中国作家网的“本周之星”和年度奖,则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和荣誉感,也给了我莫大的信心和归属感。

在写作上我一直是个缺乏自信的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算起,我的写作生涯不算短,但成功并没有早早地到来,相反,无数次的失败陪伴了我孤独的写作历程,同时陪伴我的,是深深的挫败感和沮丧。在这个过程中,那怕再小的一点偶然的成功都会给予我写下去的动力,在别人看来再微不足道的一次肯定都会赋予我继续追求缪斯女神的勇气。我很庆幸没有气馁和半途而废,我感激那些认可、鼓励、帮助、提携我的师友和平台。对于中国作家网,更抱有一份深深的感恩。

我在中国作家网的注册时间并不长,但是就在这不长的两年时间里,我充分感受到了这个平台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也感受到了编辑老师的责任心和敬业心。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还有一个如此贴心服务引领作者的专业文学平台,还有一批如此专注于文学事业,甘为普通作者做嫁衣的老师,真是作者们莫大的福分和荣幸!中国作家网就像一座文学的灯塔,用一束照彻天际的光吸引着万千追寻文学圣殿的心。万千尚在寻找方向的夜航者汇聚于此,以文会友,以诗聚心,接受文学的给养,重整启航的风帆。

对我来说,追求世俗意义上的文学成功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葆有一颗初心,不断求索和超越自我,写出真正令自己满意的作品,并把继续体验写作的苦乐作为与作品同等重要的人生追求,让写作更纯粹,更回归“诗言志”“赋比兴”和“兴观群怨”的伟大传统,更专注于感性与智性相统一的诗歌理想,在完成诗歌的同时不断完成自我——把自己当作一首诗来“写”,直至作为一个人获得文学或诗歌意义上的成立。与此同时,我也有清醒的自我认知。不可能成为一个所谓的“大”诗人,那就一门心思做我的“小”诗人——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这个过程中,对“大诗人”的高山仰止仍然是需要的,取法乎上的学习仍然是需要的,但是开出自己的“花”来,用诗歌完成自己独特的生命注脚,更是我作为“我”的生命需要。

近年来我已经完成部分以“写生课”为总题的系列组诗,最近断断续续在写的有这个系列的人物“写生”部分。这是我诗歌写作转向更广阔的自然和社会视域的一次尝试,目前仍然处在一个进行时状态。新冠疫情以来,我也写了不少以疫情为背景的“干预”诗,包括新诗、旧诗和散文诗三类不同的诗体。顺便说一下,我希望在这三类诗体上都能有所建树,并藉此完成诗歌的自我互文。作为完成自我诗歌生命的一种并非野心的野心,我愿意为此耗尽心力。我也在尝试写作一些阅读随笔性质的文字,尚不成气候。希望能一直在中国作家网的引领和持续助力之下,跑完我的文学历程。

 

扎西才让:我发声,在您的平台!

人一出生,就开始发声。等有了鲜明的见解和主张,就更喜欢发声了。这时,得有适合于自己发声的平台,于是,各种平台应时而生,也应势而出。讲台、主席台、发言席,是平台,报纸、杂志、网站,也是平台。这些平台出现后,各色人蜂拥而至,相继登台,开始发声。有的为集体发声,有的为个人发声,有的为动植物发声,有的为环境发声,有的为人类的梦想发声。不管谁发声,不管听众多寡,不管是否有回声,在特定的平台上发声,本身就是一种合作、一种支持、一种承诺。

中国作家网,于我而言,就是我发声的好平台。

从1992年始,我就开始了写作。起初,是自言自语,自问自答。后来,我想把我对这世界的种种想法告诉给更多的人,于是选择给报刊投稿。再后来,我成长为作家,在报刊和网站上露面和发声的机会多起来。现在,我已成为中国作家协会诸多会员中的一员,发声时,有了更多的担当与使命。

2020年1月,我在中国作家网注册,开始了落户于此、遨游文海的生活。中国作家网的栏目设置比较多,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最令读者称道的,是文学名家多、文学资讯密、信息发布快、内容更新勤。想看哪一位的近作,想了解文坛近况,想知道当下思潮,一搜,就都有了。何况网站还时常有自己独到的策划,很是吸引读者的眼球。先前,看报刊多,而今,看网页多。手机在手,只要登录中国作家网,古往今来、天南海北地漫游,阅读的快意,浏览的惬意,妙文的雅意,作家的笔意,源源不断地涌现,时间就如那滔滔江水,缓缓逝去了。

当然,除了阅读之外,我也喜欢在中国作家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把发表过的作品,分享给看不见的读者;有了新作,也“发表我的作品”,荣获中国作家网2021年度“文学之星”二等奖的散文《他们》,就是这么“嫁”出去的。《梵净山》文学期刊又设置了“中国作家网·原创周星”专刊,专门选发“本周之星”的作品,在2022年第2期上,就选发了《他们》和范墩子的短评《〈他们〉:另一种“甘南叙述”》,同时还选发了小雪人的六首短诗及卢静对诗歌的评论。

其实,选发中国作家网原创频道作品的还有《天津文学》《诗选刊》《散文选刊》《大江文艺》等刊物。我们发出的声音,经中国作家网的投帖之举,又有了新的平台,也有了更多回声。因此,在这里,我想说一声:“感谢您——中国作家网!”

正是:

在您的平台,我发声,声声真诚,

在您的近邻,您投帖,帖帖感人!

 

弋吾:活路与尊重

请允许,我以感谢的开场白,来完成这次杂谈。

感谢中国作家网这片沃土,给每一颗无名的种子长成大树的机会;感谢中国作家网这片牧场,让更多野草拥有独属的精神家园;感谢中国作家网这片良田,以文字为食可以纯净灵魂。

很少能收到约稿信息,紧张激动在所难免。从本周之星说起吧。两获殊荣对于刚刚起步的诗歌初写者的确是莫大的鼓励。在这里,诚谢卢静、野水、范墩子及各位编辑老师,引流灌溉一株刚出土的芽苗。在我看来这无异于从深水中打捞,卵石也有了发光的机会,我把这称之为活路,或者尊重。

春风一吹,就有了向上的信心。这是我第一次登上《文艺报》的感悟。在中国作家网写诗,如同扶一个人登梯子。先起步再转身,接着升或降都是美好的,看到的一切即是最好的安排,也是最美的风景。走到后来就交给登梯子的人。站着有临空之美,下到实处有守土之美,整座江山都是自己的。至于直接落下去,也有坠崖之美。

这里是一个大家庭,没有门槛(当然我说的并不是作品质量),最基层的作者完全有机会看见更大的天空,完全可以被更多阳光照耀,温暖是春天的怀抱,温暖是诗歌之光。

说到诗歌,诗歌应是溪流,美得生动。我对诗歌的认识,不应该是人工湖,即使很美,也只是固定的美。写诗应该如溪水一样自然流淌,形状成什么都是美的。不该分流归渠事先定下流向,应该把流水的生气交给流水。

创作如同生命的车轮,诗歌创作也仅仅是车轮下一截时光。尊重它的自由,就是尊重生命,尊重最初的信仰,就像中国作家网尊重每一个愿意向光而行的作者。

喜欢喷涌而出大于精雕细琢。有人说诗如玉需要细雕。我喜欢石头,自然而成。真正的完美不是毫无瑕疵。你看溪流,怎样淌都是美的,任何流向都由溪流本身决定。诗也一样,正如溪流从地下长出来,万流归海。

诗歌创作的所悟因人而异,取决于眼前所见,取决于过去经历,取决于思想中会生根发芽的籽种,取决于某种无意识的意识。我的所悟取决于对先哲的信仰,取决于对无限宇宙的探索,取决于对空间的未知。

单单就空间而言,在中国作家网写诗,可以触摸到春风的气息,可以触摸到阳光的温怀,可以触摸到蒲公英的翅膀。

一条“活路”,有感为记。

 

 

中国作家网更名20周年:青春正扬帆 文学共成长

中国作家网更名20年:同向而行,永远在路上——来自文学界的祝愿(一)

中国作家网更名20年:风华二十载 相与细论文——原创频道编辑感言

中国作家网更名20年:风雨同舟,曾经的网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