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诗词里的乡愁
郁达夫以小说名世却终身坚持旧体诗写作,旧体诗词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郁达夫出生在山水旖旎的富阳城,在他的诗文中,大多以景为媒、触景而发,情景交融,构成一幅幅图画,读来十分感人。特别是身处异域,那种思乡怀旧的情思一直萦绕着年轻的诗人,发之心,形诸笔。
郁达夫酷爱故乡的自然风物,尤其对富春江畔的东汉隐士严子陵很是景仰。出国前夕,他梦中登“春江第一楼”,遂作《梦登春江第一楼,严子陵先生钓台,题诗石上》:
帽影鞭丝去,
红尘白雾来。
自惭投笔吏,
难上使君台。
客计随年改,
蒲帆向日开。
明朝黄浦渡,
一步近蓬莱。
此作实际作于1916年。1913年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多年的留学生活。这首诗暗含着他在日本动荡的留学经历。
生于乱世的郁达夫感于时世,除了忧国忧民外,与亲朋分别的伤离之痛、久客异国他乡的思乡之苦,也化作了他诗歌中的忧愤美。如《日本大森海滨望乡》:
海天浩荡望神州,
苦忆江村旧酒楼。
犹记离乡前夜梦,
夕阳西下水东流。
诗中浩荡的海天、江村的酒楼、西下的夕阳等无不触发作者强烈的思乡情怀。这些诗歌在情景关系的处理上灵活多变,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相间,以表达游子在外的思乡之情。
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是郁达夫行囊中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他于1919年9月4日从日本横滨坐船回国,参加外交官与高等文官考试,13日抵杭州,19日作《题春江第一楼壁》:
匆匆临别更登楼,
打叠行装打叠愁。
江上青峰江下水,
不应齐向夜郎流。
原来“愁”也可以折叠,可以打包,可以是一路相随的行装,可以带走,当然也可以带来。郁达夫20日即离富阳北上,故有首句“匆匆临别更登楼”。离别的情绪,自叹“我还能带走什么?这段愁已是我最沉重的行囊”。
纵观郁达夫的诗词作品,其文风继承了唐代白居易、宋代杨万里、范成大以及近代黄遵宪等人以口语入诗的传统,不少诗作使用典故,达到古雅的审美效应和通俗易懂的审美效果。郁达夫旧体诗中有不少诗句是从晚唐诗歌直接化来的,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如1915年9月和1917年6月作于日本的《梦春江第一楼逢旧识》《登春江第一楼》。
相逢仍在水边楼,
不诉欢娱却诉愁。
三月烟花千里梦,
十年旧事一回头。
竹马当年忆旧游,
秋风吹梦到江楼。
牧之去国双女嫁,
一样伤心两样愁。
此作原载于上海《神州日报》副刊《神皋杂俎》。从诗的内容看,所梦见的应是郁达夫的旧识。
郁达夫曾说,文学上这是一种殉情主义所有的倾向,大抵是缺少猛劲的豪气与实行的毅力,只是陶醉于过去的回忆之中,而这一种感情上的沉溺,又并非情深一往,如万马的奔驰,狂飙的突起,只是静止的、悠扬的、舒徐的。所以殉情主义的作品,总是带有沉郁的悲哀,咏叹的声调,旧事的留恋,与宿命的嗟怨。
可以说,郁达夫每一次思乡创作都突出传统诗词,强化了其传统古典的审美偏好,强化了他身上自幼接受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和传统文化基因。他从17岁起就开始创作旧体诗,通过这些抒发思乡之情、笔触细腻、感情深沉、余韵悠长的诗词,可以看出郁达夫的才思敏捷,对中国历史的深刻体认,以及对文化传统的深深眷恋,并折射出他对理想主义与浪漫精神执着守望的文化心态。
(作者系杭州市富阳区政协委员)
- 关于七月半 这次咱详细展开说说
[2022-08-12] - 重读《蜃楼》:疾病与疗愈书写[2022-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