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落》:语言的能量与正当的生活
35万字的《云落图》(1),内含无数对话与行动,让我们看到伦理层面的道德,这种道德由云落人(尤其是云落女人们)的心灵力量实现,而心灵力量又通过自然之美、食物之美、性事之美获得。
2024-07-16
-
《乡村新物语》:为精神“还乡”保留一席之地
在AI时代进行乡村写作,这是诗人吕煊的一种勇气。
2024-07-16
-
《数大象》:奔向不可能的大象
“了解不可能的东西,不可能的可能”,这是庞羽对个人写作冲动的解释。
2024-07-16
-
《文城》:天涯海角,之死靡它
原标题:天涯海角,之死靡它——论《文城》“寻找”美学的意义生成及丰富蕴涵 余华202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文城》,延续了其以往将“寻找”作为“重要的故事内驱力”[1] 的叙事风格。
2024-07-16
-
《心灯》:一首感人动听的乡村教师之歌
作家汤清发创作的长篇小说《心灯》,讲述了一个献身乡村教育的青年大学生的故事。
2024-07-16
-
《大辽河》:文明的积淀与历史的风情
津子围是一位有着鲜明个人风格的作家,他的创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发表的《童年书》《口袋里的美国》《十月的土地》等作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024-07-15
-
《云落》:看小说如何描写“气味”
张楚说,短篇小说是深夜里的一声叹息,是抹香鲸在月光下跃出海面的一瞬,是骆驼穿过针眼安全抵达沙漠的过程,是上帝的一个响指。
2024-07-15
-
“细节”与“节奏”是小说家的魔法
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往往非常注重细节刻画。
2024-07-15
-
《且慢》:文人的寻根之旅和现实关怀
张瑞田新出版的散文集《且慢》,不仅收录了作者最新创作的十九篇散文,还配上了作者的三十多幅书法作品。
2024-07-15
-
《玉米味的月光》:写作的起点是真实
收入散文集《玉米味的月光》中的多半作品,可谓作者对个人生活经历的实录:她怎样由不喜欢所学专业而调整心态努力学习,又如何外出打工而流落于都市街头,仿佛一个素朴、实在的人,吃过了普通人都难免的种种苦头,目下暂得空闲,坐下来对着你讲述她的平凡故事。
2024-07-15
-
新时代文艺评论主体意识强化与拓展路径考察
新媒体强势介入文化生活的时代,在大众文化消费中如何担负起引导受众的重任,成为文艺评论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2024-07-15
-
《瞬间倒下》:人性的景深
每位作家都有乡土情结,但好的作品往往是“返乡记”,即离开故乡后重新审视与大时代的互映关系,这就需要一种疏离的视角和文本的创新。
2024-07-15
-
《肾上腺素》:接纳变化不忘热忱
过山车在轨道上飞速奔跑,呼啸着来到最高点。
2024-07-15
-
《喝或者不喝》:精神世界的对话
阅毕棉棉的新作《喝或者不喝》,真想引一句苏轼的诗送给她: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2024-07-15
-
《迷昆记》:一入“昆门”深似海
笛箫喑哑,道不尽金陵千古意;水磨腔啭,诉一折悠悠昆曲情。
2024-07-14
-
《六扇门》:寻找生活的不确定性
想必大部分读者会同我一样,当思绪被小说题目《六扇门》牵扯出充满腥风血雨的江湖画面后,却被开篇第一句“我终于加上了于梅的微信”马上甩回了现实。
2024-07-13
-
《沪上烟火》:海派世情小说的女性新腔调
近年跻身网络文学优质平台之列的“豆瓣阅读”,前些时又收获了一部有分量有特色的佳作《沪上烟火》。
2024-07-12
-
新工人的文学变奏——读《我的皮村兄妹》
皮村,位于北京朝阳区最东端的城中村,这里聚集了2万来北漂的外来务工者,依托皮村低廉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在北京打工谋生。
2024-07-12
-
另一种史诗:《有生》的乡土经验、女性书写和抒情变奏
摘要:胡学文的长篇小说《有生》以打造“百年中国的生命秘史”为目标,在“生”的总体视野下,深入历史与记忆的缝隙,探索乡土文明语境中的关于生命、生育与生活的困境和出路。
2024-07-12
-
仿梦的语言事件——重解孙甘露的小说艺术
● 摘 要 重读孙甘露早年的小说可以重温1980年代后期的小说语言变革。
2024-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