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沃什的错位
米沃什在其编选并出版于一九九六年的国际诗选《明亮事物之书》中,毫不客气,甚至是明目张胆地大量选入当代波兰诗歌。
2019-02-01
-
曾获诺奖的克洛德·西蒙是“无趣作家”吗?
法国新小说代表人物、198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克洛德·西蒙(Claude Simon)的作品一向“曲高和寡”。
2019-01-31
-
马尔克斯与南美毒贩绑架案
毒枭、南美、连环绑架、暗杀、恐怖袭击、猎杀警察、谈判、政府…… 这些要素拼贴在一起,不是一部紧张刺激的好莱坞大片,而是上个世纪的南美洲国家哥伦比亚的社会现实。
2019-01-30
-
阿提冈:在传统与现代的纠葛下,追寻新的土耳其精神
土耳其在接受西方现代文明洗礼的过程中,在心态和认同上有过痛苦的纠葛和撕扯,帕慕克称之为“呼愁”。
2019-01-29
-
喝一次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下午茶
北半球寒冷的冬天,是收到一封匿名信、重温一杯阿婆茶的好辰光了。
2019-01-28
-
由水生石
欧丁剧团,这个来自挪威,由欧洲戏剧大师、戏剧导演尤金尼奥·巴尔巴创办的剧团,近几年多次来华,在北京、上海、江苏乌镇等地演出。
2019-01-28
-
拉美文学的“造血细胞”
马尔克斯、富恩特斯、科塔萨尔、略萨……拉美文学有一种魅力,魔幻又现实,难以表述而又不言而喻。
2019-01-28
-
在缅甸,邂逅书迷和“街边大学”
1995年,美国作家艾玛·拉金第一次到缅甸,她发现无论去哪里,都能看到人们在阅读。
2019-01-28
-
莫迪亚诺:没有谜底的谜题与永恒轮回的变奏曲
2017年,法国当代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带着最新两部作品回归到读者们的视野中:一本是小说《沉睡的记忆》,一本是戏剧《我们人生开始时》,这两部作品也于2018年10月首次推出了简体中文版。
2019-01-27
-
范丁梁:德语阅读中的20世纪、德国与世界
又到一年年终,盘点今年读过的书单,发现现在的阅读面在很大程度上囿于自己的研究旨趣,有不少书买回来,仍静静地在书架上等待。
2019-01-25
-
菲茨杰拉德:越写,越不愿妥协
菲茨杰拉德认为《我愿为你而死》中的一些故事非常出色,更多地出于个人原因而非经济考量,他对编辑们希望他写爵士乐和酒精、美丽的酷女郎和令人思慕的帅气男孩而拒绝了这些小说感到深深失望。
2019-01-25
-
雷蒙德·卡佛:未竟的长篇
卡佛去世后,他的妻子苔丝邀请前来吊唁的客人们参观了丈夫的书房。
2019-01-24
-
魂飞,虎慿,鬼云——多和田叶子和语言的魔法
1 2010年7月,在“井上厦先生告别会”上,丸谷才一所展示的文学示意图令我印象深刻。
2019-01-24
-
《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加莱亚诺的拉美故事
本学期我开了一门拉美文学课程,最后一次课上,带同学们共读的书是乌拉圭著名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 1940-2015)写于1971年的《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Las venas abiertas de América Latina)(以下简称《血管》)。
2019-01-23
-
一场没有海图的航行:平成三十年日本文学回顾
日本平成年代即将于今年结束,回顾平成三十年来的日本文学,有哪些书反映了这个时代的世态炎凉,又有哪些曾经引人瞩目的文学动态?前不久,《读卖新闻》编委鹈饲哲夫围绕这一话题,发表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2019-01-22
-
“阿基琉斯之盾”的城市文明意象
谈到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希波克拉底、索福克勒斯、苏格拉底等一长串人名,就会从曾经的数学、生物、语文、哲学等学科的课本上跳出来,再加上奥林匹克、掷铁饼者、雅典卫城、民主政治等一系列专有名词,就组合成一个“言必称希腊”的“古希腊”(前800年-前146年罗马征服)印象。
2019-01-22
-
《巴尔干两千年》:历史如何变成幽灵
戴蒙德的《枪炮,病菌和钢铁》里提到了“安娜·卡列尼娜原则”,幸福的国家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国家各有各的不幸。
2019-01-22
-
《曾几河时》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第十三个故事》作者戴安·赛特菲尔德近期推出的新书《曾几河时》,是一个蕴含丰富想象、激动人心的故事:三个小女孩莫名失踪,令人痛心,也随之给小镇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2019-01-21
-
为捍卫人性而战
“奥斯维辛的摄影师”,指的是波兰摄影师威廉·布拉塞,他于1940年8月31日遭纳粹逮捕,随后被送往奥斯维辛集中营。
2019-01-21
-
用一生时间去守护“纯粹无瑕”的文学
在 《波拉尼奥小说的几何学》一文中,哈维尔·莫雷诺将罗贝托·波拉尼奥的小说描述为一个不完整的直角三角形。
2019-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