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泥土长出来的草籽落回大地—— 作家傅菲与乡亲分享最新散文集《元灯长歌》
来源:芙蓉杂志(微信公众号) |   2022年07月07日11:17

分享会现场

6月27日,作家傅菲在上饶市郑坊镇枫林小学与父老乡亲分享了新书《元灯长歌》,镇村干部、小学教师、文友、村民等共30余人参加了分享会。傅菲与乡亲一起分享了省外专家陆春祥、杨庆祥、行超的视频点评和省内专家李晓君、江子的文字点评。分享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傅菲散文集《元灯长歌》

傅菲出生于郑坊镇枫林,专注于乡村和自然领域写作20年,著述20余种。多年来,傅菲扎根赣东北,对故土大地怀有深厚感情,每年以四分之一以上时间在饶北河上游作田野调查。

江西省文联党组成员、省作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李晓君这样点评《元灯长歌》:新世纪以来,江西散文创作异军突起,形成江西散文现象。新时代江西散文的创作,有力的接续了江西散文创作传统。傅菲是其中的佼佼者和具有代表性的散文作家,把散文写作从书房走向大地、走向人民、走向时代,是梭罗式的写作。傅菲的散文融合了感性、质性、诗性,没有枯燥的说教,通过细致的描写、生动的刻画呈现时代变迁中的小人物,不仅仅单独呈现乡村生态,更是形而上的自然史、生命史,写出了万物的灵魂,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胜的自觉。《元灯长歌》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一是根据地。傅菲的散文写作始终扎根在赣东北(具体说即为郑坊盆地、饶北河,以这个空间为轴心,辐射到很宽阔的区域),始终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符号和写作的特征,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成熟的、有自觉意识和独特鲜明标识的作家。二是跨文体。这是傅菲最可贵、最值得称道的地方。散文是一种古老的题材,既古老又逐新,文在古代具有非常高的地位,要想在散文洋洋大观的海洋中写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是很难的。傅菲的散文糅合了小说、诗歌、社会学的知识,体现出一种创造性、创新性。三是人民性。这是《元灯长歌》的写作特色,匠心独运的呈现,从自述家族百年史开始,从根据地方志敏精神再延展到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元灯长歌》为一个个普通人画像,塑造了一大批生动鲜明的形象。

江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子这样点评《元灯长歌》:《元灯长歌》是傅菲很多作品中的一部,主题非常明确,很有分量。概括起来有四个关键词:一是苦难叙事。写的都是社会中的普通人,处处看到的都是普通人的成长煎熬,书中的许多人物是苦难的收藏者,充满了饶北河土地的象征,具有高贵精神的品质。二是悲悯情怀。一个好的作品光有悲情是不够的,特别是散文不容回避。书中多次写到死亡,死亡本身是坚硬的,却因为悲悯情怀,把死亡写得无比柔情,散发着无比柔软的质地。三是神性光辉。书中对山与水、人与事物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描写,充满了神性的光辉。四是寓言品质。书中写了很多动物、很多生死、很多象征,有现代先锋文学的品质,虽然写的是古老题材,但作品一点都不陈旧,加入了很多先锋叙事,很具寓言品质。整部作品写得非常细腻,具备上述四种特质,让作品变得既古老又逐新,既坚硬又柔软,既传统又现代,像饶北河一样,生生不息。

今年73岁的村民李义贞说起傅菲,自豪感油然而生。李义贞说:“我是看着傅菲长大的,他从小就努力学习,热爱写作,所以有了今天这番成绩。他是我们村的榜样,在村里营造了很好的读书氛围,我看过几本他写的书。他的书都是写郑坊镇这一带的普通民众生活,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贴近我们的内心。”

村民徐远十谈起傅菲在村里的日常生活和对《元灯长歌》看法。徐远十说:“《元灯长歌》这本书里有一篇《敏秀的狗》,文中写到的狗,就是以我家的狗为原型的。今年,我村里有11个孩子考上了大学,最高分640。我村的孩子很会读书,家家户户重视读书。这十几年,我村考上大学的人数,在全县以行政村的人口比排名,都是排名第一。这与周瑞忠、周干萌、傅菲等一批读书人,对村民尊师重教的引导有关。在村里,我多次陪傅菲走饶北河、登太平山。傅菲认识山上大部分植物,认识常见的大部分鸟类,认识饶北河里所有的鱼类。傅菲对植物、动物有深切怜爱之心。看到树死了,他会心痛。他写的很多文章,来自这种野外调查。他走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从他身上,我知道写文章太不容易了。《元灯长歌》里的很多文章,都来自他在村里的生活体验和调查。”

乡友、同学陈剑说:“广信区郑坊镇枫林村是傅菲的出生之地和成长之地,也是他从事文学创作的生活原乡和精神原乡。‘枫林村‘’亦如莫言笔下的‘高密乡’,源源不断地为傅菲输送创作素材和精神养料。枫林村已然成为众多文学爱好者的神往之地,经常有外地读者慕名造访枫林村。傅菲在上饶市工作,但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村里。他就是一个村民,他参与村里的事务。傅菲的书,我大部分读过。《元灯长歌》就是饶北河上游的‘百年图谱’,我读了之后,内心非常震撼。他以村民之语写村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写饶北河上游的历史和文化,写人与自然的融合,别具一格。枫林在上饶地图上是一个芝麻大的小村,但在文学世界中,枫林村是一个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时期的中国乡村缩影。”

乡友宋亚萍说:“傅菲已经出版了很多部散文集。我最早阅读的一部散文集是《炭灰里的镇》。那是在很多年以前,当时我一口气读完,感觉荡气回肠,深深折服。我们是有福气的,能够阅读到傅菲如此洗练而迷人的文字。这么多年过去了,傅菲一直保持着高产而优质的写作。在枫林,在郑坊,万物热烈又残酷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众生像雨水,如溪流,生生不息。这些形形色色林林总总的人物与动物与事件,傅菲以文字的方式赋予他们永生。他们不仅仅属于枫林,属于郑坊,也属于上饶、江西,乃至整个中国。《元灯长歌》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仁厚与慈悲。”

傅菲还与乡亲一起分享了书中人物、动物的生活原型和写作此书的初衷。“这本书,我写作了5年,访遍饶北河上游,这个过程虽然艰苦,但非常愉快。”傅菲说,“我生于斯长于斯,我的文字是泥土里长出来的,如草籽一样,现在落回了大地上,与乡亲一起分享这片大地上的人情之美、精神之美、劳动之美、生命之美、时代之美,我以文字回馈我的乡村以精神和风貌。我将继续怀抱土地,书写山川,为大地上的人刻碑立传。”

分享会上,乡亲文友们共读《元灯长歌》的精彩片段,畅谈阅读感受。傅菲还为枫林小学和乡亲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