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毓修与清末儿童读物
1902年11月,梁启超创刊《新小说》。1903年4月6日,有“中国第一份儿童报”之称的《童子世界》创刊。1903年,《中国白话报》创刊于上海,专门儿童开辟“歌谣”专栏。这几份报刊,在清末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尤其是《新小说》成为“小说界革命”、“诗界革命”的重要阵地,也是当时儿童读物的主要发表阵地。在梁启超、黄遵宪等人的影响、启发与实践下,清末真正开始了声势不小的儿童读物编译潮流。
除了这一股儿童读物编译潮流,在清末民初,新式学堂里还进行了“学堂乐歌”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是李叔同、沈心工、曾志忞、杨度、叶伯和等。学堂乐歌是五四前对校园歌曲的总称。清末民初,在留学日本学生的带动下,我国一些学堂开设了音乐课,一批音乐教师创作了适合学生演唱的乐歌,被统称为“学堂乐歌”。这批乐歌,大力宣扬救亡图存、奋发自强的精神,在曲调上,既吸取了日本和欧美的儿童音乐曲调的元素,又继承了我国古典音乐的遗产。在思想特征上,这些学堂乐歌揭露列强侵略,抨击朝政腐败;提倡尚武精神,呼吁拯救国难;勉励少年自强,做新时代的新主人;反映民生疾苦,唤起儿童的同情心。召唤女性崛起,如《女革命军歌》:“女革命,志灭清,摒弃那粉黛去当兵。誓将胡儿来杀尽,五种族,合大群,俾将来做个共和兵。女革命,武艺精,肩负那快枪操练勤,步伐整齐人钦敬,联合军,攻南京,你看那女子亦从征。”
1908年11月,孙毓修在商务印书馆编辑出版《童话》丛书。1909年1月,上海印书馆又出版《儿童教育画》。商务印书馆出版儿童读物,在晚清民初有着极大影响。其中,孙毓修编的《童话》丛书,是中国开始有“童话”一词之始。不过,孙毓修的“童话”,约略等于“儿童读物”或者“儿童文学”的意思,这种“童话”代指“儿童读物”或“儿童文学”的用法,一直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初。在周作人1920年提倡“儿童的文学”以后,“儿童文学”一说逐渐普及,教育界和文学界才将“童话”与“儿童文学”的概念分开。不过,“童话”的内涵在民国时期并无定论,也没有形成共识。直至20世纪40年代,丰子恺还将自己写的儿童故事当童话处理,我们也只能尊重这种历史事实。“童话”的特定内涵要到更晚一些时候才被人们认识到。当然,直到今天为止,童话的概念也还没有完全、绝对达成一致。
孙毓修编辑出版的《童话》,一共三集,前两集中,他编了77种,沈德鸿(茅盾)编了17种,谢寿长编了2种,高真长、高继凯各编1种,总有98种(后来郑振铎又续编第三集4种)。初集以七八岁儿童为阅读对象,每篇字数约五千字,二集则为十岁左右儿童为阅读对象,每篇约万字,体现了孙毓修有一定的分级阅读意识。《童话丛书》在清末民初影响很大,也成就了孙毓修和茅盾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的地位。茅盾1935年在《关于“儿童文学”》一文中称孙毓修为“中国编辑儿童读物的第一人”,晚年在《我所走过的道路》中追述中国儿童文学起源时,就称《童话》丛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儿童文学”,并称孙毓修为“中国有童话的开山祖师”。可以说,到孙毓修编辑《童话》时,中国儿童文学已经呼之欲出了。
茅盾对孙毓修的评价,可见其在中国儿童文学史上地位之高。如果说中国儿童文学的孕育期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的话,那么孙毓修可为后一阶段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而且意义更为巨大,这是因为他主编的《童话》丛书,在清末民初影响更大,包括茅盾、郑振铎、冰心、陈伯吹、张天翼、赵景深等在内,都读过,甚至受过它的影响。可以说,《童话》丛书与五四时期诞生的儿童文学关系更为直接。
孙毓修在中国儿童文学领域算得一个有突出历史贡献的人物。不妨对他的生平稍稍介绍:孙毓修(1871—1923),字星如,江苏无锡人。图书馆学家、编辑家、藏书家。1895年考中秀才,随后入读江阴南菁书院。曾在苏州中西学堂任教。1902年春,跟美国一名牧师学习英语,开始涉猎西方文化,并下定决心以著译为生。1907年,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组建商务印书馆图书馆,为之取名涵芬楼。1911—1914年主编《少年杂志》。1923年逝世。
《童话》丛书是一个跨时代的连续性出版物,先后经历清末、民初和“五四”三个阶段,而且三个阶段也各有特点。1921年,经茅盾推荐,郑振铎主编出版了第三集,他说自己改掉了之前的一些弊端,体现了《童话》丛书不断革新的特点,最后加入到中国儿童文学诞生的时代。
孙毓修编《童话》丛书,其历史功绩在于:第一,这是中国第一次出现“童话”这个名词,《无猫国》成为中国第一篇以“童话”命名的白话作品。不过,据周作人考证,“童话”一词应该来源于日本,所以周作人使用的“童话”与孙毓修使用的“童话”一词概念不同。孙毓修使用“童话”,或为自创一词,代指“儿童读物”,延续中国自古以来的“诗话”、“词话”、“曲话”等构词传统。第二,孙毓修写出了中国第一篇关于儿童读物的理论文字,也就是《童话序》。在这篇文章中,孙毓修充分考虑到了“儿童之脑力”、“儿童之程度”,“推本其心理之所宜”,“儿童之所喜”,于是效仿欧美发达国家,“作儿童小说以迎之”,也就是编《童话》丛书。第三,《童话》丛书直接培养出了茅盾、郑振铎等儿童读物编辑人才,为五四时期中国儿童文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茅盾1916年入商务印书馆,在孙毓修直接指导下编辑儿童读物。孙毓修1915年编过《伊索寓言》,后又让茅盾编《中国寓言初编》,这是第一本中国寓言作品集。郑振铎进入商务印书馆后续编《童话》丛书第三集,不久主编《儿童世界》,他又将《童话》丛书第一集里孙毓修编译的《无猫国》《大拇指》,再次节编发表在上面。孙毓修改编的《无猫国》,一度被称作中国第一篇童话。
当然,用今天的眼光看,《无猫国》自然不是一篇童话,不过一篇故事罢了。《大拇指》有一点幻想色彩,但更多也是民间故事的味道,并不是成功的童话。而且,《童话》丛书里的作品,延续清末编译多于原创的做法,基本都是从西方作品编译而来。
经过二十多年的学堂乐歌运动和儿童读物编译潮流的发展,中国儿童文学终于在清末民初进入了孕育期或曰胚胎期,它呈现出三个特点:具有强烈的爱国和启蒙思想;谋求作品通俗易懂;大力翻译外国作品,或采编自中国古书、民间故事。而孙毓修正是中国儿童文学孕育期杰出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