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面对先锋文学的历史遗产
重新反思先锋文学,并积极建立文学与时代的关系,或许并不意味着对先锋文学历史遗产的全盘否定。
2017-12-22
-
我们为什么要读短篇小说
一百多年前,美国作家爱伦·坡最早发问:什么才算短篇小说? 此问题似乎超简单,可越思考,便越觉得难以回答:如果短篇小说不过是长篇小说缩减版,那么,它最多只能算是“二流艺术”,我们还有必要读它吗? 短篇小说体例短小,很难展开一个完整的故事。
2017-12-19
-
陈仲义:重提现代诗接受的“标准”问题——多元分歧与厘清接受“误区”
一、接受的各自“倚重” 新诗固然在整体上已然成为一种独立门类,但一涉及到具体文本,接受评价就变得“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青菜萝卜,各有所爱”是其最真实的写照。
2017-12-19
-
谢有顺:中国当代文学的有与无
一 这是一个大时代,也是一个灵魂受苦的时代。
2017-12-18
-
王晴飞:“业余”的批评及牙与胃的功能
所谓“业余”的批评,指的是在作文学批评时时刻保持一种业余心态。
2017-12-11
-
王布新评《那儿》:知识分子的话语权力和存在困境
摘 要:曹征路的《那儿》已被当下学界确认为是新左翼文学兴起的重要实践,其主题被归为底层社会的见证批判和革命精神的重访继承两大方面。
2017-12-06
-
当“不成问题”成了“问题”:老舍文化寓言的启示
最近,由老舍写于1943年的短篇小说《不成问题的问题》改编的同名电影正式上映。
2017-12-06
-
在“心灵鸡汤”的意义上阅读文学会离文学非常远
文学阅读进入大学教育,需要大量与文学史相配套的作品,无论是古代文学史还是现代文学史。
2017-12-05
-
重申人民的诗学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017-12-01
-
汪政 晓华:由反腐文学说到政治文学
今年的两部作品不能不说,一部是著名作家周梅森的长篇小说《人民的名义》,一部是青年作家丁捷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追问》。
2017-11-30
-
李路平:当局者文学与旁观者文学
当一个文学期刊编辑的坏处有很多,类似于爱好文学的青年报考大学时选择了中文系。
2017-11-29
-
王侃:最后的作家,最后的文学
我们正陷入一个由数字技术和互联网造就的万物皆媒的全新环境,这个全新环境仍以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惊人速度和无法估量的变革潜能在不断推出其最新形态。
2017-11-28
-
杨伟:以“文学生活”重塑文学史
现代人读《诗经》,往往会有些“隔”,只能就作品内容形式进行分析鉴赏,而闻一多研究《诗经》,却力图给现代人提供《诗经》时代这些作品产生与流布的想象。
2017-11-24
-
现当代文学史不应无视旧体诗词
现当代史上,出现了一大批有造诣的旧体诗词作者,他们的作品并非与现代绝缘,比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毛泽东“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2017-11-23
-
张魁兴:文艺作品由谁来评判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2017-11-23
-
英雄叙事的瓶颈问题和发展空间在哪里?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祖国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
2017-11-22
-
新文学的来处与“走向世界”
当中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莫言业已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中国”已经毫无疑问是“世界”的构建者和推动者时,中国文学也顺理成章地开始转向讲述中国故事,显示出获取世界性关注和引领世界的欲望。
2017-11-22
-
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困境与可能
在历经百年的文学发展之后,中国文学已经形成了一些宝贵的民族文学经验,所以,选择性、规模化、优质化地进行中国文学的翻译“出口”,是中国文学整体性的参与世界文学市场的必经之路,无论这种参与所面临的是接受、抵制或是误读,但这一步是中国文学“世界化”的前提,也只有在世界文学流通的场域当中接受多元文化背景读者群的文学检验、批评乃至质疑,中国文学才可能在世界文学视野的平台上进行有效的反思、调整和建设,从而获得自我的进步并推动世界文学经验域的丰富,最终将“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这一抽象的理论口号,落实到具体的创作探索和文学实践中。
2017-11-22
-
陈楸帆:科幻小说成为国内外科技创新的触发点
科幻作家陈楸帆也是一名科技从业者,曾于谷歌、百度等著名网络公司任职,现于北京一家科技公司专注于动作捕捉技术及虚拟现实领域。
2017-11-21
-
当代作家年谱与当代文学史共生同步
中国当代文学的史料建设,不是一个新的话题。
2017-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