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士与勇士:陈子龙的诗与仕
陈子龙,初名介,字卧子,松江府华亭县人。他是明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被誉为“明诗殿军”,又被称为“明代第一词人”,曾与张溥等人共同组织复社。
复社既是诗文社团,也是举足轻重的党派组织。作为复社领袖,陈子龙对明末政局走向发挥过重大作用,在抗清战争中屡仆屡起,其坚贞不屈的精神和风骨值得铭记。
嘉庆八年刻本《陈忠裕公全集》刊印陈子龙像
结社与入世
明代,士人为切磋学问、砥砺品性而结交文社。明末政争日趋激烈,文社因热衷评论政事、反对空谈、关注社会而实际参加政治,渐具政党色彩。
崇祯二年,陈子龙与夏允彝、杜麟征等人在松江提倡复古,“绝学有再兴之几,而得知其神之义”,故结几社,时人称为“云间派”。同年,张溥等人招集几社、江北南社、江西则社、中州端社、莱阳邑社等各地文社结盟,打造出全国性的政治文社复社。
复社成员多是青年士子,先后共计2000多人,声势遍及海内。这些青年士子大都怀有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其中,张溥的散文、陈子龙的诗词是杰出的代表。
清初诗坛领袖王士祯在《香祖笔记》中评价陈子龙的诗:“沉雄瑰丽,近代作者未见其比,殆冠古之才。”20世纪词学大师龙榆生评价:“词学衰于明代,至子龙出,宗风大振,遂开三百年来词学中兴之盛。”
学术界公认,陈子龙词风婉丽绵密,“不以叫嚣怒骂为能表壮节”,却因民族气节而感人肺腑,“大才健笔,足殿明诗而无愧”。
复社建立后的首要任务是奋战科场。崇祯三年,陈子龙到南京参加乡试,得中第七十五名举人。次年,春闱铩羽而归,心绪不佳而“留恋声酒”,并结识才女柳如是。崇祯七年,陈子龙第二次科场败归,与柳如是情好日密,但遭到家人反对,不得不分手。两人诗歌唱和等情况,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一书中有过细致考证。
好在,陈子龙没有消沉下去,而是积极主持诗文活动并编订文选,于崇祯五年出版《壬申文选》、崇祯六年与李雯编成《陈李倡和集》、崇祯七年作古乐府百余草,等等。
崇祯十年,陈子龙第三次赴京会试,名列三甲第十七名。陈子龙虽新进,但因为他是复社创立者,声名可谓显赫,公卿多就之商议,以致被政敌“目为党魁”。同年夏天,陈子龙南下就任惠州推官;行至中途,继母唐氏亡故,他回到松江丁忧守制。
崇祯十一年,陈子龙与徐孚远、宋征璧组织全国146位士人共同编纂《皇明经世文编》,收录明代五百家作品,包括内阁机务、冢宰百官铨选、将帅军政、边防海防、抚民安内、朝廷礼乐、财政赋税、司法治安、营造水利等经世要务。
选编这部丛书,意在为深受内忧外患之苦的明廷寻找出路,是复社同仁为国贡献的“资治通鉴”。成书不久,陈子龙就寄书给倪元璐、张国维征求序言以便刊刻,还顺带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抄给张国维,期望执政者可以从中取得救国经验。
徐光启是崇祯朝经世致用思想的代表,也是陈子龙和复社士人的领路人。崇祯六年,徐光启在北京病逝;陈子龙恰好北来会试,主动承担了他的身后事务。崇祯八年,陈子龙从徐光启孙儿处得见《农政全书》,录后即呈献给松江知府方岳贡。崇祯十二年,陈子龙又组织几社成员编校《农政全书》,又编唐救世宰相陆贽、李德裕文集。
同治刻本《皇明经世文编》封面
宦途与气节
崇祯十三年,陈子龙守制期满,六月获任绍兴推官,即迅速展示出非凡的经济之术。当时,诸暨连年水旱,饥民四处劫掠。陈子龙被委摄县事,一面平乱,一面筹集粮米赈济贫民,形势迅速好转。崇祯十五年,陈子龙摄任绍兴知府。
陈子龙还具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处州位居闽浙赣三省通衢,素为叛乱渊薮,官军久不能平。史书记载,陈子龙等受命攻打处州,动乱迅即平定。
崇祯十六年,李自成南下承天、德安,陈子龙积极修筑绍兴府城、整顿军器。吏部尚书郑三俊举荐陈子龙为“廉卓之首”,充分肯定了他的政绩。
是年冬天,张献忠军南下江西袁州、吉安,漕运又受阻碍,南京形势危急。十二月,陈子龙从绍兴筹集粮米七万石亲自押送入仓,解决了南京断绝军饷三月的燃眉之急。
陈子龙尚未离京,就闻听东阳人许都造反,旬月间已攻破东阳、义乌、浦江,并向金华进逼,“全浙大震”。当时,浙江省中群龙无首,陈子龙率绍兴军千人西行,监护各路官军作战获胜,许都兵败乞降。许都乱平,朝廷授陈子龙兵科给事中,命下而北京失陷。
北京失陷前夕,陈子龙曾上书南京都御史郑瑄及尚书史可法,建议派员北上迎太子自海道南来,又提议由松江派水师万人北上接应。
陈子龙居官绍兴,却成为稳定浙江甚至江南局势的中流砥柱,是复社立足江南挽救天下战略的主要实施者。遗憾的是,崇祯末期政治日益腐败,党争更加激烈,复社终究未能挽救天下。
弘光元年闰六月,陈子龙等人在松江起兵抵抗,军号“振武”。八月三日,松江失陷,陈子龙的第一次反清斗争失败。
顺治二年,陈子龙避地陶庄,托为僧人,仍然领导江南地区的反清力量。但随着清军再度南下,闽、浙军败,苏、松抗清力量再次瓦解,陈子龙的第二次抗清行动失败。
顺治四年四月,清松江提督吴兆胜反叛,陈子龙被捕。五月三日,陈子龙投水而死。
以身殉国的陈子龙,是明末公认的诗文大家,其诗风或悲壮苍凉,讴歌民族气节;或伟丽浓艳,媲美齐梁初唐,浑然形成瑰丽壮阔的独特风貌,读来令人感怀。
前者如“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满眼韶华,东风惯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后者有“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均为古今评家乐道的佳作。
同时,陈子龙及复社成员重视经世致用之学,为挽救天下而在东南积极耕耘,体现了文士兼济天下的可贵品格。在保家卫国的斗争中,他的爱国气节、文士风骨得到进一步传颂。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副教授、复旦大学元明政治史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