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视角的乡土文学书写 ——访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
在百余年的新文学发展进程中,乡土文学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成就斐然的一脉。地域性是乡土文学的基本特征,也是人们观察、研究、评论乡土文学的重要视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地域性与乡土文学的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从地域性视角书写山乡巨变的中国故事和中国经验?围绕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丽军。
观察乡土文学的重要坐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鲁迅笔下的浙东、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从作家作品来看,地域性增强了作家在风格上的个性化与艺术上的辨识度,成为观察山乡巨变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坐标。从百年乡土文学的历史脉络看,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呈现出哪些地域性特点?
张丽军:从百年乡土文学发展史来看,地域性是乡土文学一个极为重要的乃至根本性的核心要素。鲁迅及其影响下的“乡土文学”作家在一百年前,就确立了从地域性出发的乡土文学书写主题、语言形式及其审美品格。正是基于地域性的审美原点,不同地域的作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民俗、民风、民情及其独特的人物形象体系,从而构建了色彩纷呈的乡土文学多元精神风貌。鲁迅、王鲁彦的浙江,蹇先艾的贵州,沈从文的湘西,萧军与萧红的东北,赵树理的山西,孙犁的白洋淀,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审美地域性品格。地域性书写已经超越了乡土文学的范畴,成为经典作家个人独特风格建构的标志性精神地理空间。
随着全球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现代化步伐的急剧加快,从城市到乡村,地理空间的同质性趋势进一步加大,乡村原有历史、文化、民俗的东西在急剧流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的地域性因素在继续得到审美呈现的同时,也存在审美描写表面化,叙述历史不足,人物根性匮乏的问题。可见,地域性因素在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中变得更加重要,更为迫切。当代作家在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时,也在探索和思考。比如,关仁山的《金谷银山》对于燕山郊外“白羊峪”地域性的空间叙述,在呈现其自然地理、经济地理空间的同时,更注重探寻与建构曾经的历史人文地理和深度精神地理空间,如对出土的记载村志、村训古碑的叙述。
回应新时代的召唤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新时代山乡巨变的背景下,传统地域文学的“地域性”在淡化,新时代的山乡书写呈现出许多新的美学特征,进而整体性地影响了乡土文学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品格。从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创作的视角观察,您如何看待新时代作家对乡土写作审美形式的探寻与写作经验?
张丽军:随着新时代高科技、网络化、大数据化的迅捷发展,地域性、乡村性、民俗文化性事物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地域性书写的削弱。但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文学承载着重述历史、建构记忆、熔铸心灵的重要功能。因此,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要在传承乡村历史文化中发挥独特的审美功能,力图建构地域性历史。要书写时代巨变中的“新人”与具有“历史中间物”性质的“过渡人物形象”。鲁迅说,在进化的链子上,我们都是历史中间物。因此,不断建构新人、旧人与“过渡人”的整体性人物形象,才能整体、深度呈现时代之“新山乡巨变”。要探寻与拓展新审美经验和新审美形象。梁鸿的《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陈涛的《在群山之间》等非虚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和文学影响,呈现出这一新文学书写类型的活力和新颖度。要有比较文学的叙述视野。乡村巨变是一个世界性、全球化的时代大问题,需要有一种世界性的审美视域,需要有比较文学的叙述视野,从更深层、更宽广的角度理解和思考具有某种人类性的时代巨变,建构一种从个体、群体、地域、民族到世界相融通的文学经典。
《中国社会科学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新时代的乡村文学书写如何立足地域,书写表达新时代的山乡巨变,成为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面临的重要任务。您认为,新时代山乡巨变的文学书写应该怎样回应时代呼唤,进而展现新时代山乡巨变之新风貌?
张丽军:新时代、新事物、新现实,催生了新人物、新话语、新情感。新时代山乡巨变文学书写需要建构新的叙述主题、新的审美形式、新的人物形象。但是,新从何而来?新从旧来,从传统、历史和文化中生发而来。因此,新时代新乡土文学的书写需要从千年中国乡村根性文化,从百年中国乡土文学叙述传统、叙述经验和审美形式中汲取智慧和经验,推陈出新,写出既具有新时代新内容,又具有历史文化根性,即具有历史连续性和文化丰富性的新山乡、新乡民、新乡村伦理,进而成为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的文学经典。
毫无疑问,新时代在呼唤着描绘新山乡巨变的新经典、新农民、新农村。这是新时代对文学的召唤和期待。我们在像前辈作家一样深入生活一线的同时,也要学习以往的经典,从建构新时代新文学经典的历史使命和精神高度来思考和书写,在历史深度、文化深度、思想深度、人物深度和语言深度上下功夫、做文章,传承和创新千年中国乡土文化。
聚焦“新时代新农民”
《中国社会科学报》:乡土文学如何为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作出独特的属于文学、文化的贡献?
张丽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战略性安排,是继农村包围城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又一个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战略思想。乡村振兴内容多样,有经济振兴、社会振兴、文化振兴等。乡村振兴需要全社会的积极投入,大力推进,需要全社会的合力。在乡村振兴中,最难的而又最不易触摸、推进的,就是伦理、精神、思想等深层的文化振兴领域。因此,高校、科研院所等学术机构及其研究力量,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就显得极为重要。
2021年我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中国乡土文学与农村建设运动关系研究”,将自己的专业研究领域乡土文学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对接,以文学助力新时代乡村振兴。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新时代乡土文学可在以下几个领域发力。一是推进“新时代乡村志”的文学历史书写和非虚构书写。二是呈现地方民俗、民风、地方名人的文学书写,以此来建构乡土民间史、民俗史、地方名人史,滋养地方文化。三是书写山乡巨变的“新人、新故事、新情感”。“新时代新农民”是新山乡巨变书写的核心所在。而借助众多的“新人书写”,就可以逐渐架构出一个大时代的人文景观与精神风貌。
- 书写新时代的乡土文学[2022-12-13]
- 王文静 王力平:乡土文学的历史启示与现实选择[2022-11-24]
- 毕飞宇:关于乡土文学的一点浅见[2022-11-17]
- 大地春晓 声声不息——首届高晓声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常州举行[2022-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