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陈思和:知识分子岗位意识的当代性

      1993年我写作《试论知识分子在现代社会转型期的三种价值取向》,讨论的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现代社会转型期”的知识分子价值取向,但当时我主要面对的却是自己对于前途的迷茫和选择,是指向当下的。

    2023-12-04

  • “破圈”与“出圈”

      我国电影对文学的改编由来已久。

    2023-12-01

  • 批评走多远,文学艺术才能走多远

      1.运用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观点评判和鉴赏作品,提升文学批评的说服力、感召力、生命力,强化其针砭时弊、激浊扬清的作用,是时代的强烈呼唤。

    2023-11-29

  • 作品立不住,出圈出不久

      “文学破圈”意味着文学打破了单纯文本生产的闭环机制,走出狭窄的读者范畴,接受广阔的社会考验,赢得普遍的社会共鸣。

    2023-11-29

  • 宋明炜 x 陈济舟:现代性之后,如何理解我们的世界

      陈济舟:首先恭喜您的英文专书《看的恐惧》(Fear of Seeing)付梓。

    2023-11-26

  • 跨体裁写作:一个作家的文学疆域

      在我们的阅读版图上,法国文学占据重要山头。

    2023-11-15

  • 文学破圈是一个系统性工程

      作为一个充满动态感的流行词汇,“破圈”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

    2023-11-13

  • 不是题材决定了作品的成败,而是叙述方式决定了作品的存在

      美国作家马克·肖勒说:“现代批评向我们表明,只谈论内容本身绝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在谈论经验,只有当我们论及完成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艺术品的本身时,我们才是批评家。

    2023-11-10

  • 我们这个时代的批评伦理

      没有职业伦理,文艺批评就会成为没有自觉意识的裸奔,必将慢散无归,甚至误入歧途。

    2023-11-09

  • 基层写作的破圈之“道”

      近期,一批来自基层的写作者出版了文学作品,如家政女工范雨素的小说《久别重逢》、外卖员王计兵的诗集《赶时间的人》、快递员胡安焉的非虚构作品《我在北京送快递》等,这些作品不仅题材广泛、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而且带有生活的质感和现实的力度,其写作主题与他们的职业状态和生命经历密切相关。

    2023-11-06

  • 网络时代,文学刊物的价值何在

      作为一个在《福建文学》工作了23年的老编辑,我有时会想一个问题:一本文学期刊存在的价值究竟在哪里? 如果将这个问题置于时间之河中去考量,那么问题的答案或许会变得丰富而多元。

    2023-11-03

  • 文学批评需保持独立的品格

      在当代文学几十年的发展历史中,文学批评的影响力有逐渐式微的倾向。

    2023-11-03

  • 当下散文创作的“痛点”与突围

      回顾这些年来的散文发展历程,我以为,一大部分的“功劳”应当归功于诸多小说家们的“探路”,“剑走偏锋”与“他山之石,‘完美’攻玉”之功,也有许多诗人、学者和专事散文的作家们,他们的创作同样不容忽视。

    2023-11-03

  • 长篇小说究竟该多“长”

      长篇小说究竟该多“长”?——这几乎就是一个伪命题。

    2023-11-01

  • 作家“不读”,还是作家“必读”

      一、作为“本质”和作为“策略”的文学性 对严肃的学术讨论来说,“文学性”是个迷人且危险的词汇。

    2023-10-29

  • 陈应松:文学的祛魅与增魅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有点冷僻和小众:《文学的祛魅与增魅》,也就是:我们的文学要不要神秘,要不要神秘主义?在我们中国的文学谱系中有非常强大的志怪叙事传统,是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特色。

    2023-10-27

  • 新世纪以来中国教师诗歌创作的思考

      新世纪以来,中国诗歌界在网络化的刺激下,走入了沸点性轨道。

    2023-10-27

  • 张燕玲:讲真话,更要讲道理

      今天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文学话语体系的建构与创新,我理解这是一种以内化外的现代性,既是中国自生的内源,也是外来的支流,无论20世纪初期梁启超倡导的“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还是左联、延安文艺、1959年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度尝试将西洋音乐与中国古典民间传说结合,成为内源与外流交汇的典范,而到了改革开放至今,现代性成为现代内源面向外流的开放期,1980年代以来的文学实践便是这个开放期的理论自觉,是内源和外流交汇而更生的成果,也是时代的文学理论和批评的重要收获。

    2023-10-25

  • 作家“出镜”,文学“出圈”

      《我在岛屿读书》(第二季) 作家融入现代传播格局的实践 文学作品的主要呈现载体是纸媒,包括报纸、杂志、书籍等。

    2023-10-25

  • 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的“道德绑架”问题

      一 “身份政治”:“道德绑架”的文化装置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尽管有一批作家在各种文类中,表达对道德的认信,但不能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作家寻求审美表现的更大的自由度,拒绝道德、伦理等字眼对文学的接近。

    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