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寻现实的灯塔
如果说新闻更多地给人们提供关于现实的信息,那么,文学还能提供什么信息?新闻无所谓世界的毁灭,而文学一定要拯救即将毁灭的世界。
2018-07-16
-
故事,重新开始了
对于任何一个曾沐浴过先锋文学的余泽而有志于小说创作的新手作者而言,对故事的戒备恐怕已经成为一种先在的常识,所谓“小说在故事终止处开始”的说法就是这种戒备意识的集中显现,这一说法形象而明确地顺应了那个大势——自从小说经历了“故事”与“话语”两分的叙事学转向,小说家们关怀的重心便由前者过渡为后者了。
2018-07-13
-
如何理解新诗
在威廉·燕卜逊《朦胧的七种类型》的结尾处,他说:“今天所有的诗歌读者都会一致认为,某些现代诗人是江湖骗子,尽管不同的读者会将这游曳不定的怀疑加在不同的诗人身上,但这些读者没有肯定的办法能证实自己的怀疑。
2018-07-13
-
“文学根据地”刍议
好的作家就像名酒名茶一样,是岁月山川灵气之凝聚,除了后天的技艺训练,还与先天基因和生长环境密不可分。
2018-07-13
-
诗与文明
诗一直以来似乎给人这样一种印象:它一无用处。
2018-07-13
-
眺瞻美学
新时代、新的历史方位、美好生活、伟大梦想、伟大复兴、文化自信、中国精神、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文明多样性……一组写进十九大报告的关键词汇,以崭新语言文字的排列与组合,藉高远思想境界的寓意与构成,观宏大之物象,瞻正大之气象,立壮美之意象,呈审美之观象,既表达文明和谐世界,又展示精神价值世界,呈现出一个审美理想世界。
2018-07-13
-
“本土化”的根基:当下问题与理论原创
“本土化”在当下的意义凸显 新时期以来,在我们的文学研究与文化领域,先后经历了标志着核心价值导向的五个关键词。
2018-07-13
-
王迅:活态批评
通常所说的文学批评,是指对文本的解读,对文学现象、文学流派的洞察、分析与总结。
2018-07-12
-
文学的乡村:双重主题、知识分子及其叙事焦虑(上)
一 文学、乡村、知识分子——三个概念拥有各自的理论谱系,分疆而治。
2018-07-12
-
散文是在人间的写作
有些散文作者,只要一写历史题材,就端着一个架势,用史料把文章搞得密不透风,以为这就是文化关怀;还有些散文作者,花一两年时间写一篇文章,精雕细琢,恨不得字字珠玑,但散文里寄寓了太多的东西,修辞反而显得做作 散文在中国,先前虽为文学文体的源泉之一,但发展到今天,它在文体上的优势已经不存在了。
2018-07-11
-
马兵:“倾全灵魂以赴之”
马里奥·加尔巴斯·略萨在他的《给青年小说家的信》的末尾谈到了他对文学批评的意见,他先是肯定了文学评论“可以成为深入了解作家内心世界和创作方法的极为有用的向导”,但笔锋随即一转,又说“无论什么成功的小说还是诗歌总会有某个因素或者领域是理性批评分析无法捕捉到的”,因为写作除了批评依赖的理性和智慧之外,还有“以决定性的方式参加进来的直觉、敏感、猜测、甚至偶然性,它们总会躲开文学评论研究最严密的网眼”。
2018-07-11
-
孙琴安:语言的重要性
李天靖在12年之内,一连编著了九本中外现代派诗选,在《渴望的杯子》出版之后,我本以为他会金盆洗手,暂时搁笔,没想到最近他与诗人山刚又编选了一本。
2018-07-11
-
周李立:答案在我们的天空飘扬
祸起萧墙——在文学艺术观念的发展流变中,这情形倒是常见的。
2018-07-11
-
祁媛:异质与创作
凡能引人好奇的,里面一般都有从未被关注过的东西,至少对我是这样。
2018-07-11
-
郭曼:左手编织,右手缝补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提出:“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2018-07-10
-
重新确立文学批评的“对话性”
1985年8月15日《光明日报》刊载何志云的《生活经验与审美意识的蝉蜕——〈小鲍庄〉读后致王安忆》和王安忆的《我写〈小鲍庄〉——复何志云》。
2018-07-10
-
寓言应有其一席之地
寓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许多寓言故事,不但读者众多,在文学史上也具有重大影响。
2018-07-09
-
文学本土化的本体价值与实践困境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本土化”这个概念是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来的。
2018-07-09
-
谢尚发:糟糕的批评,是用自我趣味来堵塞更为开阔的认知
对于文学批评,人们总抱着各种各样的态度来对待之,尤其是当下这个时代,从未见过文学批评如此活跃,以至于几乎与创作齐头并进了。
2018-07-06
-
“变则通,通则久”:关于“现实主义文学40年”的思考
大变局中的社会现实与文学“使命” 经过40年的文学实践之后,人们再次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现实主义上。
2018-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