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 作为中国文学总体性切片的地方文学

      一 文学史家与批评家总是摆脱不了对文学现象与问题进行命名的诱惑与焦虑,一方面出于对文学进行知识化与经典化的努力,另一方面则来自于介入文学现场、参与文学实践的企图。

    2024-02-26

  • 上海摩登、都市乡土与都市中国——当代城市文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摘要:当代中国城市文学研究的“内在视野”不断扩大。

    2024-02-22

  • 宋家宏:民族、共同体与现场

      一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成为评价、指导民族文学创作极为重要的理念,甚至具有某种真理色彩。

    2024-02-22

  • 王廷信:中国传统文艺思想的贯穿性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高屋建瓴地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其中第一大特性便是“连续性”。

    2024-02-21

  • 在守正创新中让文学与时代同行

      一个民族没有薪火相传的优秀文化品格,就不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一个国家没有凝聚人心的文化思想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就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卓越的创造力。

    2024-02-21

  • 文艺研究中“主客融合论”的不充分性——兼析“兼性论”与“物叙事”疑点

      长期以来,“主客融合”这四个字作为对审美境界和艺术本体的流行性概括,似乎已成文艺研究定论。

    2024-02-19

  • 青年写作,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

      核心阅读 一方面,青年作家的培养、成长有了更加多元的途径;另一方面,青年写作在现实性、形式感和想象力等方面的持续探索,丰富着当代中国文学的创作成果,成为引人注目的文学风景 中国与世界、传统与未来、语言与现实、纪实与虚构、融合与创新,这是青年作家绕不过去的课题,也蕴含着文学传承创新的无限可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是事业的未来。

    2024-02-18

  • 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

      《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就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

    2024-02-14

  • 文学创作要有实事求是精神

      文学如何为现实服务,作家如何深刻把握文学与现实的辩证关系,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写作者和研究者。

    2024-02-07

  • 新时期文论话语分析之“透视主义”

      一、话语分析与“透视”的感觉 所谓话语,在法语原指一种形式化的言语行动和叙述,20世纪以来语言学家强调是比一个单句还要长的语言单位,而在当代文论和批评语境,话语已不仅指传统的言谈行为,而是某种社会知识的特殊领域。

    2024-02-04

  • 文化强澳,文化强国

      中华文明5000年绵延不断,一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在过去40多年改革开放中,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现了第一个百年目标,令世人惊叹不已。

    2024-02-02

  • 理论传播要注重表达方式创新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是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理论观点。

    2024-01-31

  • “格物”与“动心”:现实主义叙事的传统和要求

      作为理论或方法,“现实主义”是一个有着多重范畴的概念,关乎文学潮流、写作手法、认知态度、风格呈现以及典型塑造等等。

    2024-01-31

  • 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应既“吸纳”又“给予”

      人类的现代文明是通过文化交流、文化互鉴而实现的。

    2024-01-29

  • “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美学范式的重建

      ● 摘 要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

    2024-01-26

  • 钱理群:谈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三代学人

      所谓“三代学人”,第一代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初露头角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的一代,代表人物有李何林、唐弢、王瑶、贾植芳、田仲济、钱谷融、陈瘦竹、吴宏聪等。

    2024-01-23

  • 周海波:“文学性”与文学批评美学范式的重建

      ● 摘 要 “文学性”不断成为文学批评活动中的热点话题,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必然诉求,也是当下文学批评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呈现出理论批评界对社会问题、学术问题、文学问题的重大关切。

    2024-01-23

  • 让文学走近更广大读者

      核心阅读 在大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样的当下,文学要被看见、被选中、被送到潜在读者手中,需要对自身资源进行媒介转化和传播赋能 在新的时代语境下,密切文学与社会生活、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建设一种有活力的文学生活,才是人们尤为期盼的 文学广泛而深入地在我们的语言、情感和思想中刻下印记,文学传播也应找准与今天人们日常生活、审美旨趣、精神追求的契合点 “再平凡的生活也有微光,再小的故事都值得聆听”,在2024“文学中国”跨年活动举办前,人民文学出版社发布启事征集素材,邀请读者用短视频记录下文学带来的触动,“分享你生命中的文学时刻”。

    2024-01-19

  • 在融汇创新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2024-01-17

  •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2024-01-09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