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庆:哲学与诗之间的理论生活
一 在西方,“理论”一词的希腊语是“θεωρία”,本意为“静观”、“审视”,渐渐引申为“思索”和“理论”。
2023-11-27
-
书写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
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上“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
2023-11-27
-
黄发有:论文学细节与文学性
● 摘 要 文学性的实现离不开具体而细致的创作实践,以精微的文字艺术将抽象的理念转化成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形象。
2023-11-23
-
新的文化使命与新时代文学的新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艺事业的繁荣与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从多个方面和多个角度阐述了新观点新思想,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2023-11-23
-
洪治纲:论非虚构写作的社会认知价值
内容提要 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以非常鲜明的介入性姿态,直接揭示社会问题,剖析内在原因,寻求解决思路,体现了作家对于历史或现实问题的积极探讨,展示了作品突出的社会认知目标。
2023-11-16
-
“感物兴情”:创作的自然、自律、真诚
“感物兴情”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创作(或曰审美体验)的一种重要方式。
2023-11-15
-
开掘更为饱满的情感世界——“诗缘情”理念的当下启示
“诗缘情而绮靡”,是西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2023-11-15
-
主体建构与现代长篇小说的对话结构
历史地看,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自诞生以来,就与主体建构紧密相连。
2023-11-14
-
新时代文学的根扎向广阔大地
核心阅读 越是在基层,越需要用文学浇灌心灵、培铸精神,因为文学的力量正是真善美的力量,正是改变命运、追求梦想的力量 行业百态是时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2023-11-14
-
重返感性现场:做有“感觉”的审美人类学
当代美学需要穿透哲学美学坚硬的理论话语,重返感性问题,把“感觉与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情感的生成机制问题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禁锢中解放出来,人类学转向及其引导的美学效应是其中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
2023-11-13
-
作为问题的“经典”:古典·现代·后现代
“经典”在当代已经成为一个泛用的日常名词,和“高级”“传统”“品位”等意义群密切相关。
2023-11-13
-
文化如水,润物无声
文化有自己的力量,是一种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23-11-13
-
中西哲学的始点与道路之辨
道和存在是中西哲学的引导词,它们都和自然有关,源自古人对自然现象(包括人生现象在内)的观察,并被用来标识自然的本源。
2023-11-12
-
数字交互艺术对传统叙事学批评的挑战与启示
摘要:当代数字艺术呈现越来越强的“交互性”,其叙事方式出现许多新特征,对传统叙事学批评形成明显的冲击与挑战。
2023-11-12
-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
乡土中国的现代化叙事,是20世纪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宏大叙事,文学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与其中。
2023-11-12
-
激活内生动力,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精神,文化是文明,文化是智慧,文化是方略。
2023-11-10
-
文艺评论的“事理”与“情理”
一 互联网世界的急剧扩张,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社交软件等的广泛使用,微信“朋友圈”及公众号、抖音、哔哩哔哩等大众普遍参与的自媒体传播活动,不仅直观地改变着我们生活的日常方式,制造了各种令人目不暇接的网络奇观,同时也通过瞬间产生的流量倍增效应,在当下社会迅速制造出大面积播散的各种挑逗大众视觉神经和心理情绪的“话题热点”。
2023-11-08
-
李庆本:比较文学的中国范式
摘 要: 跨文化阐释是比较文学的中国范式。
2023-11-07
-
思想之炬照亮文明更新之路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
2023-11-03
-
云德:繁荣创作四议
目下推动文学创作进一步繁荣的难点很多,有四个元素至关重要。
2023-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