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同书写新时代的青春华章
盛夏8月,草木葳蕤。
2020-09-04
-
时在中春 阳和方起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一方热土,也是青年创业创作的一方沃土,同样也是一片滋生和蓬发文学的希望之地。
2020-09-04
-
当好文学创作的生力军
国运兴,则文运兴。
2020-09-04
-
新媒介推动文艺创新性发展
核心阅读 短视频歌曲不高深、不玄奥,却通过用户参与和视觉“增值”,展现喷薄而出的生命力、多彩生活的烟火气,以其真诚质朴准确对接人们的情感需求,共同抒写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移动设备普及,短视频强劲发展,成为新艺术形态生成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成为延展和重塑传统艺术的“云”舞台,成为人们认知、感受、想象艺术的虚拟空间,成为折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与审美期待的窗口 在新媒介引发的文艺变革中,创作新的经典作品、创作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精品,依然是值得心向往之的荣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
-
比较认知诗学的理论建构
认知诗学酝酿于20世纪70年代,21世纪以来发展日益迅猛。
关键词:  比较诗学2020-08-31
-
中国文学的源头是原始巫术
中国文学的源头有神话说、劳动说、卜祝辞说、六经说等。
-
数字人文的人文之维
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通过对人文研究领域的渗透和介入,带来的方法论革新。
关键词:  数字人文2020-08-31
-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现实品格与文化主导力
当下的文化思想领域,思潮涌动、流派纷争,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面临严峻的挑战。
-
美何以育人:新时代高校美育的基本问题
18世纪末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将美作为人的感性与理性达到和谐统一,实现人性和谐发展的唯一途径,进而建立了现代美育理论。
-
学科史视野中的人文知识转型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数字人文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得到迅猛发展,它将人文阐释和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信息科学等结合在一起,比传统的人文研究更注重开放性和团队协作性。
-
抒写新时代 再创新辉煌
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召开后,陕西省作协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传达了铁凝主席重要讲话和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精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王吉德讲话,省作协安排部署了全省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工作。
-
正确对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自信,多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地位、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
叙述快感和叙述痛感:存在感和情感的现象学前提
痛感、快感、存在感,都是人的主观感觉,这些感觉使人与对世界的其他各种感觉产生联系,进而使得人相信自己与世界产生了联系。
-
“文艺学”译名小考
世间对“文艺学”一词的误解可谓层出不穷,而且往往与“文艺青年”“文艺范儿”挂钩,普通读者常常以为“文艺学”所研究的对象就是流行文化,以为学文艺学的学生都是小清新。
-
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
-
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
语境化与公共性:讲好中国文论故事
在2018年的一次采访中,美国文化研究学者劳伦斯·格罗斯伯格首倡要讲好文化研究的故事,并给出好故事的三个标准:第一,必须揭示“正在发生的人类事务”的复杂性、矛盾性;第二,必须不断寻求改变的可能性;第三,好故事不是热衷于自以为是、虚张声势地为人类指点江山、规划未来,而是基于可靠的知识,告诉人们正处的位置。
-
以“生活美育”范导美好生活
关于人类的教育,我始终赞同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一句箴言:“教育不是为生活做准备,而是生活的本身”。
-
有效阐释的边界——以20世纪90年代的“个人化写作”研究为例
阐释的有效性与边界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实践中,从现场式的文学批评到当代文学史的构建,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一种高效且可靠的阐释,希望能够迅速抵达研究目标的本质,但事实常有违人愿。
2020-08-14
-
文学史研究的公共理性与有效阐释
一 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学史史实、史料和史识研究。
关键词:  文学史研究2020-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