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投稿

中国作家协会主管

马识途:评价郭沫若要“知人论世”
来源:文艺报 | 马识途  (慕津锋 整理)  2023年03月17日07:24
关键词:郭沫若

我和郭沫若其实没有什么往来,最多是见过几面。他曾是中国科学院的院长,我是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的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科学院每开年会,我一定要去北京,有时就见到郭沫若到会和大科学家们见面,寒暄几句便退席了。他曾来过成都,因为他是院长,难免要以视察为名,到西南分院走走看看,还在大家的要求之下,为分院和有的研究所写过几幅字,如是而已。

但是要说到我和他的神交,那却长而且深。我上初中时,便有进步老师向我们展示当时上海出版的创造社的刊物,向我们介绍并朗诵惊天动地的《女神》里的诗歌,许多啊呀之类的呐喊声,至今还有残余印象。其后我游学上海,读过他化名“鼎堂”发表的文章和他翻译的美国小说。我也佩服他的爱国热情,他在武汉领导文化界抗日活动时,我也在武汉,和上海来的胡绳等文化人有些来往,到“三厅”去拜访过那些文化人。我当时已经入党,担任武汉的职业青年抗战组织“蚁社”的党支部书记,我通过党组织去拜请郭沫若来给这些职业青年做报告。郭老欣然答允并到汉口“蚁社”来和这些店员职员们见面,发表抗日讲演。这就是我和郭老的最亲近的一次接触。他在陪都重庆作为文化界领头人,写作并演出《屈原》等话剧,轰动山城。周恩来为他举办“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及50寿辰活动”,宣布他和鲁迅是中国文化界的两面旗帜,奠定他的历史地位。

解放后,郭沫若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文联主席。他的各种文化活动,学术研究著作、文艺创作,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革命家、文学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书法家和古籍研判专家。党中央特别倚重这位文化巨人、正面文化大旗,也是他在去世前于文代会上宣布了文艺春天的到来。

他去世以后不久,文艺界建立郭沫若研究学会,我也忝列发起人之中,并被选为副会长,同时由我和四川文化界发起建立的四川的研究会,成为全国郭沫若研究的重要中心之一。我们举行过多次学术讨论会,不间断地出版了百多期《郭沫若学刊》,成为学术中心刊物,颇受全国学术界重视。我不是学者,无力也无时间研究郭沫若,但我十分崇敬他。我不自愧担任过四川郭研会的会长和参加多次学术讨论会并发了言。我一直支持《郭沫若学刊》,我不无自豪地说,我曾对研究郭沫若起过一点推动作用。

在郭沫若研究会举办的“郭沫若诞辰120周年纪念会”上,我辞去了会长,并作了告别发言,才最后把积压在我心中几十年的困惑吐了出来。

郭沫若是当之无愧的当代中国的文化巨人,闻名海内外,受到广泛的尊重。但是我一直不能理解的是,近年以来,在和一些作家和学者谈到郭沫若时,似乎总感到,有些人说到郭沫若,表示一种不屑或者惋惜的口气,甚至带着几分揶揄或挖苦。海外也传来某些学者类似的声音,甚至颇有点身份的文化人也提出重新认识郭沫若的问题。

一个伟大人物,总是非常人物,在非常之时,做非常之事,因此总是有誉有毁。世上没有什么完人,伟大的人物更无例处。研究历史人物总要“知人论世”,不明其世,怎知其人?对郭沫若,我也以为应该知人论世,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的根本任务之一,是对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历史人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做指导。必须以实事求是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把人物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进行具体地考察。

三、必须反对评价历史人物的唯心主义观点。不能主观地把某一段历史放进臆测的框架中去,然后把人物放到设想的位置上,投射以预设颜色的灯光,于是轻率地得出结论:这就是这个人物的本来面目了。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必须在特定历史的全过程中,把历史人物的有根有据的生活全过程,进行全景式的透彻的考察,不仅听其言,更要观其行,看他是加速或促进了,还是阻碍或迟滞了历史的发展过程。切不可看一时一事,凭个人的喜恶,妄加褒贬。

我以年逾百岁之身,告别郭研时,说出我的困惑,希望研究者诸公给郭沫若这个历史人物一个不朽的定位。

(慕津锋根据采访和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