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响汪曾祺文学观形成的几位语文老师
《草木人生 汪曾祺传》 陆建华 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5月出版 对于汪曾祺上学以后显露出来的文学天赋和才能,祖父汪嘉勋看在眼里,喜在心上。
-
拥抱人民的战士作家孙犁
学者孙郁说:“孙犁的热,在其身后一直持续着,成了文坛的趣话。
-
愚园路上的智者施蛰存
上海有一条愚园路,不长,也不宽,路旁的梧桐树,从路的这一头一直典雅到另一头。
-
梁漱溟的“人生问题”与“中国问题”
1918年11月7日,快要过60岁生日的前清民政部员外郎、学者梁济问25岁的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正在北京大学当哲学教授的儿子回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
钟桂松:茅盾给女婿萧逸的那些信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虽然七十年来中国发生的变化地覆天翻,但是那些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为建立新中国而献身的中华儿女,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这其中就有文学巨匠茅盾的女儿和女婿。
-
比肩世界级文豪 西方兴起鲁迅热
美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理论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就严厉批评西方知识界囿于“西方中心论”立场,无限推崇西方文学“正典”的意义而忽视其他国家文学的怪异现象。
-
艾珉:我们为什么爱读巴尔扎克
-
冯雪峰:一团炽烈的火
“冯雪峰就是从这个门槛迈出去,沿着这条小路走出去,然后走到北京、上海,走到延安,走上风风雨雨的革命征程……”站在义乌市赤岸镇神坛村的冯雪峰故居前,冯雪峰的侄子冯潮忠这样告诉我。
-
沈从文与青岛印花布
2019年11月22日,我随合肥四姐妹之大弟宗和的女儿以去青岛,为新出版的《张宗和日记》(第二卷)做分享活动。
-
陈寅恪:不负国宝,襄进学术
原标题:不负国宝,襄进学术——陈寅恪对敦煌文献的利用与阐发 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蒋天枢整理的《陈寅恪文集》(部分) 此前数十年的中国敦煌学研究,的确过多地依赖新材料,在追索新材料的同时,忘记了寅恪先生告诉我们的要思考新问题。
-
再论“丁玲不简单”
一、丁玲不简单 孙晓忠: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无法忽视的作家,是20世纪中国革命参与者。
-
钱锺书的学术联想力
钱锺书博闻强识,同时有瞬间将相同或相异事物建立关系的能力,无论制度、器物、观念、心理现象或艺术规律等等,钱锺书均有将同异事物汇聚一处进行观察的兴趣,这种学术联想力是理解钱锺书的关键,不然我们阅读他晚年庞大的读书笔记,就以为只是抄书而已。
-
冯姚平:冯至在西南联大
冯至在海德贝格 我和父亲有聊不尽的话题,那就是昆明。
-
陈漱渝:校勘·鲁迅校勘·校勘鲁迅
正确评价一位作家,当然要“知人论世”,了解其生活的时代,其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其创作历程和心灵历程,但最根本的依据还是其留存的文本。
-
陈思和:巴金晚年著述中的信仰初探
巴金先生曾经是一个有信仰的人。
-
鲁迅怎样研究小说史?
原标题:小说史如何讲授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片论 1924年夏,鲁迅应国立西北大学之邀,赴西安讲学。
-
作为诗人,张继只存在一夜
原标题:作为诗人,他只存在一夜 如果没有被诗神的秋波击中,张继的《枫桥夜泊》就不可能在成千上万书写苏州的诗词里“霸屏”千年,世间也就会少了一个“一夜与千年”的传奇故事。
-
截面与回声——《茅盾研究年鉴(2016-2017)》读记
《茅盾研究年鉴(2016-2017)》赵思运、蔺春华主编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颇为坎坷。
-
鲁迅的胡须
鲁迅在杭州任教时,1909年摄。
-
纪念 | 史铁生诞辰69周年:离去只是永生的一个瞬间
《永远的史铁生》邢仪 绘 史铁生,生于1951年1月4日,北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