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维熙与“大墙文学”
在“文革”结束后的文学作品中,“伤痕文学”是一批作家发出对那段时期人们身心灵受到不公对待的集体反应。
-
周立民:巴金的晚年创作
大病出院后,开始艰难地写作《随想录》 1 最糟的是手不灵活,写字很吃力 1980年4月11日,巴金在日本京都演讲《我和文学》曾雄心勃勃地宣布:“我制订五年计划,宣布要写八本书(其中包括两部长篇小说),翻译五卷的赫尔岑的回忆录。
-
吴泰昌:见证巴金晚年文坛往事
吴泰昌 年逾八旬的文艺评论家、散文家吴泰昌先生,上世纪60年代研究生毕业于北京大学文艺理论专业,后长期从事文艺报刊的编辑和采访工作,曾任《文艺报》副总编、编审。
-
《书剑恩仇录》掌故何其多
金庸去世整整一年了。
-
张向东:丁玲佚信三封及其他
丁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家,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人生道路,生前身后都引起了很多争议,也为现代文学史增添了特异色彩。
-
作为“中间物”的鲁迅传记写作
摘要:鲁迅传记写作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
-
《边城》的生命诗学:“美丽总是愁人的”
摘要:在沈从文的创作中,始终贯穿着“美丽总是愁人的”这一诗学命题,它蕴含着作家对历史、现实、人生、生命等诸多问题的艺术思考。
-
鲁迅与东北沦陷时期哈尔滨地区左翼文学活动之关系
哈尔滨作为东北沦陷区的政治文化重镇,其左翼文学活动在伪满洲国占有特殊的位置。
-
金庸小说:文化是底子 人性是灵魂
10月30日是金庸先生逝世一周年。
-
沉香屑里的旧事:张爱玲与周瘦鹃
张爱玲初识周瘦鹃,由于周瘦鹃的识珠,造就了现代文学一颗巨星的冉冉升起。
-
诗人陈超的青春岁月:校园生活与爱情(附日记)
五年前,2014年10月30日,诗人、诗歌批评家、大学教授陈超以决绝的姿态作别人世。
-
郁达夫之死新探
近年来,我致力于研究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海派书画篆刻名家钱瘦铁帮助郭沫若归国的历史事件。
-
史铁生都读过哪些书?
史铁生都读过哪些书?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几乎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
奇崛幽深中的繁复心理世界
《秋夜》是《野草》首篇,近百年来,人们对之已做出过相当丰富的解读。
-
路遥和林虹关系的一则新材料
一 我在《延川插队往事》一书所收延川北京知青邢仪的《那个陕北青年——路遥》一文中,发现了一则涉及路遥和林虹关系的新材料。
-
1935:十七岁的林海音初访谢冰心
林海音(左)与谢冰心,1993年摄于北京 台湾作家、以《城南旧事》一书为读者所熟知的林海音(原名林含英,1918—2001年),16岁时曾考入北平新闻专科学校,在校学习期间兼任实习记者;至19岁毕业后即任北平《世界日报》编辑、记者,采访过不少知名作家与学者,撰发过不少新闻报道。
2019-10-25
-
事实与观点:陈寅恪读音三问
左起:陈寅恪、陈封怀、张梦庄、陈流求、陈三立、唐筼、陈小彭、黄国巽,1934年北平北海公园。
-
弋舟:再寻周克芹
由云南入了四川,落地成都双流机场,为的是“再寻周克芹”。
-
马悦然:永远的翻译课
马悦然(Goran Malmqvist, 1924年6月6日-2019年10月17日) 第一次听见瑞典人说起马悦然先生,是多年前在隆德。
-
纪念徐梵澄诞辰110周年:尘绝邈难追 奋起期后学
1986年春,徐梵澄先生赋诗《为鲁迅先生逝世五十周年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