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狂人日记》:论鲁迅与科幻的渊源
原标题:《狂人日记》是科幻小说吗?——论鲁迅与科幻的渊源,兼论写实的虚妄与虚拟的真实 摘要 本文从文学史、科幻诗学、再思写实主义的角度,对鲁迅《狂人日记》做出尝试性的新解读。
-
重读《边城》:翠翠的天真与忧伤
原文: ……迎面碰头一群人,护着那个头包红布的二老来了。
-
重读《受戒》:“抒情考古学”
原标题:“抒情考古学”:汪曾祺《受戒》的一种读法 汪曾祺的《受戒》大概特别适合细致体贴的鉴赏式批评,但这也使研究者除在审美和人性等方面重复确认其价值外,一直未能进一步打开文本空间。
-
重读《灭亡》《新生》和《爱情的三部曲》:希望寄托于献身革命的热血青年
原标题:希望寄托于献身革命的热血青年——重读 《灭亡》《新生》和 《爱情的三部曲》 在《灭亡》、《新生》和《爱情的三部曲》中,看不到无政府主义的说教,巴金致力的是对以杜大心、陈真和李佩珠等为代表的一群献身革命的热血青年的活动和心灵的揭示,在他们身上,寄托着作者对中国革命的希望。
2020-04-09
-
重读《故乡》:永远的《故乡》
百年经典的多重主题 短篇小说《故乡》写于1921年1月,发表于1921年5月《新青年》九卷一号,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之后又一力作。
-
重读《猩红》:“您好,潘先生”
原标题:您好,潘先生——夜读包天笑的《猩红》 “天气冷,别出门罢!” 这是潘太太对潘先生的嘱咐。
2020-03-23
-
重读《孔乙己》:悲剧的丰富性
原标题:论《孔乙己》悲剧的丰富性——纪念《孔乙己》发表100周年 鲁迅小说《孔乙己》写于1919年4月,原载1918年5月15日《新青年》第4卷第5号。
-
重读《阿长与〈山海经〉》:一个褓姆身上的文化社会学密码
原标题:一个褓姆身上的文化社会学密码——《阿长与〈山海经〉》解读 一 这算是一篇写人的散文,写的自然是题目里说的这个名字叫“阿长”的人。
-
重读《祝福》: “连自己也烧在这里面”
1、“河边之问” 1924年2月7日,鲁迅创作了短篇小说《祝福》,3月25日便发表于当时的重要刊物《东方杂志》上。
-
重读《阿Q正传》:“奴隶”、“奴才”与“奴隶性”
“奴隶”与“奴才”是鲁迅文章中常常出现的两个关键词,有时看上去意思接近甚至不无混淆,但实际上有微妙且意义重大的区别。
-
重读《伤逝》:叙事视角与召唤结构
原标题:叙事视角与召唤结构:《伤逝》意蕴再探讨 内容提要 《伤逝》中的第一人称经验性视角和回顾性视角交融互渗,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召唤结构和意义域。
-
重读《围城》:长者及其文化意蕴
原标题:《围城》中的长者及其文化意蕴 提要:《围城》中作为次要人物的众多长者多为研究者所忽略。
-
重读《子夜》:金融与现代性
原标题:“在金融的上海呻吟” ——论《子夜》中的金融与现代性 文学批评中,金融与文学关系的探讨通常集中在历史反映论的层面。
-
重读《狂人日记》: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原标题:《狂人日记》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 摘要: 《狂人日记》与现代中国的青春想象既有紧密关联,又存在深刻差异。
-
重读《西厢记》:会和以春,别离以秋
原标题:《西厢记》的“春”与“秋” 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在文学史和戏曲史上颇负盛名,被贾仲明誉为“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凌波仙〕吊词)。
-
重读李渔:闲情如何偶寄?
原标题:闲情如何偶寄 细读《闲情偶寄》,花了整整两个月时间。
-
重读《鼠疫》:在荒谬和无助中重拾希望
加缪的长篇小说《鼠疫》写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40年代,地点是阿尔及利亚的地中海海滨城市奥兰。
-
重读《〈呐喊〉自序》:鲁迅文学的诞生
原标题: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摘要:他的“反抗绝望的文学”是通过对“希望的文学”的否定而确立自身的。
-
重读李金发: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
原标题:反照诗学:李金发诗中的幽暗启迪与悲悼伦理 摘要: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
-
重读《故事新编》:手稿、版本与纸面背后的故事
原标题:《故事新编》手稿的时间意识及对记忆研究的启示——以《铸剑》为中心的探讨 摘要:通过校辑鲁迅《故事新编》手稿,笔者发现在《故事新编》手稿与其他版本之间的改动与差异,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些改动与差异,是极“有意味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