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站的头像

梁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 05/02
分享
《生如浮尘》 连载

第十章 乐趣

由于每次都能考个好成绩,再加上小秋温柔、认真、谨慎的性格,红领巾和奖状自是少不了她的,期中和期末她都能乐滋滋地拿张奖状回去,当然还有别的奖励品,比如笔记本啊,钢笔啊什么的。要是哥哥没得到,小秋就慷慨地把自己的奖品送给哥哥。小秋父亲把她和哥哥的奖状,都粘贴在堂屋的墙壁,年年都有新的加入进去,占了大半壁墙。父母看着这些奖状,心里头当然也是高兴的,这最起码说明:自家的孩子并不比别人家的孩子差。由于善于考试,小秋经常被抽出来代表本校本年级的学生,去和别校的学生在考场上厮杀。所幸的是往往胜多输少,事后又有丰厚的奖励,所以小秋也很乐意于此,甚至是乐此不疲。每次她都是乐滋滋地进考场的,这就象最优秀的拳师进入拳击场一样,心里想的只是向世人展示自己精湛的技艺,而并不必担心自己会被击败一样。

那时,有时是一班抽出一个代表,和别班抽出的代表去指定的地点竞赛;有时是各班抽出三五个代表,去指定的地点竞赛。指定的竞赛地点,大多次在别的学校里,都不在本村,有时在教室里,有时在操场上,由各校教师轮流监视。遇上同校同班的同学排在一起时,难免扔个写上答案的纸条,先如特务作案时东张西望,然后趁监考老师不备,就随手一扔,也别有一番刺激。因为经常和别的学校的优秀生在考场上会战,小秋竟提前认识了几个后来的初中同学。而在每次和代表们从学校出发时,都有种去赶集上店凑热闹的兴奋;而在交上试卷从别校回来时,又有种别样的轻松,一路上和同学们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就回来了。

有一次暑期考试,那天天上是下着雨的,学生们也都带着伞。在考完回来时,小秋竟和几个同学,到路过的田里去挖人家的花生。打着伞,坐在自己搬去的小矮凳上,在雨声中的乡间小路上,围坐在一起野餐,留下一地花生壳。嘴里是刚挖出来的清香花生籽,耳里是雨打伞顶的嘭嘭声,面前是同窗好友,远处是大雨朦罩下的苍翠田野,这种“顽童归来挖花生,雨打伞顶响嘭嘭。不惧斜风吹湿衣,但乐分得一大捧。”的美好纯真的画面让小秋终生难忘。那种诗意的境界,让成年后的小秋莫名的感动,这样的情境也只会出现在童年啊,童年,如梦如幻如诗如歌如画的童年啊!

考场上的得意,使小秋在校内也很得意,一得意也就难免比别人敢说话敢做事点,可这竟又被学校的老师们认为是大胆有才,于是又一项挑战性的任务,落在了小秋身上:去镇上参加郎诵比赛!而且一所学校只有一个名额。那时小秋正在读三年级,四、五年级的男孩子都没有被挑中。小秋当时的心情是又兴奋又紧张的,兴奋的是自己竟被挑中了,紧张的是这样的比赛是头一次参加,心里没底,又没有同学们的陪伴,没个助威的,到时要面对全场人睽睽的目光,这和低头写答卷毕竟是不一样的。学校派去带队的偏偏又是位表情严肃、不苟言笑的高年级的数学老师------陈老师,小秋基本没和他有过什么接触。

得到通知的第二天早上,小秋匆匆忙忙地吃了点早饭,就跑去南边大路上,和那位陈老师会合。跑出家门时就听见唢呐震天,又看到村上人们都往后边巧巧奶奶家走,原来这天是巧巧的二姑姑出嫁的日子。小秋强压下心头的好奇,赶紧去和老师会合。

到了南边大路上,就见那位老师已经扶着自行车,在那儿等她了。坐上老师自行车的后座,老师就载着她直奔镇上而去。

到了镇教研室大院,只见许多别校的师生,已在那儿等候开赛了。因为这次比赛名额,一个学校只有一个,所以院内师生数量相当,都是一位老师带一位学生来的。稍等了一会,室内走出几个人,想来是镇上主持这次比赛的领导,接着又抬出来两张桌子并排放在一起,等桌子后面坐上主持人后,比赛也就开始了。先讲比赛规则,这规则就是自己从课本中找一篇文章出来,给大家朗诵一遍;再自己找一篇文章或是诗歌给大家背一下。朗诵时必须得声音响亮,吐字清楚,感情丰富,不得有错别字,背诵相同。主持人念到哪个学校的名字。哪个学校的学生就站出来表演。所幸的是,前几名所念的,都是别校的名字,这让小秋有机会镇静情绪,也有机会观摩别人的表演,以便等自己上前时好比芦葫画瓢。

前面这几个表演者中,有两个让小秋记忆深刻:一个是女孩,小秋之所以对她印象深刻是因为她竟然也叫春霞,和小秋学名相同,至于她朗诵和背诵的是什么,和表现怎样,小秋事后倒记不清了;一个是男孩,他朗诵的是《少年闰土》,真的是达到了声音响亮、吐字清楚、感情丰富的标准,至于有没有错别字小秋倒没搞清。而且这个男生朗诵时,使用的还是相当标准的普通话。多年后小秋一想起那次的比赛,那个男孩声情并茂的朗诵还会在耳边响起:“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小秋当时很是佩服这个男生的沉着冷静,不慌不忙,朗诵的又那么好,声音就象收音机里播放出来的那样悦耳动听!不过由此小秋也明白了,这次比赛自己是胜不了的,因为自己是不会用普通话朗诵的。

当念到小秋学校的名字时,小秋连忙走上前,也学着前面几位学生的样子:先鞠躬,再报自己所要朗诵和背诵的课文,分别是《八角楼上的灯光》和《江上渔者》。当时小秋心里慌慌地想,我不会用普通话来读,只好声音响亮点,读得流畅点了。她稳了一下心神,就亮开嗓门读了起来,为了证明自己阅读的能力,小秋还稍稍加快了一点语速。朗读完《八角楼上的灯光》,又合上课本背古诗。背诗的时候小秋的眼睛是看着远方的,因为远方无人,而近处却都是眼睛在盯着她呢。诗一背完,小秋就赶紧走到一边去,胸口却还在因紧张而呯呯乱跳。小秋站在人群中继续看接下来的比赛,下面的朗诵中有的学生很大方,朗诵得也比较好;有的学生比小秋还紧张,只顾紧张呢,朗诵效果肯定是好不了了。

朗诵比赛结束后,小秋就又坐那位陈老师的自行车回家了。

小秋转眼就把这事儿忘了,也没想到得奖会有自己的份,但三天之后,老师就把从镇上领回来的奖状和奖品给了她,一个胶皮笔记本,一枝英雄牌钢笔,得了第三名。后来小秋每想及此事就感到可笑,就自己当时那朗诵水平竟能得奖!真真是“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

小秋在小学时代学习还是很认真的,凡是老师布置下来的作业,都非常认真地完成。老师让读就读、让背就背让、写就写。因为自己成绩优秀又是班干部啊,老师每天在盯着你,同学们也在盯着你,既不能辜负了老师的期望,也得为同学们作榜样啊!

那时小秋不仅学习认真,而且还很懂得节约:一个作业本正面用完了,又用反面,两面都是密密麻麻的字和数学题;两面都不能用钢笔写字了,就用来练毛笔字。于是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上面又添上了端端正正的或楷体、或宋体、或隶书的毛笔字。

从三年级的时候开设了美术课程,书法被归于其中,刚开始当然是描红,稍后再临摹。当时农村小学校园里,哪有称职的书法和美术教师啊!就是镇上的初中,书法和美术,也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边缘课程,连专业的教师都没有。每到美术课,老师就随便给学生布置点学习任务,指定点必完成的作业就拉倒了,被指定的作业最多的就是:比照字贴练习写毛笔字。

这样的课是最自由的课,许多学生随便画画,应付了作业就开小差去了,但小秋还是非常认真地对字贴进行临摹。在几种不同的字体中,小秋最喜欢的是楷体,觉得这种字体很雅正。由于小秋的认真和一丝不苟,过了一段时间,竟也模仿得很像了,当然也只是很像而已,还绝算不上书法艺术。由于写得很端正,竟也不难看,于是过春节时父亲就买了红纸,让小秋写春联自家用。小秋也就很认真地一笔一划地去写,当然真正的书法艺术大多都有连笔,并不是一笔一划的。写完往门框上一贴,嘿,还蛮像那么回事!于是以后年年写春联的任务,就又交给小秋了。从此小秋又开始留意别人家春联是怎么写的,写的都是些什么语句,以便以后写春联时抄来用。经过对多家门框上春联的比对,小秋发现,在村上各家的春联中,“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迎新春”是最普遍的句子了,此外最常见的还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春回大地百花艳,春暖神州万物辉”“福禄寿三星高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等等,门楣上多是“欢度新春”、“吉星高照”、“春回大地”、“国泰民安”、“财源广进”等,大门朝东的人家门框上多写的是“紫气东来”。多年后小秋还清楚地记得:有两次是在刚挨了骂、脸上泪水未干的情况下写的春联。父亲脾气一上来,就是在大年三十也是要揍人骂人的。对于父亲有时显得很乖戾的脾气,小秋是既无奈又痛恨的。

在美术课上,完成了老师布置的写字任务后,小秋也会像别的小学生那样,比着课本上的或是什么书上的画面,进行描摹,这就纯粹是一种自娱自乐的画画游戏了,也就是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所说的,用纸蒙在小说上描绣像。当然小秋不仅仅是蒙在上面描,有时还把画像放在一边比对着画,这就要充分掌握好画面中各部位的比例,否则画出的就和原图,因出入太大而成四不象了。或许小秋天生就是个细腻的人,她竟然对这比例把握得很好,画出的人物或风景,虽比原图或大些或小些,但整体上竟是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的。她一画出什么东西,同学们都要“啊”地惊叹着争相观赏,有时你争我夺的,竟把一张费了不少心神的素描给撕坏了。那时小秋用来描的,多是些连环画上的人物和风景,描下来的多是些英雄和美人:有眉如卧蚕三缕美髯手握青龙偃月刀的关云长,有环眼虬髯手拿丈八蛇矛的张翼德,有长坂坡上骑马冲锋的勇赵云,有凤仪亭上迷恋美色的俊吕布,有风波亭上含怨怒目的岳武穆,有零丁洋上仰天悲啸的文天祥,有月下祭拜的貂蝉,有怀抱琵琶的昭君,有溪边浣纱的病西施,有华清池上淋浴的胖杨妃。那些风景画多是些飞燕剪细柳,彩蝶穿花丛,清水绕青山,鸿雁过峰头。这些画有些送了人,有些夹在书中,后来都渐渐地散失了,竟没能保留下来一张作纪念。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