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站的头像

梁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 07/10
分享
《生如浮尘》 连载

第四十八章 还得还债

倏忽又到了年底,小秋和六生就带着孩子回家过年。经过了这一年的时间,威儿已经会说话了,也会走路了,只是有时依然让大人抱。

这个年是小秋有生以来真正的独立过年,因为婆婆已说过:“我和你爹年纪都大了,为了不拖累你们、不招你们嫌,咱们还是分开过吧。”分开就分开吧,小秋内心里也是乐意分开的。并不是嫌弃老人,而是自己日常爱看书,爱安静,不喜嘈杂,又不善与人打交道,分开了倒也落个清静自在。且自家做饭自家吃,也不用担心自己厨艺不好而招公婆闲话。

两个年近七十岁、已娶过四个媳妇、嫁过两个女儿、重孙子重孙女已有了五个、外甥都快结婚的老人,已没有什么家产可分,仅一张旧大床、一张旧书桌、一桶、一灶、几张旧被而已。小秋就让公婆把这些东西全拿去用,自己再买新的。公婆就搬去了据说已移民新疆的老三院里。因老三三间屋空间有限,摆放不下,只好把床和桌还暂丢在小秋和六生的后院里,小秋就吩咐六生把这些老家具抬到西屋里放着。

公婆又作主把村东半里路远的、北临蓄水池的、一块南北向的耕地给了小秋和六生。公婆说那是二亩地,后来小秋娘家父亲经过地头时仔细端详了一下,说最多只有一亩八。后来又经过公路加宽占去一部分地头,怕一亩七分也没有了。这点地加上那个占地不到三分的院,就是以后小秋和六生过日子的全部财产和凭仗。

就在腊月二十八,这大年底下,就有人上门来讨债:说是六生两年前盖房子时、招待师傅们的烟酒钱一百。这是结婚前的欠债,按理说应该归于父母吧?但两个年近七十岁的老人有什么积蓄去还?小秋只好忍气吞声掏出钱给了讨债人。哪知这个刚走,又来一位,说是六生当年结婚时向他家借的,也不多,也就三百元。小秋只好忍着气又掏出钱替他还了。人家刚结婚的小媳妇,都是想法儿从公婆身上榨油水,小秋倒好,反倒替婆家还婚前的债!

晚上六生从外面游荡回来,小秋就逼问他到底外面还欠了多少钱的债?六生就说还有一千元未还,是盖房时借族哥的。小秋听了真是气得连吵架的力气都没了:这整个后院就这三间房,连间厨房都没有,还盖得不伦不类,院子是坑都不填一下,竟还欠有外债!结婚前他家穷到啥地步了呀!

此时,小秋真是恨自己的母亲:婚前让你来相家,你相的什么呀!现在女儿进了这穷坑,你可满意了!

恨虽恨,但事到如今,只好又开箱拿出压箱底的一千元钱,给了六生,让他赶紧去把钱还了,不要大年底下让讨债人一个接一个地来讨债,多不吉利多丢人哪!处理完了债务,小秋就考虑过年的事。

如今既是已经分了家,这个年自是要自个操持着办了,这个年,在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小秋过的第一个独立年。

从祭灶那天起,小秋就在心里计划这个年该怎么过,该操办些什么。在小秋的记忆里,过年就是清扫门户、买年货、贴春联、放鞭炮、燃红烛、焚香磕头、包饺子、蒸馒头、蒸大馍、蒸枣山、炸鱼炸丸子、煮肉紧刀头做神前的供品,再有就是除夕的团年饭、初一的大拜年、初二至初十的待客。

至于待客,小秋和六生刚结婚一年多,公婆还在,兄嫂又多,估计婆家的客分不到自家来;至于拜年,公婆是村里辈分最长的,村里族人中没有同辈分的,别的几个和公婆辈分相同的老人因不同族,拜年可以不去的,只要给公婆拜一下就行了,倒也不为难。

清扫门户倒也好办,年货嘛,穷家小户,随便买几件应景货也就是了,一个捞渣儿集,就把香、蜡、纸、炮、春联、年画、糖果子全买齐了。至于别的东西,比如肉啊、菜啊、调料啊什么的,让六生去集上买就行了。

年糕是南方食物,作为中原人,这个可以省略不做。炸鱼这活自己还能对付,至于炸丸子虽难但可以不炸,因为自家不一定有客来,做菜时可以不用这个。那剩下的、该自己动手的、又有点难度的就是蒸馒头、大馍、做枣山了。

自己虽然也曾蒸过馒头,但那是平时,自家吃,蒸得好不好都没什么关系,但这次是过年用的,是要送一些给公婆的,回娘家时还要带去一些,初一上供时要摆放在厅堂上。特别是枣山,是要摆放在元宵节的,如蒸得不好,岂不惹人笑话?所以,小秋就觉得很平常的蒸馒头,都成难事儿了。但既成主妇,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干了。

腊月二十八的晚饭后,小秋就开始和面。在一个大瓦盆里加入平时蒸馒头时五倍的面粉量,再浇上一碗温水,搅拌揉搓,嫌面稀加水,加水过多又加面,终于把面和好。就盖在盆里并移到离火炉不远的地方等面发,然后就去睡觉了。

第二天一早小秋掀开盖盆的盖子一看,但见发得一盆好面:那面胀胀的鼓鼓的,都快溢出盆子去了,上面还有泡泡和裂纹。小秋就赶快动手蒸馒头。因为没有灶房,没有灶台,也就没有大锅,只好在煤炉上用大点的铝锅蒸。先上好煤块,再在铝锅里添上足够多的水,放上箅子和湿垫布,盖上锅盖,把锅放在煤炉上。然后就从大瓦盆里捞出面,放在案板上,铺上掺有碱面的面粉搓揉。待揉搓到面团上没气孔看起来很光洁时,再揪成体积略等的一块块,再把这一块块的面团成圆形,再在案板上一礅,就成馒头形状了。等锅里开始往外冒蒸汽时,再把这些半陀圆形的面块放进锅里的垫布上,每个之间要留出约一厘米的距离,然后盖上锅盖。再在锅盖上压个重物,以防蒸汽冒出的太多太快,延缓馒头的熟。同时再在锅盖上放个盛有一指深的水的碗,然后的就坐等馒头蒸熟。等碗里的水摸着发烫时,锅里的馒头也就蒸好了。

用这种方法来断定馒头的熟否,是小秋从母亲那儿学来的,早先时钟没普及之时,母亲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断定馒头是否蒸熟,是否还要加火继续烧。

等碗中水烫后封上煤炉,稍等几分钟,揭开锅盖一看:哗,白花花、宣腾腾的馒头!躺在那儿冒着白白的蒸汽。用手指按下再抬起,陷下的部位很快又弹起,哦,熟了!成功了!总算是没白费力气,这发面也没和自己怄气,乖乖地变成了宣馒头!小秋就一鼓作气,把瓦盆里的发面全蒸完了。

馒头蒸好后,小秋又和上半盆面,蒸大馍和枣山。

这大馍是用来敬神和送给长辈的,为表虔诚和孝心,就蒸得很大,比一般的馒头要大两倍。枣山呢,是摆在厅堂上的供品,要一直摆放到正月十五的,就讲究大而好看。如果是家中有老人,就还得蒸枣花子,是还给来看老人的小辈的礼,留下大馍换上枣花子,这是民俗。

这大馍和枣山比较难整,因为小秋平时没亲手做过,只在过年时看母亲做过,心里没底儿。但身为主妇,也只得做。于是小秋就学着母亲的样儿,把和好的发面揪成块再擀成圆饼状,盖在已蒸好的馒头上,使圆饼要能完全盖住馒头边缘,咋看好像是一体的,再拿另一块圆饼根据自己的喜好切成美观的花样,然后再把这切成的花放在最上边,再上花中间嵌上一粒已泡好的红枣,然后就放在锅上蒸。估算着该蒸熟了,小秋就停火,然后揭开锅盖一看:呵呵,由于这次的面软,大馍发得好大,而且是向下坠着,显得大而扁,就像是长了个水桶腰的武大郎,不英挺不好看。但既然做成这样了,也只好将就着用了。

最复杂的要数蒸枣山了:把各个面团儿做成各种各样的花式,再把这些面花排列着放好,从上往下递增,再用大点的面团做成个长条,圈起左右两边和底部来,这条长条的两端都切成莲花瓣的花样,再用筷子或别的物事在长条上压出网状的纹路来,最后就是在这个组合体上嵌枣,枣山就算是做好了。因为枣山的体积很大,一箅子只能放得下一个,而面团又是软的容易变形的,整个做好再往箅子上放很难。一般是做好各个组件后,再往箅子上组装:先按各自的位置放各个面花,再用长条圈围,最后嵌枣,等锅里水热后再连箅子一块儿放在锅里蒸就行了。小秋看母亲每年蒸的枣山都一个花式,就是先搓十多个长条,再把每个长条盘成圆形,再用筷子对面夹两次,就成了个四瓣形的花,把这些四瓣形的花排列好,再用长条一围,嵌上枣,就算做好了。

每年都是这花式,从来没变过,也许是母亲觉得这样做简易,毕竟年节时有太多的事要她去张罗。小秋做枣山也不由自主地学了母亲的花式,只是最后做了个桃形的面花放在了枣山的最上边,也算是继承中有发展了。因为是用铝锅蒸的,蒸出的枣山就小,做得太大了放不下,如果有大灶的话,小秋愿意把这枣山再做大一倍,但愿神灵体谅这穷家小灶,不怪罪才好。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