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站的头像

梁站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 05/16
分享
《生如浮尘》 连载

第一十七章 初入中学

炎夏在田里作物咯咯作响的生长中逝去,初秋在秋蝉的哀吟中登场,又到了学校秋季开学的时候了。

镇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已经由小学的老师转交到了小秋手里。按照那上面所写的日期,小秋和同村的一个叫敬兰的女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名。这个女孩子就是父亲直接找学校校长要到名额的那位,比小秋大两岁。这位女孩子的父亲还到了小秋家里,和小秋父亲聊了一会儿,然后由他陪着两个女孩子去学校报名。他毕竟长期在乡上任职,磨练得既会说话又能办事。这位父亲骑自行车载着女儿前面走,小秋自己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骑了八九里路终于到了学校。

这所学校是刚建好不久的,校舍和围墙都是新新的,透露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学校的大门向西敞开,门前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马路,这条马路直接连着本县县城和别县的县城。这所学校座落在乡政府所在的集市的北面,离集市大约有三、四里路。学校南、北、东三面都是农田,西面隔马路相对的只有一家磨面粉的,一家乡下小卖店,一家小相馆,还有学校的食堂,环境倒是很安静清新。隔农田三里、五里处是几个散布的乡村,校外的农田就是属于它们的。

小秋和敬兰父女进入校园后,敬兰父亲让她们俩个女孩子在一边等着,他自己拿着两人的录取通知书和学杂费去新生报名处交涉,尔后又找学校校长。那位校长是一位胖胖的年近五十的中年人,胖使他的举动显得有点笨拙,看表情却是慈善和蔼的。在敬兰父亲忙碌的时候,小秋和敬兰就睁着好奇的眼睛,对这所学校进行仔细的打量。

学校大门边是一个大操场,面积足有小秋小学操场的四倍大,上面已是龙腾虎跃的身影,上一届的学生在那儿打篮球、翻双杠。操场北边的甬路上还时不时有窈窕淑女的身影飘过,那该是上一届的学姐们。操场东边连着一条宽宽的青砖路,这条青砖路把整个校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这部分,是三排整齐的带廊柱的红砖瓦房,那应该是上课的教室。西边的这部分,也有三排红砖瓦房,只是没廊没柱,想来该是学生的宿舍。青砖路的尽头又是一排红砖瓦房,正对着青砖所铺的路,那间房门口还有三层台阶,看起来较气派一些,这儿应该是学校的教研室,两边的房子应该是教师办公室和后勤部吧。青砖路的两边长着两排桐树,大概都是刚栽种的,才有胳膊那么粗,树上的大叶子青里泛黄,在初秋的空气中静默着。操场东边的第一排房的、第一个门前,有好多青少年在那儿不安地等待,那是新生报名处。和第一排房相对的那一排房有三四间,门前的空地被开耕了,上面种着蔬菜,架着藤蔓,有一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的富态中年妇人进进出出,听人喊她是校长夫人,那这几间房和那片菜地应该属于校长了,这儿应该是校长办公室和起居室了。

小秋对这新的场所,心情既激动又悸动,自己将要在这儿展开三年新的学习生活,将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师生!

呆了一会儿,敬兰父亲又过来领着她们原路返回了村里。

当时那所中学的宿舍里没有床,住宿的学生还得从自己家里拉床过来,所用的被褥也得自备。至于吃的,学生得自己从家里带小麦过来,折算成换馒头的饭票,菜票则直接用钱买。第二天,双方的家长又拉着床、被褥、小麦、日常生活用品把她们送到学校,由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给她们安排好宿舍和床位。家长们又帮她们把小麦送到食堂过秤,然后兑换成饭票,又给她们买好菜票,嘱咐了一番才回家去了。

然后小秋和敬兰,从学校张贴的名单上,找到自己所归属的班级和教室。从此,小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初中寄宿生涯,只在每周日和节假日回家。小秋被分在了初一(2)班,敬兰被分在了初一(1)班,这两个班只是班主任不同,其余的任课老师都是相同的。小秋这个班的班主任姓李,是个三十五岁左右的矮个中年男人。敬兰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头发斑白的富态老头,姓王。这位富态的王姓老教师,小秋一见就觉得眼熟,细想原来去姥姥家走亲戚时见过他,是姥姥那个村上的。

新生上课对授课老师的兴趣,要远远大于老师所讲的课的兴趣,往往貌似在认真听讲,其实正在对授课老师进行仔细的观察,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在学生们的观察琢磨之中。下面是小秋对几位任课老师的观察结果: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李,三十七八岁,矮个子,面色赫红,眼睛小而圆,眉毛粗而疏,不苟言笑,时不时无意识地下拉一下的嘴角,为这张红色的方脸,平添了几分威严。无聊或紧张时爱搓手,平时爱穿一件黄绿色的中山装,对学生不冷不热,与学生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时按部就班,绝不谈论与课本无关的话题。

数学老师兼本班体育老师姓张,三十四五岁,中等个,身材不胖不瘦,四肢矫健,行动灵活,犹如一头南非豹子。但性格却是温和、风趣、幽默的,那一双经常眯成月牙儿形的眼睛,就很有喜感。日常爱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咖啡色裤子,常常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这位教数学的张老师,绝不像他所教授的数学课那样枯燥无味,由于他的旁征博引,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讲话风格,竟使理性呆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也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有次,在该下课时布置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他就对下面的学生们说,谁能把这道数学难题解出来,谁就将会是未来的华罗庚和陈景润,然后就昂然而去,留下好胜心强的少年学子们在那儿凝眉苦思,要自我验证自己是否有华、陈之资质。还有一次,在数学课上竟对学生们讲起唐代大诗人杜甫来,先告诉学生们杜甫是河南人,和大家是老乡,后来才流寓到四川的成都。接着又给学生们讲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讲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还给学生们背诵了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才收起他的眉飞色舞。学生们私下议论他,这文学水平比语文老师都高,并称他是文武全材。

教初一英语的是位女教师,姓李,二十来岁,据说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这位李姓女教师中等偏上的个子,略瘦,身材窈窕,大眼,长脸儿,皮肤略黑,脸上散布着三两颗青春痘,披肩长发,两耳边各用一个发卡卡住,日常爱穿一件天蓝色的女式西装、一件黑色裤子、一双半高跟的棕色皮鞋。也许是因为刚从学校走出来,这位女老师竟还保留着少女时代的羞涩,讲课时遇上调皮学生捣乱,竟然还脸红,端的是一位清纯温婉的小家碧玉。这位女老师性格温和,对学生们很友好,和学生们不像是师生关系,更像是同学关系,从没见过她对学生们摆老师的威严架子。良师如友,从她这儿,学生们得到了英语知识的启蒙。

历史兼政治老师也姓李,是本校的教导主任,四十七八岁,中等个,偏瘦,背稍稍有点驼,走路脚呈外八字,长脸尖嘴,皮肤较黑。爱穿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一双千层底布鞋,还爱戴一顶深蓝色的帽子,那外型很像赵本山饰演的农民;那嘴脸却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课堂上开小差的同学常常被这双“火眼金睛”所识破,而被叫到办公室去搞“特训”。黑黑的皮肤和丑陋的容貌,让这位教导主任咋看起来,好像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但那声若洪钟的讲话,却让人对其充沛的中气深感羡慕,那飞扬的文采也让人自愧不如,鹰牟一样犀利的眼神也让人望而生畏。顽皮学生在他面前,就像兔子遇上了苍鹰,惊慌失措、簌簌而抖!这位老师平常不苟言笑,爱板着脸,也许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教导主任的威严,其实这位老师并不乏幽默感,听他讲话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冷幽默:一语既出,听众先是一楞,然后就是会心的哈哈大笑,而这位老师呢,在台上依然是板着脸儿,一本正经。正是由于有这位教导主任在,学校里的顽劣之徒才收敛狂态,学校里才维持住了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

地理老师姓杨,是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开学后三周才从别校调入本校的。这是个矮个子青年,几近侏儒,据说其父是镇上一位相当有实权的领导,他进入该校与其父的权力有相当的关系,据说他娶到的媳妇是个高个子美女,在卫校学习后在乡下当医生。这位杨姓老师不仅矮,而且瘦,黄黄的脸儿上长着一双鱼形的眼。这眼中透出的眼神是惊恐的,惶惶不安的,而那嘴巴又是前伸的,上唇两边各有一道淡淡的须痕,活脱脱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鼠,说话的声音又低又有点嘶哑,好象中气不足似的。其父虽是镇上干部,他本人身上却不见丝毫的骄横跋扈之气,这大概是因为其人有自知之明,深为自己的身高和形象而自卑吧。这位老师个人形象虽让人不敢恭维,但对学生们却是极其的友好,近于谄媚,授课也是尽心尽力。他第一次上课时,本校组织了全校的老师来听讲,以考证他的教学能力。他竟然紧张得双手发抖,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一紧张竟然跳上台前的长条凳,猴子一样蹲在上面讲课。学生们看了觉得好笑,却又不忍心去笑,都自觉地维持着课堂秩序,自觉地维护着这位老师的尊严。连听了三天课才算通过了,从此成为该校的一名正式教师。

生物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略瘦的老头儿,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大大的脑门儿,头发向后梳成背式,长方脸上长着一双慈善的细眯眼,这是位温和又斯文的老人,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儒雅,从不大声训叱学生。因了他的温言软语,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往往很安静,安静中弥漫着昏昏欲睡。

八十年代中期的乡镇初级中学,大学文凭的老师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是高中和师范学校毕业的,也有不多几个是中专文凭。即便是这所镇重点初中里,也没有大学文凭的老师,这些老师多是从各个初中提拔出来的、比较有教学经验的。当时文化课教师师资力量尚且如此薄弱,艺术课教师就更缺乏了,当时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体育,都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这些课就由班上别的科目的老师兼代了。

小秋班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就,就交付给了该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李老师。体育课由数学老师张老师代上。美术课上,老师就让学生们比着画册上的某一幅画画画,画完后交上来就算是完成了作业。由于美术知识的匮乏,这位李老师也跟学生们讲不上来绘画知识的子丑寅卯来,哪怕是关于绘画基础知识的诸如“头像、水粉和速写”这样的美术专业术语,都不曾听到老师说过。学生们呢,也就把美术课当作自习课,草草比着画册画一幅应付了作业完事。音乐课呢,老师就让班干部领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歌,然后就发展成自习课状态。

小学时代的音乐课,也就是自习课的别名。老师要是心情好的话就让学生们唱唱当时的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啊,《东方红太阳升》啊等等,也不给学生们讲授乐理知识。所以啊,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都读完了,还分不清高低音、认不得五线谱。只是在初二的时候,有位风雅的师范学校毕业的李老师,才跟同学们讲了音乐基础知识中的七个音阶,用那长年尘封的钢琴,给同学们弹奏了一曲当时正流行的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听起来倒还婉转悠扬。这位李老师还教同学们唱当时流行的一首《江南雨》。也许是因为这歌名带雨字,也许是那天刚好是个阴天,也许是因为这首歌的温婉低徊,这首歌留给小秋的就是缠绵和感伤的雨天情绪,这情绪也铭刻在了小秋日后关于初中音乐课的回忆里,这也是初中音乐课给小秋的唯一收获。

体育课呢,也就是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在操场上练练站队,然后绕操场跑几圈完事。跑完步就由学生们自由活动,女生们大多返回了教室或宿舍,只有几个精力旺盛的男生们在那儿打篮球。篮球架和篮球也是校里当时唯一的体育设施了。上体育课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身体,关于锻炼身体,每天的晨跑比体育课给小秋留下的印象更深。

每天的清晨,第一遍铃声响过后,各班各年级的学生都排好队,由当日值班的老师带领,沿着校门口的那条宽阔的大马路,向北跑去。这么多学生的脚步声,在清晨的静谧的空气里,由杂乱而变得整齐,啪啪啪,啪啪啪,真是相当地有气势。夏天夜短天长,学生们跑在初升的阳光里,整齐而有力的脚步声,惊得路两边大杨树上的鸟儿啁啾乱鸣,扑楞乱飞;迎面扑来的是田野里农作物混杂着泥土的芳香;放眼是满野绿油油的长得正欢的庄稼;稍远处是树林掩映下的村庄,在初升的阳光下,在清晨的雾蔼里安祥而宁静。青少年的心,在“啪啪啪”的跑步声中“咚咚”地加速跳动着,而那心情,却是像那晨光雾蔼里的乡村一样安祥而宁静。偶尔有三两个路过的行人,对这学生跑步大军抱以好玩而友善的微笑。

冬天则因为夜长昼短,跑步大军就得披星戴月了。这段时间正是天将破晓,星光廖落,残月西斜,公路两边那两排大杨树的疏枝,把淡白的月光筛在路面上,显得斑驳陆离,学生们的脚就踩在这疏影上,一路跑过去。隆冬的凌晨是非常寂静的,没有鸟叫,没有人声,也没有农作物伸懒腰狂长的咯咯声,偶尔传来远处村落里的一两声狗叫,听起来是那么清晰却又是那么渺远,只衫得这野外加倍地寂静。“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学生们的跑步声,听起来显得更加整齐而划一,各人耳里只有跑步声、心跳声、自己的喘息声了。只偶尔有一辆跑长途的货运车呼啸而过。中原的冬天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样,整天刮着呼呼的冷风,只是冷在空气里,当然也有刮风的时候,却不像北方的风那样虐狂。所以当学生们跑得脸颊绯红,直冒汗时,不用担心被冷风激了汗毛孔而感冒。那些排在前面的学生来了兴致,能带着大家跑二三里路再折回来。当然有些体弱的人,就中途掉队而不跑了,这些掉队的大多是些女生,女生嘛,天生就比男生娇弱。小秋以为,这公路上的晨跑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了,比校园内操场上的锻炼强多了,单是那开阔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就让人心情舒畅、心身放松。

炎夏在田里作物咯咯作响的生长中逝去,初秋在秋蝉的哀吟中登场,又到了学校秋季开学的时候了。

镇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已经由小学的老师转交到了小秋手里。按照那上面所写的日期,小秋和同村的一个叫敬兰的女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名。这个女孩子就是父亲直接找学校校长要到名额的那位,比小秋大两岁。这位女孩子的父亲还到了小秋家里,和小秋父亲聊了一会儿,然后由他陪着两个女孩子去学校报名。他毕竟长期在乡上任职,磨练得既会说话又能办事。这位父亲骑自行车载着女儿前面走,小秋自己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骑了八九里路终于到了学校。

这所学校是刚建好不久的,校舍和围墙都是新新的,透露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学校的大门向西敞开,门前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马路,这条马路直接连着本县县城和别县的县城。这所学校座落在乡政府所在的集市的北面,离集市大约有三、四里路。学校南、北、东三面都是农田,西面隔马路相对的只有一家磨面粉的,一家乡下小卖店,一家小相馆,还有学校的食堂,环境倒是很安静清新。隔农田三里、五里处是几个散布的乡村,校外的农田就是属于它们的。

小秋和敬兰父女进入校园后,敬兰父亲让她们俩个女孩子在一边等着,他自己拿着两人的录取通知书和学杂费去新生报名处交涉,尔后又找学校校长。那位校长是一位胖胖的年近五十的中年人,胖使他的举动显得有点笨拙,看表情却是慈善和蔼的。在敬兰父亲忙碌的时候,小秋和敬兰就睁着好奇的眼睛,对这所学校进行仔细的打量。

学校大门边是一个大操场,面积足有小秋小学操场的四倍大,上面已是龙腾虎跃的身影,上一届的学生在那儿打篮球、翻双杠。操场北边的甬路上还时不时有窈窕淑女的身影飘过,那该是上一届的学姐们。操场东边连着一条宽宽的青砖路,这条青砖路把整个校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这部分,是三排整齐的带廊柱的红砖瓦房,那应该是上课的教室。西边的这部分,也有三排红砖瓦房,只是没廊没柱,想来该是学生的宿舍。青砖路的尽头又是一排红砖瓦房,正对着青砖所铺的路,那间房门口还有三层台阶,看起来较气派一些,这儿应该是学校的教研室,两边的房子应该是教师办公室和后勤部吧。青砖路的两边长着两排桐树,大概都是刚栽种的,才有胳膊那么粗,树上的大叶子青里泛黄,在初秋的空气中静默着。操场东边的第一排房的、第一个门前,有好多青少年在那儿不安地等待,那是新生报名处。和第一排房相对的那一排房有三四间,门前的空地被开耕了,上面种着蔬菜,架着藤蔓,有一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的富态中年妇人进进出出,听人喊她是校长夫人,那这几间房和那片菜地应该属于校长了,这儿应该是校长办公室和起居室了。

小秋对这新的场所,心情既激动又悸动,自己将要在这儿展开三年新的学习生活,将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师生!

呆了一会儿,敬兰父亲又过来领着她们原路返回了村里。

当时那所中学的宿舍里没有床,住宿的学生还得从自己家里拉床过来,所用的被褥也得自备。至于吃的,学生得自己从家里带小麦过来,折算成换馒头的饭票,菜票则直接用钱买。第二天,双方的家长又拉着床、被褥、小麦、日常生活用品把她们送到学校,由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给她们安排好宿舍和床位。家长们又帮她们把小麦送到食堂过秤,然后兑换成饭票,又给她们买好菜票,嘱咐了一番才回家去了。

然后小秋和敬兰,从学校张贴的名单上,找到自己所归属的班级和教室。从此,小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初中寄宿生涯,只在每周日和节假日回家。小秋被分在了初一(2)班,敬兰被分在了初一(1)班,这两个班只是班主任不同,其余的任课老师都是相同的。小秋这个班的班主任姓李,是个三十五岁左右的矮个中年男人。敬兰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头发斑白的富态老头,姓王。这位富态的王姓老教师,小秋一见就觉得眼熟,细想原来去姥姥家走亲戚时见过他,是姥姥那个村上的。

新生上课对授课老师的兴趣,要远远大于老师所讲的课的兴趣,往往貌似在认真听讲,其实正在对授课老师进行仔细的观察,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在学生们的观察琢磨之中。下面是小秋对几位任课老师的观察结果: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李,三十七八岁,矮个子,面色赫红,眼睛小而圆,眉毛粗而疏,不苟言笑,时不时无意识地下拉一下的嘴角,为这张红色的方脸,平添了几分威严。无聊或紧张时爱搓手,平时爱穿一件黄绿色的中山装,对学生不冷不热,与学生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时按部就班,绝不谈论与课本无关的话题。

数学老师兼本班体育老师姓张,三十四五岁,中等个,身材不胖不瘦,四肢矫健,行动灵活,犹如一头南非豹子。但性格却是温和、风趣、幽默的,那一双经常眯成月牙儿形的眼睛,就很有喜感。日常爱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咖啡色裤子,常常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这位教数学的张老师,绝不像他所教授的数学课那样枯燥无味,由于他的旁征博引,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讲话风格,竟使理性呆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也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有次,在该下课时布置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他就对下面的学生们说,谁能把这道数学难题解出来,谁就将会是未来的华罗庚和陈景润,然后就昂然而去,留下好胜心强的少年学子们在那儿凝眉苦思,要自我验证自己是否有华、陈之资质。还有一次,在数学课上竟对学生们讲起唐代大诗人杜甫来,先告诉学生们杜甫是河南人,和大家是老乡,后来才流寓到四川的成都。接着又给学生们讲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讲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还给学生们背诵了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才收起他的眉飞色舞。学生们私下议论他,这文学水平比语文老师都高,并称他是文武全材。

教初一英语的是位女教师,姓李,二十来岁,据说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这位李姓女教师中等偏上的个子,略瘦,身材窈窕,大眼,长脸儿,皮肤略黑,脸上散布着三两颗青春痘,披肩长发,两耳边各用一个发卡卡住,日常爱穿一件天蓝色的女式西装、一件黑色裤子、一双半高跟的棕色皮鞋。也许是因为刚从学校走出来,这位女老师竟还保留着少女时代的羞涩,讲课时遇上调皮学生捣乱,竟然还脸红,端的是一位清纯温婉的小家碧玉。这位女老师性格温和,对学生们很友好,和学生们不像是师生关系,更像是同学关系,从没见过她对学生们摆老师的威严架子。良师如友,从她这儿,学生们得到了英语知识的启蒙。

历史兼政治老师也姓李,是本校的教导主任,四十七八岁,中等个,偏瘦,背稍稍有点驼,走路脚呈外八字,长脸尖嘴,皮肤较黑。爱穿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一双千层底布鞋,还爱戴一顶深蓝色的帽子,那外型很像赵本山饰演的农民;那嘴脸却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课堂上开小差的同学常常被这双“火眼金睛”所识破,而被叫到办公室去搞“特训”。黑黑的皮肤和丑陋的容貌,让这位教导主任咋看起来,好像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但那声若洪钟的讲话,却让人对其充沛的中气深感羡慕,那飞扬的文采也让人自愧不如,鹰牟一样犀利的眼神也让人望而生畏。顽皮学生在他面前,就像兔子遇上了苍鹰,惊慌失措、簌簌而抖!这位老师平常不苟言笑,爱板着脸,也许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教导主任的威严,其实这位老师并不乏幽默感,听他讲话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冷幽默:一语既出,听众先是一楞,然后就是会心的哈哈大笑,而这位老师呢,在台上依然是板着脸儿,一本正经。正是由于有这位教导主任在,学校里的顽劣之徒才收敛狂态,学校里才维持住了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

地理老师姓杨,是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开学后三周才从别校调入本校的。这是个矮个子青年,几近侏儒,据说其父是镇上一位相当有实权的领导,他进入该校与其父的权力有相当的关系,据说他娶到的媳妇是个高个子美女,在卫校学习后在乡下当医生。这位杨姓老师不仅矮,而且瘦,黄黄的脸儿上长着一双鱼形的眼。这眼中透出的眼神是惊恐的,惶惶不安的,而那嘴巴又是前伸的,上唇两边各有一道淡淡的须痕,活脱脱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鼠,说话的声音又低又有点嘶哑,好象中气不足似的。其父虽是镇上干部,他本人身上却不见丝毫的骄横跋扈之气,这大概是因为其人有自知之明,深为自己的身高和形象而自卑吧。这位老师个人形象虽让人不敢恭维,但对学生们却是极其的友好,近于谄媚,授课也是尽心尽力。他第一次上课时,本校组织了全校的老师来听讲,以考证他的教学能力。他竟然紧张得双手发抖,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一紧张竟然跳上台前的长条凳,猴子一样蹲在上面讲课。学生们看了觉得好笑,却又不忍心去笑,都自觉地维持着课堂秩序,自觉地维护着这位老师的尊严。连听了三天课才算通过了,从此成为该校的一名正式教师。

生物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略瘦的老头儿,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大大的脑门儿,头发向后梳成背式,长方脸上长着一双慈善的细眯眼,这是位温和又斯文的老人,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儒雅,从不大声训叱学生。因了他的温言软语,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往往很安静,安静中弥漫着昏昏欲睡。

八十年代中期的乡镇初级中学,大学文凭的老师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是高中和师范学校毕业的,也有不多几个是中专文凭。即便是这所镇重点初中里,也没有大学文凭的老师,这些老师多是从各个初中提拔出来的、比较有教学经验的。当时文化课教师师资力量尚且如此薄弱,艺术课教师就更缺乏了,当时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体育,都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这些课就由班上别的科目的老师兼代了。

小秋班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就,就交付给了该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李老师。体育课由数学老师张老师代上。美术课上,老师就让学生们比着画册上的某一幅画画画,画完后交上来就算是完成了作业。由于美术知识的匮乏,这位李老师也跟学生们讲不上来绘画知识的子丑寅卯来,哪怕是关于绘画基础知识的诸如“头像、水粉和速写”这样的美术专业术语,都不曾听到老师说过。学生们呢,也就把美术课当作自习课,草草比着画册画一幅应付了作业完事。音乐课呢,老师就让班干部领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歌,然后就发展成自习课状态。

小学时代的音乐课,也就是自习课的别名。老师要是心情好的话就让学生们唱唱当时的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啊,《东方红太阳升》啊等等,也不给学生们讲授乐理知识。所以啊,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都读完了,还分不清高低音、认不得五线谱。只是在初二的时候,有位风雅的师范学校毕业的李老师,才跟同学们讲了音乐基础知识中的七个音阶,用那长年尘封的钢琴,给同学们弹奏了一曲当时正流行的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听起来倒还婉转悠扬。这位李老师还教同学们唱当时流行的一首《江南雨》。也许是因为这歌名带雨字,也许是那天刚好是个阴天,也许是因为这首歌的温婉低徊,这首歌留给小秋的就是缠绵和感伤的雨天情绪,这情绪也铭刻在了小秋日后关于初中音乐课的回忆里,这也是初中音乐课给小秋的唯一收获。

体育课呢,也就是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在操场上练练站队,然后绕操场跑几圈完事。跑完步就由学生们自由活动,女生们大多返回了教室或宿舍,只有几个精力旺盛的男生们在那儿打篮球。篮球架和篮球也是校里当时唯一的体育设施了。上体育课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身体,关于锻炼身体,每天的晨跑比体育课给小秋留下的印象更深。

每天的清晨,第一遍铃声响过后,各班各年级的学生都排好队,由当日值班的老师带领,沿着校门口的那条宽阔的大马路,向北跑去。这么多学生的脚步声,在清晨的静谧的空气里,由杂乱而变得整齐,啪啪啪,啪啪啪,真是相当地有气势。夏天夜短天长,学生们跑在初升的阳光里,整齐而有力的脚步声,惊得路两边大杨树上的鸟儿啁啾乱鸣,扑楞乱飞;迎面扑来的是田野里农作物混杂着泥土的芳香;放眼是满野绿油油的长得正欢的庄稼;稍远处是树林掩映下的村庄,在初升的阳光下,在清晨的雾蔼里安祥而宁静。青少年的心,在“啪啪啪”的跑步声中“咚咚”地加速跳动着,而那心情,却是像那晨光雾蔼里的乡村一样安祥而宁静。偶尔有三两个路过的行人,对这学生跑步大军抱以好玩而友善的微笑。

冬天则因为夜长昼短,跑步大军就得披星戴月了。这段时间正是天将破晓,星光廖落,残月西斜,公路两边那两排大杨树的疏枝,把淡白的月光筛在路面上,显得斑驳陆离,学生们的脚就踩在这疏影上,一路跑过去。隆冬的凌晨是非常寂静的,没有鸟叫,没有人声,也没有农作物伸懒腰狂长的咯咯声,偶尔传来远处村落里的一两声狗叫,听起来是那么清晰却又是那么渺远,只衫得这野外加倍地寂静。“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学生们的跑步声,听起来显得更加整齐而划一,各人耳里只有跑步声、心跳声、自己的喘息声了。只偶尔有一辆跑长途的货运车呼啸而过。中原的冬天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样,整天刮着呼呼的冷风,只是冷在空气里,当然也有刮风的时候,却不像北方的风那样虐狂。所以当学生们跑得脸颊绯红,直冒汗时,不用担心被冷风激了汗毛孔而感冒。那些排在前面的学生来了兴致,能带着大家跑二三里路再折回来。当然有些体弱的人,就中途掉队而不跑了,这些掉队的大多是些女生,女生嘛,天生就比男生娇弱。小秋以为,这公路上的晨跑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了,比校园内操场上的锻炼强多了,单是那开阔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就让人心情舒畅、心身放松。炎夏在田里作物咯咯作响的生长中逝去,初秋在秋蝉的哀吟中登场,又到了学校秋季开学的时候了。

镇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已经由小学的老师转交到了小秋手里。按照那上面所写的日期,小秋和同村的一个叫敬兰的女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名。这个女孩子就是父亲直接找学校校长要到名额的那位,比小秋大两岁。这位女孩子的父亲还到了小秋家里,和小秋父亲聊了一会儿,然后由他陪着两个女孩子去学校报名。他毕竟长期在乡上任职,磨练得既会说话又能办事。这位父亲骑自行车载着女儿前面走,小秋自己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骑了八九里路终于到了学校。

这所学校是刚建好不久的,校舍和围墙都是新新的,透露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学校的大门向西敞开,门前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马路,这条马路直接连着本县县城和别县的县城。这所学校座落在乡政府所在的集市的北面,离集市大约有三、四里路。学校南、北、东三面都是农田,西面隔马路相对的只有一家磨面粉的,一家乡下小卖店,一家小相馆,还有学校的食堂,环境倒是很安静清新。隔农田三里、五里处是几个散布的乡村,校外的农田就是属于它们的。

小秋和敬兰父女进入校园后,敬兰父亲让她们俩个女孩子在一边等着,他自己拿着两人的录取通知书和学杂费去新生报名处交涉,尔后又找学校校长。那位校长是一位胖胖的年近五十的中年人,胖使他的举动显得有点笨拙,看表情却是慈善和蔼的。在敬兰父亲忙碌的时候,小秋和敬兰就睁着好奇的眼睛,对这所学校进行仔细的打量。

学校大门边是一个大操场,面积足有小秋小学操场的四倍大,上面已是龙腾虎跃的身影,上一届的学生在那儿打篮球、翻双杠。操场北边的甬路上还时不时有窈窕淑女的身影飘过,那该是上一届的学姐们。操场东边连着一条宽宽的青砖路,这条青砖路把整个校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这部分,是三排整齐的带廊柱的红砖瓦房,那应该是上课的教室。西边的这部分,也有三排红砖瓦房,只是没廊没柱,想来该是学生的宿舍。青砖路的尽头又是一排红砖瓦房,正对着青砖所铺的路,那间房门口还有三层台阶,看起来较气派一些,这儿应该是学校的教研室,两边的房子应该是教师办公室和后勤部吧。青砖路的两边长着两排桐树,大概都是刚栽种的,才有胳膊那么粗,树上的大叶子青里泛黄,在初秋的空气中静默着。操场东边的第一排房的、第一个门前,有好多青少年在那儿不安地等待,那是新生报名处。和第一排房相对的那一排房有三四间,门前的空地被开耕了,上面种着蔬菜,架着藤蔓,有一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的富态中年妇人进进出出,听人喊她是校长夫人,那这几间房和那片菜地应该属于校长了,这儿应该是校长办公室和起居室了。

小秋对这新的场所,心情既激动又悸动,自己将要在这儿展开三年新的学习生活,将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师生!

呆了一会儿,敬兰父亲又过来领着她们原路返回了村里。

当时那所中学的宿舍里没有床,住宿的学生还得从自己家里拉床过来,所用的被褥也得自备。至于吃的,学生得自己从家里带小麦过来,折算成换馒头的饭票,菜票则直接用钱买。第二天,双方的家长又拉着床、被褥、小麦、日常生活用品把她们送到学校,由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给她们安排好宿舍和床位。家长们又帮她们把小麦送到食堂过秤,然后兑换成饭票,又给她们买好菜票,嘱咐了一番才回家去了。

然后小秋和敬兰,从学校张贴的名单上,找到自己所归属的班级和教室。从此,小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初中寄宿生涯,只在每周日和节假日回家。小秋被分在了初一(2)班,敬兰被分在了初一(1)班,这两个班只是班主任不同,其余的任课老师都是相同的。小秋这个班的班主任姓李,是个三十五岁左右的矮个中年男人。敬兰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头发斑白的富态老头,姓王。这位富态的王姓老教师,小秋一见就觉得眼熟,细想原来去姥姥家走亲戚时见过他,是姥姥那个村上的。

新生上课对授课老师的兴趣,要远远大于老师所讲的课的兴趣,往往貌似在认真听讲,其实正在对授课老师进行仔细的观察,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在学生们的观察琢磨之中。下面是小秋对几位任课老师的观察结果: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李,三十七八岁,矮个子,面色赫红,眼睛小而圆,眉毛粗而疏,不苟言笑,时不时无意识地下拉一下的嘴角,为这张红色的方脸,平添了几分威严。无聊或紧张时爱搓手,平时爱穿一件黄绿色的中山装,对学生不冷不热,与学生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时按部就班,绝不谈论与课本无关的话题。

数学老师兼本班体育老师姓张,三十四五岁,中等个,身材不胖不瘦,四肢矫健,行动灵活,犹如一头南非豹子。但性格却是温和、风趣、幽默的,那一双经常眯成月牙儿形的眼睛,就很有喜感。日常爱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咖啡色裤子,常常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这位教数学的张老师,绝不像他所教授的数学课那样枯燥无味,由于他的旁征博引,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讲话风格,竟使理性呆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也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有次,在该下课时布置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他就对下面的学生们说,谁能把这道数学难题解出来,谁就将会是未来的华罗庚和陈景润,然后就昂然而去,留下好胜心强的少年学子们在那儿凝眉苦思,要自我验证自己是否有华、陈之资质。还有一次,在数学课上竟对学生们讲起唐代大诗人杜甫来,先告诉学生们杜甫是河南人,和大家是老乡,后来才流寓到四川的成都。接着又给学生们讲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讲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还给学生们背诵了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才收起他的眉飞色舞。学生们私下议论他,这文学水平比语文老师都高,并称他是文武全材。

教初一英语的是位女教师,姓李,二十来岁,据说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这位李姓女教师中等偏上的个子,略瘦,身材窈窕,大眼,长脸儿,皮肤略黑,脸上散布着三两颗青春痘,披肩长发,两耳边各用一个发卡卡住,日常爱穿一件天蓝色的女式西装、一件黑色裤子、一双半高跟的棕色皮鞋。也许是因为刚从学校走出来,这位女老师竟还保留着少女时代的羞涩,讲课时遇上调皮学生捣乱,竟然还脸红,端的是一位清纯温婉的小家碧玉。这位女老师性格温和,对学生们很友好,和学生们不像是师生关系,更像是同学关系,从没见过她对学生们摆老师的威严架子。良师如友,从她这儿,学生们得到了英语知识的启蒙。

历史兼政治老师也姓李,是本校的教导主任,四十七八岁,中等个,偏瘦,背稍稍有点驼,走路脚呈外八字,长脸尖嘴,皮肤较黑。爱穿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一双千层底布鞋,还爱戴一顶深蓝色的帽子,那外型很像赵本山饰演的农民;那嘴脸却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课堂上开小差的同学常常被这双“火眼金睛”所识破,而被叫到办公室去搞“特训”。黑黑的皮肤和丑陋的容貌,让这位教导主任咋看起来,好像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但那声若洪钟的讲话,却让人对其充沛的中气深感羡慕,那飞扬的文采也让人自愧不如,鹰牟一样犀利的眼神也让人望而生畏。顽皮学生在他面前,就像兔子遇上了苍鹰,惊慌失措、簌簌而抖!这位老师平常不苟言笑,爱板着脸,也许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教导主任的威严,其实这位老师并不乏幽默感,听他讲话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冷幽默:一语既出,听众先是一楞,然后就是会心的哈哈大笑,而这位老师呢,在台上依然是板着脸儿,一本正经。正是由于有这位教导主任在,学校里的顽劣之徒才收敛狂态,学校里才维持住了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

地理老师姓杨,是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开学后三周才从别校调入本校的。这是个矮个子青年,几近侏儒,据说其父是镇上一位相当有实权的领导,他进入该校与其父的权力有相当的关系,据说他娶到的媳妇是个高个子美女,在卫校学习后在乡下当医生。这位杨姓老师不仅矮,而且瘦,黄黄的脸儿上长着一双鱼形的眼。这眼中透出的眼神是惊恐的,惶惶不安的,而那嘴巴又是前伸的,上唇两边各有一道淡淡的须痕,活脱脱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鼠,说话的声音又低又有点嘶哑,好象中气不足似的。其父虽是镇上干部,他本人身上却不见丝毫的骄横跋扈之气,这大概是因为其人有自知之明,深为自己的身高和形象而自卑吧。这位老师个人形象虽让人不敢恭维,但对学生们却是极其的友好,近于谄媚,授课也是尽心尽力。他第一次上课时,本校组织了全校的老师来听讲,以考证他的教学能力。他竟然紧张得双手发抖,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一紧张竟然跳上台前的长条凳,猴子一样蹲在上面讲课。学生们看了觉得好笑,却又不忍心去笑,都自觉地维持着课堂秩序,自觉地维护着这位老师的尊严。连听了三天课才算通过了,从此成为该校的一名正式教师。

生物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略瘦的老头儿,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大大的脑门儿,头发向后梳成背式,长方脸上长着一双慈善的细眯眼,这是位温和又斯文的老人,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儒雅,从不大声训叱学生。因了他的温言软语,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往往很安静,安静中弥漫着昏昏欲睡。

八十年代中期的乡镇初级中学,大学文凭的老师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是高中和师范学校毕业的,也有不多几个是中专文凭。即便是这所镇重点初中里,也没有大学文凭的老师,这些老师多是从各个初中提拔出来的、比较有教学经验的。当时文化课教师师资力量尚且如此薄弱,艺术课教师就更缺乏了,当时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体育,都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这些课就由班上别的科目的老师兼代了。

小秋班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就,就交付给了该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李老师。体育课由数学老师张老师代上。美术课上,老师就让学生们比着画册上的某一幅画画画,画完后交上来就算是完成了作业。由于美术知识的匮乏,这位李老师也跟学生们讲不上来绘画知识的子丑寅卯来,哪怕是关于绘画基础知识的诸如“头像、水粉和速写”这样的美术专业术语,都不曾听到老师说过。学生们呢,也就把美术课当作自习课,草草比着画册画一幅应付了作业完事。音乐课呢,老师就让班干部领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歌,然后就发展成自习课状态。

小学时代的音乐课,也就是自习课的别名。老师要是心情好的话就让学生们唱唱当时的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啊,《东方红太阳升》啊等等,也不给学生们讲授乐理知识。所以啊,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都读完了,还分不清高低音、认不得五线谱。只是在初二的时候,有位风雅的师范学校毕业的李老师,才跟同学们讲了音乐基础知识中的七个音阶,用那长年尘封的钢琴,给同学们弹奏了一曲当时正流行的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听起来倒还婉转悠扬。这位李老师还教同学们唱当时流行的一首《江南雨》。也许是因为这歌名带雨字,也许是那天刚好是个阴天,也许是因为这首歌的温婉低徊,这首歌留给小秋的就是缠绵和感伤的雨天情绪,这情绪也铭刻在了小秋日后关于初中音乐课的回忆里,这也是初中音乐课给小秋的唯一收获。

体育课呢,也就是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在操场上练练站队,然后绕操场跑几圈完事。跑完步就由学生们自由活动,女生们大多返回了教室或宿舍,只有几个精力旺盛的男生们在那儿打篮球。篮球架和篮球也是校里当时唯一的体育设施了。上体育课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身体,关于锻炼身体,每天的晨跑比体育课给小秋留下的印象更深。

每天的清晨,第一遍铃声响过后,各班各年级的学生都排好队,由当日值班的老师带领,沿着校门口的那条宽阔的大马路,向北跑去。这么多学生的脚步声,在清晨的静谧的空气里,由杂乱而变得整齐,啪啪啪,啪啪啪,真是相当地有气势。夏天夜短天长,学生们跑在初升的阳光里,整齐而有力的脚步声,惊得路两边大杨树上的鸟儿啁啾乱鸣,扑楞乱飞;迎面扑来的是田野里农作物混杂着泥土的芳香;放眼是满野绿油油的长得正欢的庄稼;稍远处是树林掩映下的村庄,在初升的阳光下,在清晨的雾蔼里安祥而宁静。青少年的心,在“啪啪啪”的跑步声中“咚咚”地加速跳动着,而那心情,却是像那晨光雾蔼里的乡村一样安祥而宁静。偶尔有三两个路过的行人,对这学生跑步大军抱以好玩而友善的微笑。

冬天则因为夜长昼短,跑步大军就得披星戴月了。这段时间正是天将破晓,星光廖落,残月西斜,公路两边那两排大杨树的疏枝,把淡白的月光筛在路面上,显得斑驳陆离,学生们的脚就踩在这疏影上,一路跑过去。隆冬的凌晨是非常寂静的,没有鸟叫,没有人声,也没有农作物伸懒腰狂长的咯咯声,偶尔传来远处村落里的一两声狗叫,听起来是那么清晰却又是那么渺远,只衫得这野外加倍地寂静。“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学生们的跑步声,听起来显得更加整齐而划一,各人耳里只有跑步声、心跳声、自己的喘息声了。只偶尔有一辆跑长途的货运车呼啸而过。中原的冬天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样,整天刮着呼呼的冷风,只是冷在空气里,当然也有刮风的时候,却不像北方的风那样虐狂。所以当学生们跑得脸颊绯红,直冒汗时,不用担心被冷风激了汗毛孔而感冒。那些排在前面的学生来了兴致,能带着大家跑二三里路再折回来。当然有些体弱的人,就中途掉队而不跑了,这些掉队的大多是些女生,女生嘛,天生就比男生娇弱。小秋以为,这公路上的晨跑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了,比校园内操场上的锻炼强多了,单是那开阔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就让人心情舒畅、心身放松。炎夏在田里作物咯咯作响的生长中逝去,初秋在秋蝉的哀吟中登场,又到了学校秋季开学的时候了。

镇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已经由小学的老师转交到了小秋手里。按照那上面所写的日期,小秋和同村的一个叫敬兰的女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名。这个女孩子就是父亲直接找学校校长要到名额的那位,比小秋大两岁。这位女孩子的父亲还到了小秋家里,和小秋父亲聊了一会儿,然后由他陪着两个女孩子去学校报名。他毕竟长期在乡上任职,磨练得既会说话又能办事。这位父亲骑自行车载着女儿前面走,小秋自己骑着自行车跟在后面,骑了八九里路终于到了学校。

这所学校是刚建好不久的,校舍和围墙都是新新的,透露出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学校的大门向西敞开,门前是一条宽阔笔直的大马路,这条马路直接连着本县县城和别县的县城。这所学校座落在乡政府所在的集市的北面,离集市大约有三、四里路。学校南、北、东三面都是农田,西面隔马路相对的只有一家磨面粉的,一家乡下小卖店,一家小相馆,还有学校的食堂,环境倒是很安静清新。隔农田三里、五里处是几个散布的乡村,校外的农田就是属于它们的。

小秋和敬兰父女进入校园后,敬兰父亲让她们俩个女孩子在一边等着,他自己拿着两人的录取通知书和学杂费去新生报名处交涉,尔后又找学校校长。那位校长是一位胖胖的年近五十的中年人,胖使他的举动显得有点笨拙,看表情却是慈善和蔼的。在敬兰父亲忙碌的时候,小秋和敬兰就睁着好奇的眼睛,对这所学校进行仔细的打量。

学校大门边是一个大操场,面积足有小秋小学操场的四倍大,上面已是龙腾虎跃的身影,上一届的学生在那儿打篮球、翻双杠。操场北边的甬路上还时不时有窈窕淑女的身影飘过,那该是上一届的学姐们。操场东边连着一条宽宽的青砖路,这条青砖路把整个校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边的这部分,是三排整齐的带廊柱的红砖瓦房,那应该是上课的教室。西边的这部分,也有三排红砖瓦房,只是没廊没柱,想来该是学生的宿舍。青砖路的尽头又是一排红砖瓦房,正对着青砖所铺的路,那间房门口还有三层台阶,看起来较气派一些,这儿应该是学校的教研室,两边的房子应该是教师办公室和后勤部吧。青砖路的两边长着两排桐树,大概都是刚栽种的,才有胳膊那么粗,树上的大叶子青里泛黄,在初秋的空气中静默着。操场东边的第一排房的、第一个门前,有好多青少年在那儿不安地等待,那是新生报名处。和第一排房相对的那一排房有三四间,门前的空地被开耕了,上面种着蔬菜,架着藤蔓,有一位鼻梁上架着眼镜的富态中年妇人进进出出,听人喊她是校长夫人,那这几间房和那片菜地应该属于校长了,这儿应该是校长办公室和起居室了。

小秋对这新的场所,心情既激动又悸动,自己将要在这儿展开三年新的学习生活,将面对全新的环境和陌生的师生!

呆了一会儿,敬兰父亲又过来领着她们原路返回了村里。

当时那所中学的宿舍里没有床,住宿的学生还得从自己家里拉床过来,所用的被褥也得自备。至于吃的,学生得自己从家里带小麦过来,折算成换馒头的饭票,菜票则直接用钱买。第二天,双方的家长又拉着床、被褥、小麦、日常生活用品把她们送到学校,由学校后勤管理人员,给她们安排好宿舍和床位。家长们又帮她们把小麦送到食堂过秤,然后兑换成饭票,又给她们买好菜票,嘱咐了一番才回家去了。

然后小秋和敬兰,从学校张贴的名单上,找到自己所归属的班级和教室。从此,小秋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初中寄宿生涯,只在每周日和节假日回家。小秋被分在了初一(2)班,敬兰被分在了初一(1)班,这两个班只是班主任不同,其余的任课老师都是相同的。小秋这个班的班主任姓李,是个三十五岁左右的矮个中年男人。敬兰那个班的班主任是个五十多岁的头发斑白的富态老头,姓王。这位富态的王姓老教师,小秋一见就觉得眼熟,细想原来去姥姥家走亲戚时见过他,是姥姥那个村上的。

新生上课对授课老师的兴趣,要远远大于老师所讲的课的兴趣,往往貌似在认真听讲,其实正在对授课老师进行仔细的观察,老师们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都在学生们的观察琢磨之中。下面是小秋对几位任课老师的观察结果:

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姓李,三十七八岁,矮个子,面色赫红,眼睛小而圆,眉毛粗而疏,不苟言笑,时不时无意识地下拉一下的嘴角,为这张红色的方脸,平添了几分威严。无聊或紧张时爱搓手,平时爱穿一件黄绿色的中山装,对学生不冷不热,与学生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上课时按部就班,绝不谈论与课本无关的话题。

数学老师兼本班体育老师姓张,三十四五岁,中等个,身材不胖不瘦,四肢矫健,行动灵活,犹如一头南非豹子。但性格却是温和、风趣、幽默的,那一双经常眯成月牙儿形的眼睛,就很有喜感。日常爱穿一件蓝色中山装上衣,咖啡色裤子,常常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在家和学校之间穿梭。这位教数学的张老师,绝不像他所教授的数学课那样枯燥无味,由于他的旁征博引,再加上他幽默风趣的讲话风格,竟使理性呆板、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变得妙趣横生,也让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有次,在该下课时布置了一道较难的数学题,他就对下面的学生们说,谁能把这道数学难题解出来,谁就将会是未来的华罗庚和陈景润,然后就昂然而去,留下好胜心强的少年学子们在那儿凝眉苦思,要自我验证自己是否有华、陈之资质。还有一次,在数学课上竟对学生们讲起唐代大诗人杜甫来,先告诉学生们杜甫是河南人,和大家是老乡,后来才流寓到四川的成都。接着又给学生们讲杜甫一生的颠沛流离,讲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还给学生们背诵了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声》:“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直到下课铃声响起,才收起他的眉飞色舞。学生们私下议论他,这文学水平比语文老师都高,并称他是文武全材。

教初一英语的是位女教师,姓李,二十来岁,据说是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来的。这位李姓女教师中等偏上的个子,略瘦,身材窈窕,大眼,长脸儿,皮肤略黑,脸上散布着三两颗青春痘,披肩长发,两耳边各用一个发卡卡住,日常爱穿一件天蓝色的女式西装、一件黑色裤子、一双半高跟的棕色皮鞋。也许是因为刚从学校走出来,这位女老师竟还保留着少女时代的羞涩,讲课时遇上调皮学生捣乱,竟然还脸红,端的是一位清纯温婉的小家碧玉。这位女老师性格温和,对学生们很友好,和学生们不像是师生关系,更像是同学关系,从没见过她对学生们摆老师的威严架子。良师如友,从她这儿,学生们得到了英语知识的启蒙。

历史兼政治老师也姓李,是本校的教导主任,四十七八岁,中等个,偏瘦,背稍稍有点驼,走路脚呈外八字,长脸尖嘴,皮肤较黑。爱穿一身深蓝色的中山装,一双千层底布鞋,还爱戴一顶深蓝色的帽子,那外型很像赵本山饰演的农民;那嘴脸却像极了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还长着一双炯炯有神的“火眼金睛”。课堂上开小差的同学常常被这双“火眼金睛”所识破,而被叫到办公室去搞“特训”。黑黑的皮肤和丑陋的容貌,让这位教导主任咋看起来,好像是个年近花甲的老人,但那声若洪钟的讲话,却让人对其充沛的中气深感羡慕,那飞扬的文采也让人自愧不如,鹰牟一样犀利的眼神也让人望而生畏。顽皮学生在他面前,就像兔子遇上了苍鹰,惊慌失措、簌簌而抖!这位老师平常不苟言笑,爱板着脸,也许仅仅是为了维护自己教导主任的威严,其实这位老师并不乏幽默感,听他讲话你就会深深地体会到,什么是冷幽默:一语既出,听众先是一楞,然后就是会心的哈哈大笑,而这位老师呢,在台上依然是板着脸儿,一本正经。正是由于有这位教导主任在,学校里的顽劣之徒才收敛狂态,学校里才维持住了安静有序的教学环境。

地理老师姓杨,是个二十三四岁的小伙子,开学后三周才从别校调入本校的。这是个矮个子青年,几近侏儒,据说其父是镇上一位相当有实权的领导,他进入该校与其父的权力有相当的关系,据说他娶到的媳妇是个高个子美女,在卫校学习后在乡下当医生。这位杨姓老师不仅矮,而且瘦,黄黄的脸儿上长着一双鱼形的眼。这眼中透出的眼神是惊恐的,惶惶不安的,而那嘴巴又是前伸的,上唇两边各有一道淡淡的须痕,活脱脱一只人人喊打的过街鼠,说话的声音又低又有点嘶哑,好象中气不足似的。其父虽是镇上干部,他本人身上却不见丝毫的骄横跋扈之气,这大概是因为其人有自知之明,深为自己的身高和形象而自卑吧。这位老师个人形象虽让人不敢恭维,但对学生们却是极其的友好,近于谄媚,授课也是尽心尽力。他第一次上课时,本校组织了全校的老师来听讲,以考证他的教学能力。他竟然紧张得双手发抖,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一紧张竟然跳上台前的长条凳,猴子一样蹲在上面讲课。学生们看了觉得好笑,却又不忍心去笑,都自觉地维持着课堂秩序,自觉地维护着这位老师的尊严。连听了三天课才算通过了,从此成为该校的一名正式教师。

生物老师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略瘦的老头儿,高高的个子,挺拔的身材,大大的脑门儿,头发向后梳成背式,长方脸上长着一双慈善的细眯眼,这是位温和又斯文的老人,言谈举止都透着一股儒雅,从不大声训叱学生。因了他的温言软语,学生们在他的课堂上往往很安静,安静中弥漫着昏昏欲睡。

八十年代中期的乡镇初级中学,大学文凭的老师几乎没有,大多数教师是高中和师范学校毕业的,也有不多几个是中专文凭。即便是这所镇重点初中里,也没有大学文凭的老师,这些老师多是从各个初中提拔出来的、比较有教学经验的。当时文化课教师师资力量尚且如此薄弱,艺术课教师就更缺乏了,当时无论是美术、音乐还是体育,都没有具有专业知识的老师,这些课就由班上别的科目的老师兼代了。

小秋班的美术课和音乐课就,就交付给了该班的班主任,也就是语文老师李老师。体育课由数学老师张老师代上。美术课上,老师就让学生们比着画册上的某一幅画画画,画完后交上来就算是完成了作业。由于美术知识的匮乏,这位李老师也跟学生们讲不上来绘画知识的子丑寅卯来,哪怕是关于绘画基础知识的诸如“头像、水粉和速写”这样的美术专业术语,都不曾听到老师说过。学生们呢,也就把美术课当作自习课,草草比着画册画一幅应付了作业完事。音乐课呢,老师就让班干部领唱几首大家都熟悉的歌,然后就发展成自习课状态。

小学时代的音乐课,也就是自习课的别名。老师要是心情好的话就让学生们唱唱当时的红歌:《学习雷锋好榜样》啊,《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啊,《东方红太阳升》啊等等,也不给学生们讲授乐理知识。所以啊,小学五年、初中三年都读完了,还分不清高低音、认不得五线谱。只是在初二的时候,有位风雅的师范学校毕业的李老师,才跟同学们讲了音乐基础知识中的七个音阶,用那长年尘封的钢琴,给同学们弹奏了一曲当时正流行的邓丽君的《小城故事》,听起来倒还婉转悠扬。这位李老师还教同学们唱当时流行的一首《江南雨》。也许是因为这歌名带雨字,也许是那天刚好是个阴天,也许是因为这首歌的温婉低徊,这首歌留给小秋的就是缠绵和感伤的雨天情绪,这情绪也铭刻在了小秋日后关于初中音乐课的回忆里,这也是初中音乐课给小秋的唯一收获。

体育课呢,也就是老师带领着同学们在操场上练练站队,然后绕操场跑几圈完事。跑完步就由学生们自由活动,女生们大多返回了教室或宿舍,只有几个精力旺盛的男生们在那儿打篮球。篮球架和篮球也是校里当时唯一的体育设施了。上体育课是为了让学生们锻炼身体,关于锻炼身体,每天的晨跑比体育课给小秋留下的印象更深。

每天的清晨,第一遍铃声响过后,各班各年级的学生都排好队,由当日值班的老师带领,沿着校门口的那条宽阔的大马路,向北跑去。这么多学生的脚步声,在清晨的静谧的空气里,由杂乱而变得整齐,啪啪啪,啪啪啪,真是相当地有气势。夏天夜短天长,学生们跑在初升的阳光里,整齐而有力的脚步声,惊得路两边大杨树上的鸟儿啁啾乱鸣,扑楞乱飞;迎面扑来的是田野里农作物混杂着泥土的芳香;放眼是满野绿油油的长得正欢的庄稼;稍远处是树林掩映下的村庄,在初升的阳光下,在清晨的雾蔼里安祥而宁静。青少年的心,在“啪啪啪”的跑步声中“咚咚”地加速跳动着,而那心情,却是像那晨光雾蔼里的乡村一样安祥而宁静。偶尔有三两个路过的行人,对这学生跑步大军抱以好玩而友善的微笑。

冬天则因为夜长昼短,跑步大军就得披星戴月了。这段时间正是天将破晓,星光廖落,残月西斜,公路两边那两排大杨树的疏枝,把淡白的月光筛在路面上,显得斑驳陆离,学生们的脚就踩在这疏影上,一路跑过去。隆冬的凌晨是非常寂静的,没有鸟叫,没有人声,也没有农作物伸懒腰狂长的咯咯声,偶尔传来远处村落里的一两声狗叫,听起来是那么清晰却又是那么渺远,只衫得这野外加倍地寂静。“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啪”,学生们的跑步声,听起来显得更加整齐而划一,各人耳里只有跑步声、心跳声、自己的喘息声了。只偶尔有一辆跑长途的货运车呼啸而过。中原的冬天不像北方的冬天那样,整天刮着呼呼的冷风,只是冷在空气里,当然也有刮风的时候,却不像北方的风那样虐狂。所以当学生们跑得脸颊绯红,直冒汗时,不用担心被冷风激了汗毛孔而感冒。那些排在前面的学生来了兴致,能带着大家跑二三里路再折回来。当然有些体弱的人,就中途掉队而不跑了,这些掉队的大多是些女生,女生嘛,天生就比男生娇弱。小秋以为,这公路上的晨跑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了,比校园内操场上的锻炼强多了,单是那开阔的田野、清新的空气就让人心情舒畅、心身放松。炎夏在田里作物咯咯作响的生长中逝去,初秋在秋蝉的哀吟中登场,又到了学校秋季开学的时候了。

镇重点初中的录取通知书,已经由小学的老师转交到了小秋手里。按照那上面所写的日期,小秋和同村的一个叫敬兰的女孩子一起去学校报名。这个女孩子就是父亲直接找学校校长要到名额的那位,比小秋大两岁。这位女孩子的父亲还到了小秋家里,和小秋父亲聊了一会儿,然后由他陪着两个女孩子去学校报名。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