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墨迪的头像

墨迪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9/16
分享
《中条峰峦》连载

第二章

狐三村一完小设在村边傅说书院。傅说书院是为纪念商朝名相傅说而建,红墙黛瓦的建筑,远远望去有一种有别于周边村民住宅的不同风格。

岳少峰不由地加快了脚步,他过了七孔石桥,径直向傅说书院走去。尽管他经历了一次被挤掉,两次被推荐又两次被拒绝的考验,但今天还是有点胆怯,越走近学校,心就越跳得厉害。他在心里不停地鼓励自己,无论怎样都不能心慌,昨天不是老师说过自己一定能行吗?想到此,他鼓足勇气进了大门,向书院大院里走去。

书院分前院后院,这种布局是这一带大户人家庭院的普遍格局,傅说书院也不例外。迥然不同的是殿堂楼阁,呈翘角飞檐、雕梁画柱的建筑里供奉的是历史名相,大户人家岂敢相比?!其中的布局也不同于普通居民,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山门殿堂,左右两边分别是中兴楼和藏书阁,还有长长的厢房为书院的教室,伴有大大小小样式各异的门楼,皆为卯榫固体,青瓦盖顶,画梁漆柱,石雕砖刻,每一个建筑设计和工艺,无一不透露出能工巧匠的聪明和智慧,无处不散发着浓郁久远的文化气息……

岳少峰家虽说离傅说书院不算太远,但从来没有到过这里,更没有这样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大大小小的过道和门槛,他不知道徐老师在哪里,站在院中间傻呆呆好一会儿都没动。

此时,看门大爷过来询问:“小伙子,有事吗?”岳少峰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前来报到的,赶紧说:“大爷,徐清源老师在哪个房?”大爷转身指了指里面的院子说:“你进了二门往右拐,边上的那个屋子就是校长室。”岳少峰心中疑惑。看门大爷说:“徐先生是校长了。”岳少峰一下兴奋起来,疾步向校长室走去。

校长室白色门帘在微风中飘动,门虚掩着,岳少峰掀起门帘走了进去,兴奋地说:“老师,您是校长?”徐清源说:“我也是昨天才接到通知,原来的校长突然外调,我就被调来顶上了。”“太好了老师,我在路上还一直担心。”徐清源说:“没想到今年城边的学生骤然增多,城里的两个班也移过来,一完小还要扩招两个班,你来负责带一个试试。”

少峰虽然之前在西塬学校教过,但时间不长。再说那毕竟是乡村,与城边的学校没法比,尤其是与傅说书院的学校更没法比,他有点胆怯。徐清源说:“不要怕,边教边学,不会的可以问我。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师范班,有空也可以去听听课。”这让少峰更加意外,能在师范班学习,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他的心情又激动起来。徐清源又给他安排了班级和教室,并安排他与赵紫云同带一个班。赵紫云是谁?岳少峰在心里打起疑问。

此时,赵紫云身穿月白色上衣和过了膝盖的黑裙子走来,徐清源跟少峰做了介绍,说紫云在城西,是女子学堂他带的学生,然后又要介绍岳少峰。紫云说:“岳少峰我知道,老师不是常说他吗?”少峰有些不解。徐清源让他俩先招呼学生,以后慢慢了解……

岳少峰和赵紫云在开学的第一天,又是给学生排座位,又是发新书,又是讲注意事项,整整忙了一个上午,到中午放学时,同学们一拨一拨地从学校走出,他俩才缓了口气。此时,小狗娃慌慌张张跑来喊:“少峰哥!快!少青哥被人打啦!”“咋回事?”岳少峰迫不及待地问。狗娃解释说:“我们几个人在地里拾麦子,有城里的几个坏怂娃硬要抢我们的麦子,我们就打开了。”“要紧吗?”“头打破了,还流了好多流血呢!”岳少峰一听心里着急,正要往外走,石头扶着少青从校门进来。少峰疾步走上前,扶住少青查看额头的受伤处,询问:“怎么打得?”

少峰出门后,少青和小伙伴们也去拾麦子。他们一路叽叽喳喳地来到收割过的麦茬地。一望无际的空旷麦地,出了麦茬还是麦茬。麦茬地都是些三三两两穿着破烂不堪的老弱病残,还有三五成群的娃娃们,他们低头弓腰在麦茬地寻找,生怕漏掉一穗麦子。少青石头还有狗娃,他们几个小伙伴“一”字儿摆开,一人几垅在麦地里排兵布阵,从这头寻到那头,再折回从那头寻到这头,来来回回在地里捡拾,有个别麦子漏割,还长在地里,他们就用手拔,常常割破手指。农家长大的孩子不娇气,手指破了自己找个叶片包包缠缠就算了事,能多捡点麦穗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

骄阳似火的麦茬地,犹如富户人家吃剩下的残羹剩饭,是穷人家孩子的快乐天地,看到身后摆着的一把把小麦扎,心里更是乐滋滋的。他们全神关注地捡,希望能多一点收获。忽然,狗娃喊:“有人抢咱们的麦子!”几个娃不约而同往身后看去。只见城里的几个小伙娃抓起他们的小麦扎转身就跑。这还得了?少青石头和狗娃上去就撵,石头边撵边骂那几个坏怂娃。那几个娃不承认,一群娃娃不停地争吵,你一句他一句,互不相让。忽然,不知是谁投掷了一个土块,又引起了双方大战,你投过去他打过来,越来越激烈,最后由土块升级成了小石块。“打破头了!打破头了!”“铁蛋!快跑!”那伙城里娃一窝蜂地跑了……

岳少峰说:“你看这有多危险,以后再不能打架了!”赵紫云过来赶紧把少青带到校长室,徐清源点燃了棉絮给少青捂上,然后用一条干净的手绢,撕成两条接在一起绑在少青头上,并嘱咐不要沾水。

少青和几个小伙伴从校长室刚出来,徐清源又撵出来说:“少峰,我看你弟弟也到上学的年龄了,应该来上学了。”“这……”少峰欲言又止,然后说:“我知道了老师。”

出了校门就是涧河石桥,石桥连着大观楼,清澈的涧水从桥下潺潺流过,大观楼就像昂起的凤头,朝着东方迎着太阳,两边的城墙随自然地势迤逦而开,在竹影婆娑中若隐若现。这是凤凰城最美的地方,在此处欣赏眼前的风光,一幅竹林古城小桥流水的画面跃然纸上,能让画家流连忘返,刻骨铭心。但对于久居画中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岳少峰赵紫云跟少青一伙娃娃谁也没有顾及周边的美景,而是径直朝城里走去。

突然从桥的另一边,慌慌张张跑来一个汉子说:“谁是岳少峰?”“我就是。”“好娃哩!可不得了啦!你爹受伤了。”“伤哪儿了?严重吗?”“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少峰疯了似的往事发地跑去。少青听说爹出事,也跟着跑去,石头狗娃也都跟着跑去。紫云打发妹妹紫燕先回去,然后也疾步朝事发地跑去……

岳少峰去狐三村教书,岳老汉心情一下子好起来。要是峰儿这教书的事能长久了,再让青儿出去寻点事做,兴许这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起来。这少青才十岁,能做啥呢?岳老汉心里没底,他前两天跟关老汉说了,也不知道哪家会要这么大点的娃干活?他寻思着来到城北的赵家麦地。

赵家麦地有一群赶麦场的汉子,趁早上凉快都已经开始干了。一般割麦子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年轻人手脚麻利,割麦时又快又好,年老体弱的人在后面捆麦。捆麦的活也不轻松,把割下的麦子一堆一堆地摞在一起,然后用麦秆结成长长的要子,再把麦子捆成瓷瓷实实的麦捆。这样既不怕麦子散乱,也好装车往打麦场运送。岳老汉干的是捆麦的活。割麦配套的人数是前三后一。前面三人割麦,后面一人捆麦。前面三人一人割一垅,一垅三行,中间一人是三人中割麦把式最好的,叫拱洞。拱洞人以最快的速度割下麦子,而且一堆一堆地摆放在身后,其余的两个叫挎翅,分左翅和右翅。右翅好挎,割下麦子脚下后退一步,顺手放在中间的麦堆上;左翅就相对不好做,得把割下的麦子用腿顶着往右边的麦堆上送。不管是挎左翅还是挎右翅,这庄稼活都得会干,要不怎么赶麦场呢?这些活,对于只管捆麦的岳老汉来说,年轻时也不在话下。但眼下年纪大了,只管捆好麦捆就行了。捆麦子还有关老汉,关老汉说:“岳老哥,听说你家大小伙少峰当教书先生了?”“他关叔,还不知道这事能不能长久呢!”“咋不能长久?”岳老汉叹了口气说:“说不准。”关老汉羡慕地说:“那要是准了,你家少峰可就出息了。”岳老汉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却说:“出息啥哩,就是有个事干。”“这事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肚子里得要有墨水。”“哦啊!你说得也是。”岳老汉心里没底,不知少峰教书的事到底能不能成,万一不成又落人笑话,只能勉强打着哈哈应付关老汉的话。一不小心,手被麦秆划破,鲜血直流。岳老汉用嘴对着流血的伤口吸了吸,然后揪了片刺蓟叶,用另一只手捏巴捏巴挤出点汁水来,捂在伤口上止血,随后找一片叶面光滑的叶子缠在指头上,再用一根细细嫩绿一点的麦秆扎紧后继续干活。在农家人眼里,干活扎破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如遇到这种情况,都是自己用土办法简单处理就完事,从不耽误干活。

岳老汉包扎好手指继续干活,他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麻利,但他做得很认真,把麦要子从麦堆下穿过,两头紧紧扭在一起,再把要子头在麦捆里塞紧,然后用手掂掂,感觉结实了才放下,然后去捆下一个。岳老汉捆好一捆,再去捆下一捆,随着岳老汉一起一伏的身影,身后排起了长长的麦捆队。岳老汉干活从不歇息,也不偷懒,但他的身影突然不动了。他感觉脚底扎心地疼,好像脚下扎了啥东西。他在麦堆上慢慢坐下,脱了破烂的鞋子,抬起脚底一看,硬硬的一根麦茬刺在脚心,血不停地往外流。他用手指捏住麦茬猛地往外拔,麦茬拔出来了,血流得更厉害了。岳老汉又揪了几片刺蓟叶捏吧捏吧按在脚心,但手一松,血仍然往出流,他干脆用一只手捏住脚心,一只手在口袋里掏出一团黑乎乎的旧棉絮烂套,又摸出口袋里的火石火镰,这是他的取火工具。他从那团黑乎乎旧棉絮上揪了一些碎棉絮压在火石上用铁板猛擦,溅出火星点燃棉絮,然后把灼热的棉灰捂在伤口上。这是庄稼汉止血常用的办法,而且非常有效。血止住后,岳老汉又赶紧干活。此时,赵家管家看见了,急忙走过来询问:“岳老汉,一定不行不要硬撑,歇一会也没关系,不会扣你工钱的。”岳老汉说:“赵家仁厚,咱也不能白吃人家的饭。”岳老汉又开始捆起了麦子。关老汉突然问:“岳老哥,你说的事,还算数不算数?”“只要合适就算数。”“好!那一言为定,可不能反悔。”“不反悔,说话算数。”岳老汉盘算着为小儿少青寻个长期的活干,也能顾上他那张嘴。

岳老汉在城北赵家麦地已割完了麦子,地里干活的人正在一捆捆地把麦子往车上装。装麦子这活得讲究,不能乱装,如果装乱了就装不了几捆。也就是说,会装的装得跟小山似的,不会装的装得平布塌塌没有多少。一般干活的老手,都会把车子装得像小山似的。跟赵家干活的这几个人,一看就是老手,他们先把麦捆在车底层整整齐齐地摆放平整,然后再把麦捆头部朝里,根部朝外,像大雁展翅似的向两边张开,中间头和头交错相压,一捆挨着一捆,一层压着一层,装得高了就上去一个人站在上面接,下面的人把麦捆往上扔,等一层层摞得高高的实在不能再摞时才停。这时,下面的人会把长长的两根绳索,分别拴在车尾两侧,拿起绳的另一端团在手里,然后使劲往上扔,上面的人会抓住扔上来的绳索在顶上交叉,再把绳索分别搭在前面两根车辕杆上,下面的人用脚蹬住使劲用力拉,每拉一下,车上麦垛的高度就降下一点,拉绳人不停地拉,麦垛的高度不停地往下降,直到最后拉不动为止,车上的麦垛才被拉得瓷瓷实实稳稳当当,然后手脚麻利地在车辕上把绳缠紧绑牢,才算完成装车的活。

满载麦子的木轮车由年轻力壮的傅愣强来驾,岳老汉与其他人跟在后面推车招呼。

傅愣强驾着车在前面走,一会儿走平路,一会儿过涧水,一会儿过壕沟。走平路车子稳稳当当,过涧水时,由于水中有大大小小的石头,既使驾车人用再大的力气驾住车辕,车子还是左晃右摆在水中摆动前行。下坡时,是车推着人走,有时坡度大,车下坡的推力也大,为了减小这种下推力,驾车人用肩膀顶住车子,保证车子稳稳当当地往下走;上坡时,就需要其他人从后面推住车子,齐心协力推上坡。这些活对庄稼汉来说,都是熟套,不用说也不用喊,到啥时干啥活,大家都很清楚,配合得也很默契。岳老汉跟着小山似的车子,一会儿走,一会儿扶,一会儿跑,一会儿推,跑跑走走,一路也没闲着。

当车走到一个土桥上,突然一匹快马狂奔而来,来不及躲闪,连人带车侧翻在路边,傅愣强也摔得坐在地上不停地揉搓着胳膊哼哼,岳老汉被人揽着半躺在地上说不出话来,嘴角一阵一阵地往外流血。边上的人一直安慰鼓励:“岳老汉!坚持住!你娃马上就到!”岳老汉想说话,张张嘴却说不出声。

此时,岳少峰飞奔而来,由于速度过快,脚底蹭住地面在眼前急刹了过去,又迅速折回来,扑倒在父亲面前,大声喊:“爹!爹!爹!你这是咋啦?”听到儿子的喊声,岳老汉微微睁开眼。少青也气喘吁吁跑来,拉住爹的胳膊哭喊。岳老汉看见两个儿子都在眼前,抬起颤微微的手,把少青的小手放在少峰手上,勉强微笑了一下,头一歪就走了。兄弟俩哭天喊地地呼唤,再没能唤醒父亲。

此时,石头狗娃也赶来了,紫云也赶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幕,都惊呆了。

几个汉子说要把岳老汉放在车上拉回去,少峰却坚持要背着父亲回家,几个汉子拗不过,只好由着他。

少峰背着父亲,止不住的泪水一直往下流。想到从小跟着父亲在地里玩,每当父亲干完活总是把他高高架在脖子上回家,说一路笑一路,父亲从没觉得过累。这些年,母亲有病,父亲家里家外操劳,租地被强行收走,母亲突然离世,父亲为了还债忍疼割爱卖掉妹妹。这一连串的精神打击,让老实巴交的父亲难以承受。突然间他发现父亲老了许多,不仅面色苍老,背也驼了,身体显然没有原来硬朗了,走路也没有原来稳健,干活也没有原来利索了。本想自己教书挣钱,家里日子能好过些,让父亲享几天清福,没料到祸从天降。想到此,他的泪水从眼眶里源源不断地又涌了出来……

少峰背着父亲走在路上,含着泪对关叔说:“关叔,你先回去把门打开,看怎样安放我爹,钥匙在门垴上,我随后就到。”

穷人家的门户从来没有多么牢固的门锁,甚至根本就没有锁,既是有门锁也是搭在两扇门之间做个样子,然后把钥匙放在人人都知道的地方——门垴后面。门垴是门框顶上的承重木板,主人随时回去用手从门垴上摸下钥匙就能开锁。岳少峰的院子是个柴门,柴门用的是铁丝扭个圈,在木桩上再扭个勾,把勾挂在圈上就算关上了门;屋里窑洞门晃晃荡荡,一个锈迹斑斑的铁锁挂在上面,一个前面带勾的小铁棒,就是那开锁的钥匙,同样是放在屋内的门垴上。其实像岳少峰这样家徒四壁的境况,锁不锁没多大意思,只是怕狗啊啥的不该进去的东西进去了也是不妥,所以岳老汉出门时还是加了把锁。

炎热的夏天,虽然大天底下到处被日头烘烤得像蒸笼似的热,但土窑洞里却是凉意宜人。这种天然的凉意无论富贵人家,还是贫苦穷人,大地都是不偏不倚地赐予,无论是装饰华丽的窑洞,还是家徒四壁的窑洞,都是一样的凉爽。

岳少峰背着父亲回到家,院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有的是邻里帮忙的,有的是打听情况的,关老汉几个汉子看见少峰把他爹背回来,赶快上前扶着,帮忙把人安放在窑洞里事先放好的门板上。

少峰安放好父亲后,“扑通”一声双膝落地跪在关老汉几个汉子面前。关老汉见状慌忙说:“娃!你这是做啥哩嘛?快起来!”少峰没有起来,跪在地上说:“叔!哥!我想知道我爹究竟是咋死的?”“娃!是警察队的马撞的。”于是,岳少峰一伙人去警察大队讨说法。

警察大院位于城北,坐北面南,大门朝西,坐北的是五间正房,东面是三间厢房,西面的三间厢房带一个门洞,南面是一道院墙,院里的木桩上正拴着一匹枣红马,身上还滴着汗珠。警察大队长是拐巴子。

拐巴子并非真名,就是个绰号,一个“拐”字道出他儿时的一个秘密。拐巴子幼时被凤凰城富户毛老四收养,在学堂上了几年学,也算是喝了半肚子墨水。养父毛老四家境落败后他无处安身,无所事事的他跟着几个鼻涕娃在一起比赛尿尿,看谁尿得高,结果他射出的一股尿水突然拐弯,几个鼻涕娃戏称他是“拐巴子”。拐巴子长到二十大几还是无家可归,但半肚子墨水还是起了点作用。东山的一家富户想把女儿嫁到凤凰城,并在家能当家作主过日子,就看中了拐巴子。于是,就在凤凰城购置了一座小四合院把小两口安顿下,还在警察队给他买了个官职,这可把拐巴子高兴坏了,把家里的媳妇当奶奶敬。拐巴子当上警察队长后,日子过得挺滋润,虽然忌讳拐巴子这个绰号,但人们不管这些,你越忌讳就越叫得厉害,而且越叫越红火。拐巴子很无奈,也不知自己姓啥,索性让大人小孩在背地呼来唤去,拐巴子成了人们嬉闹调侃的笑料,也似乎成了他的真名姓。拐巴子虽说这个名字是鼻涕娃的戏耍之称,但他的南瓜脑袋确实有特点,从未直起过的脖子深深塌陷在两肩之间,使那神似南瓜的脑袋,稳稳当当地搁在上面,一张肉呼呼的脸上,勉强露出一双细眯眯的眼睛,看上去似笑非笑,永远保持着和蔼的面容。警察大队最近配备了一匹枣红马,是为巡警用的,被拐巴子的小舅子吊儿瞄上。

吊儿在东山的时候,跟着父亲骑过骡,骑过毛驴,但就是没有骑过马。得知姐夫警察大队新配备一匹枣红马,就心里痒痒想骑骑。他知道姐夫在警察队说一不二,也知道姐夫惧内,抓住了姐夫的弱点,想骑马的事自然就胸有成竹了。

时值中午,拐巴子胖呼呼的身体深陷在罗圈椅中,一双高高翘起的臭脚放在办公桌上,正在打迷糊。吊儿一进警察大院就喊:“姐夫!”拐巴子听到喊声,赶紧收回桌上的两只臭脚,穿好鞋带好帽,整整衣服坐好。在小舅子面前绝不能显出懒散状态,一定要表现出非常守规敬业的样子,否则,日后如何教训这个没长进的小舅子。拐巴子刚坐好,外面的声音就进了门:“姐夫!”“你大呼小叫啥!没看见我在办公?”吊儿见姐夫绷着脸,吐了一下舌头,压低声音说:“姐夫,我听说你这弄了一匹好马?”“你听谁说的?”“你就别瞒啦!我都看见了。”拐巴子见瞒不过去,只好说:“是有一匹。”说完忽然意识到吊儿是要打马的主意,警惕的眼神盯住吊儿说:“你想干啥?”吊儿摆出一副央求的姿态说:“姐夫!我就想骑骑,溜达一圈。”“不行!那是专为巡警配备的。”吊儿不以为然地说:“巡警咋的啦?警察大队还不是你说了算?”拐巴子想了想还是直摇头:“那也不行,你上的学算是混毕业了,这两年说给你寻个事做,你这个不行那个不愿,整天像个混世魔王,啥正经事不干,到处瞎晃荡,还想骑马?这不是瞎胡闹吗?”拐巴子两胳膊交叉在胸前,瞥了一眼吊儿,一副不予理睬的样子。吊儿听了姐夫一顿训斥,也不在乎,一心想着骑马的事。他看央求不成,又上前双手搭在拐巴子肩上,开始用自己的理由缠磨:“姐夫,我现在学学骑马,说不定将来也可以干巡警啊!”“就你?啥本事没有,还挑肥捡瘦?”拐巴子一副不屑一顾的样子。吊儿不管姐夫如何数落,满不在乎,央求道:“姐夫,就一次嘛!就一次。”无论吊儿再怎么说,拐巴子就是不答应:“一次也不行!万一你出去闯了祸咋办?谁替你兜?”“保证不闯祸。”“你那话谁信?”吊儿继续央求道:“姐夫,你就开开恩吧!”“不行!”吊儿见说了一大堆好话,都没能说动姐夫。于是想出了最后一招,嬉皮笑脸地说:“你不行,我就跟我姐说,让她来跟你说。”拐巴子赶紧摆摆手说:“别别别!别搬你姐。你骑你骑!”拐巴子狠狠地瞥了吊儿一眼,然后又绷着脸说:“注意点,别撞着人了。”吊儿不管姐夫有啥表情,他就像经过一番艰难谈判取得胜利的一方,兴奋地向拴马桩跑去,迅速拿上马鞭牵拽着马出了门。

吊儿最初骑着马在街道上慢悠悠溜达,走了一会儿嫌马太慢,不等出城门在马屁股上甩起了鞭子,马放开四蹄突然加速,街道两边的人们慌忙躲避,他大笑着甩着鞭子,马越跑越快,出了城门身后扬起一路尘土……

吊儿回来把枣红马送到警察大院,拐巴子不放心地说:“你出去没闯祸吧?”吊儿没搭理他,一晃一抖走了。气得拐巴子就想揍他。

拐巴子把吊儿打发走后,在院里看了一会下棋,然后进了办公室,刚沏杯茶呷了一口,就听见大门口一群人吵吵闹闹地叫嚷:“警察队的人出来!杀人偿命!”听到喊声,拐巴子差点烫了嘴,他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放下茶杯走出门呵斥:“嚷嚷啥?嚷嚷啥?这是警察大队!不是大街!”“我们寻的就是警察大队!”“嘿!寻警察大队,有啥事吗?”“你们警察大队撞死人要偿命!”“我们警察大队啥时候撞死人了?这话可不能乱说啊!”“我们没有乱说,就是你警察队的马撞死人了!”拐巴子感到好笑:“我们警察队所有警员从早上到现在都好端端地在院里,谁骑马撞人了?”拐巴子把所有警员都叫到院里让这伙汉子认,大伙都不知道是谁。拐巴子说:“你们都看到了吧!没有吧?!”但忽然间一个不好的预感袭上心头,表情立刻阴沉下来。他怕人察觉,马上又微笑起来,而且态度和蔼了许多:“老乡,没根据的话不能乱说,你们看,我们的人都站在这里,这半天没有一个人出城,一定是你们搞错啦!回去吧!回去吧!”拐巴子脸上微妙的表情变化,并没有被这伙汉子察觉,汉子们面面相觑,没有证据也无可奈何。岳少峰感到心里憋气,但无计可施,只好抽身出来。傅愣强和几个汉子跟在后面还是不服气地说:“不能就这么算了!”但没有证据也吵不出啥结果,只好收兵回来。狐三村一完小设在村边傅说书院。傅说书院是为纪念商朝名相傅说而建,红墙黛瓦的建筑,远远望去有一种有别于周边村民住宅的不同风格。

岳少峰不由地加快了脚步,他过了七孔石桥,径直向傅说书院走去。尽管他经历了一次被挤掉,两次被推荐又两次被拒绝的考验,但今天还是有点胆怯,越走近学校,心就越跳得厉害。他在心里不停地鼓励自己,无论怎样都不能心慌,昨天不是老师说过自己一定能行吗?想到此,他鼓足勇气进了大门,向书院大院里走去。

书院分前院后院,这种布局是这一带大户人家庭院的普遍格局,傅说书院也不例外。迥然不同的是殿堂楼阁,呈翘角飞檐、雕梁画柱的建筑里供奉的是历史名相,大户人家岂敢相比?!其中的布局也不同于普通居民,中轴线上依次分布山门殿堂,左右两边分别是中兴楼和藏书阁,还有长长的厢房为书院的教室,伴有大大小小样式各异的门楼,皆为卯榫固体,青瓦盖顶,画梁漆柱,石雕砖刻,每一个建筑设计和工艺,无一不透露出能工巧匠的聪明和智慧,无处不散发着浓郁久远的文化气息……

岳少峰家虽说离傅说书院不算太远,但从来没有到过这里,更没有这样身临其境地感受过大大小小的过道和门槛,他不知道徐老师在哪里,站在院中间傻呆呆好一会儿都没动。

此时,看门大爷过来询问:“小伙子,有事吗?”岳少峰这才意识到自己是前来报到的,赶紧说:“大爷,徐清源老师在哪个房?”大爷转身指了指里面的院子说:“你进了二门往右拐,边上的那个屋子就是校长室。”岳少峰心中疑惑。看门大爷说:“徐先生是校长了。”岳少峰一下兴奋起来,疾步向校长室走去。

校长室白色门帘在微风中飘动,门虚掩着,岳少峰掀起门帘走了进去,兴奋地说:“老师,您是校长?”徐清源说:“我也是昨天才接到通知,原来的校长突然外调,我就被调来顶上了。”“太好了老师,我在路上还一直担心。”徐清源说:“没想到今年城边的学生骤然增多,城里的两个班也移过来,一完小还要扩招两个班,你来负责带一个试试。”

少峰虽然之前在西塬学校教过,但时间不长。再说那毕竟是乡村,与城边的学校没法比,尤其是与傅说书院的学校更没法比,他有点胆怯。徐清源说:“不要怕,边教边学,不会的可以问我。不过这里还有一个师范班,有空也可以去听听课。”这让少峰更加意外,能在师范班学习,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他的心情又激动起来。徐清源又给他安排了班级和教室,并安排他与赵紫云同带一个班。赵紫云是谁?岳少峰在心里打起疑问。

此时,赵紫云身穿月白色上衣和过了膝盖的黑裙子走来,徐清源跟少峰做了介绍,说紫云在城西,是女子学堂他带的学生,然后又要介绍岳少峰。紫云说:“岳少峰我知道,老师不是常说他吗?”少峰有些不解。徐清源让他俩先招呼学生,以后慢慢了解……

岳少峰和赵紫云在开学的第一天,又是给学生排座位,又是发新书,又是讲注意事项,整整忙了一个上午,到中午放学时,同学们一拨一拨地从学校走出,他俩才缓了口气。此时,小狗娃慌慌张张跑来喊:“少峰哥!快!少青哥被人打啦!”“咋回事?”岳少峰迫不及待地问。狗娃解释说:“我们几个人在地里拾麦子,有城里的几个坏怂娃硬要抢我们的麦子,我们就打开了。”“要紧吗?”“头打破了,还流了好多流血呢!”岳少峰一听心里着急,正要往外走,石头扶着少青从校门进来。少峰疾步走上前,扶住少青查看额头的受伤处,询问:“怎么打得?”

少峰出门后,少青和小伙伴们也去拾麦子。他们一路叽叽喳喳地来到收割过的麦茬地。一望无际的空旷麦地,出了麦茬还是麦茬。麦茬地都是些三三两两穿着破烂不堪的老弱病残,还有三五成群的娃娃们,他们低头弓腰在麦茬地寻找,生怕漏掉一穗麦子。少青石头还有狗娃,他们几个小伙伴“一”字儿摆开,一人几垅在麦地里排兵布阵,从这头寻到那头,再折回从那头寻到这头,来来回回在地里捡拾,有个别麦子漏割,还长在地里,他们就用手拔,常常割破手指。农家长大的孩子不娇气,手指破了自己找个叶片包包缠缠就算了事,能多捡点麦穗对他们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事。

骄阳似火的麦茬地,犹如富户人家吃剩下的残羹剩饭,是穷人家孩子的快乐天地,看到身后摆着的一把把小麦扎,心里更是乐滋滋的。他们全神关注地捡,希望能多一点收获。忽然,狗娃喊:“有人抢咱们的麦子!”几个娃不约而同往身后看去。只见城里的几个小伙娃抓起他们的小麦扎转身就跑。这还得了?少青石头和狗娃上去就撵,石头边撵边骂那几个坏怂娃。那几个娃不承认,一群娃娃不停地争吵,你一句他一句,互不相让。忽然,不知是谁投掷了一个土块,又引起了双方大战,你投过去他打过来,越来越激烈,最后由土块升级成了小石块。“打破头了!打破头了!”“铁蛋!快跑!”那伙城里娃一窝蜂地跑了……

岳少峰说:“你看这有多危险,以后再不能打架了!”赵紫云过来赶紧把少青带到校长室,徐清源点燃了棉絮给少青捂上,然后用一条干净的手绢,撕成两条接在一起绑在少青头上,并嘱咐不要沾水。

少青和几个小伙伴从校长室刚出来,徐清源又撵出来说:“少峰,我看你弟弟也到上学的年龄了,应该来上学了。”“这……”少峰欲言又止,然后说:“我知道了老师。”

出了校门就是涧河石桥,石桥连着大观楼,清澈的涧水从桥下潺潺流过,大观楼就像昂起的凤头,朝着东方迎着太阳,两边的城墙随自然地势迤逦而开,在竹影婆娑中若隐若现。这是凤凰城最美的地方,在此处欣赏眼前的风光,一幅竹林古城小桥流水的画面跃然纸上,能让画家流连忘返,刻骨铭心。但对于久居画中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岳少峰赵紫云跟少青一伙娃娃谁也没有顾及周边的美景,而是径直朝城里走去。

突然从桥的另一边,慌慌张张跑来一个汉子说:“谁是岳少峰?”“我就是。”“好娃哩!可不得了啦!你爹受伤了。”“伤哪儿了?严重吗?”“一句两句也说不清楚。”少峰疯了似的往事发地跑去。少青听说爹出事,也跟着跑去,石头狗娃也都跟着跑去。紫云打发妹妹紫燕先回去,然后也疾步朝事发地跑去……

岳少峰去狐三村教书,岳老汉心情一下子好起来。要是峰儿这教书的事能长久了,再让青儿出去寻点事做,兴许这以后的日子就会好起来。这少青才十岁,能做啥呢?岳老汉心里没底,他前两天跟关老汉说了,也不知道哪家会要这么大点的娃干活?他寻思着来到城北的赵家麦地。

赵家麦地有一群赶麦场的汉子,趁早上凉快都已经开始干了。一般割麦子都是年轻力壮的汉子,年轻人手脚麻利,割麦时又快又好,年老体弱的人在后面捆麦。捆麦的活也不轻松,把割下的麦子一堆一堆地摞在一起,然后用麦秆结成长长的要子,再把麦子捆成瓷瓷实实的麦捆。这样既不怕麦子散乱,也好装车往打麦场运送。岳老汉干的是捆麦的活。割麦配套的人数是前三后一。前面三人割麦,后面一人捆麦。前面三人一人割一垅,一垅三行,中间一人是三人中割麦把式最好的,叫拱洞。拱洞人以最快的速度割下麦子,而且一堆一堆地摆放在身后,其余的两个叫挎翅,分左翅和右翅。右翅好挎,割下麦子脚下后退一步,顺手放在中间的麦堆上;左翅就相对不好做,得把割下的麦子用腿顶着往右边的麦堆上送。不管是挎左翅还是挎右翅,这庄稼活都得会干,要不怎么赶麦场呢?这些活,对于只管捆麦的岳老汉来说,年轻时也不在话下。但眼下年纪大了,只管捆好麦捆就行了。捆麦子还有关老汉,关老汉说:“岳老哥,听说你家大小伙少峰当教书先生了?”“他关叔,还不知道这事能不能长久呢!”“咋不能长久?”岳老汉叹了口气说:“说不准。”关老汉羡慕地说:“那要是准了,你家少峰可就出息了。”岳老汉听了心里乐滋滋的,却说:“出息啥哩,就是有个事干。”“这事可不是谁想干就能干的,肚子里得要有墨水。”“哦啊!你说得也是。”岳老汉心里没底,不知少峰教书的事到底能不能成,万一不成又落人笑话,只能勉强打着哈哈应付关老汉的话。一不小心,手被麦秆划破,鲜血直流。岳老汉用嘴对着流血的伤口吸了吸,然后揪了片刺蓟叶,用另一只手捏巴捏巴挤出点汁水来,捂在伤口上止血,随后找一片叶面光滑的叶子缠在指头上,再用一根细细嫩绿一点的麦秆扎紧后继续干活。在农家人眼里,干活扎破手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如遇到这种情况,都是自己用土办法简单处理就完事,从不耽误干活。

岳老汉包扎好手指继续干活,他虽然不像年轻人那样麻利,但他做得很认真,把麦要子从麦堆下穿过,两头紧紧扭在一起,再把要子头在麦捆里塞紧,然后用手掂掂,感觉结实了才放下,然后去捆下一个。岳老汉捆好一捆,再去捆下一捆,随着岳老汉一起一伏的身影,身后排起了长长的麦捆队。岳老汉干活从不歇息,也不偷懒,但他的身影突然不动了。他感觉脚底扎心地疼,好像脚下扎了啥东西。他在麦堆上慢慢坐下,脱了破烂的鞋子,抬起脚底一看,硬硬的一根麦茬刺在脚心,血不停地往外流。他用手指捏住麦茬猛地往外拔,麦茬拔出来了,血流得更厉害了。岳老汉又揪了几片刺蓟叶捏吧捏吧按在脚心,但手一松,血仍然往出流,他干脆用一只手捏住脚心,一只手在口袋里掏出一团黑乎乎的旧棉絮烂套,又摸出口袋里的火石火镰,这是他的取火工具。他从那团黑乎乎旧棉絮上揪了一些碎棉絮压在火石上用铁板猛擦,溅出火星点燃棉絮,然后把灼热的棉灰捂在伤口上。这是庄稼汉止血常用的办法,而且非常有效。血止住后,岳老汉又赶紧干活。此时,赵家管家看见了,急忙走过来询问:“岳老汉,一定不行不要硬撑,歇一会也没关系,不会扣你工钱的。”岳老汉说:“赵家仁厚,咱也不能白吃人家的饭。”岳老汉又开始捆起了麦子。关老汉突然问:“岳老哥,你说的事,还算数不算数?”“只要合适就算数。”“好!那一言为定,可不能反悔。”“不反悔,说话算数。”岳老汉盘算着为小儿少青寻个长期的活干,也能顾上他那张嘴。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