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痛”与“听觉文艺性”的发现
老舍的通俗文艺转向是讨论老舍的思想与创作时绕不开的问题。
2024-06-24
-
经典作家专刊——艾芜
艾芜,原名汤道耕,四川省成都市新繁县清流乡(今新都区清流镇)人。
2024-06-24
-
青年读艾芜
邓可艺: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现代文坛中,艾芜无疑是走出了独属于自己的“现代”之路的文学巨匠,他在南行与回乡中发现边地,发现世界,更发现了故土与自己。
2024-06-24
-
《南行记》:中国文化走出边界的新选择
艾芜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
2024-06-24
-
康凌:胡适的演讲课
胡适可能是现代中国对演说兴趣最大的知识分子之一,尤其在留美之后。
2024-06-20
-
大文学观下的学术思考:写在杨义先生逝世一周年
今天我们重新审视杨义留下的六十多部分量很重、很难被人企及和超越的学术著作,都意识到他是一位远被学术界低估的大学者。
2024-06-19
-
孙郁:孙犁为何不属于新京派
一 我曾经用“新京派”这个概念来梳理过当代文学的一种形态的变化。
2024-06-17
-
吴霖:冯至山水的十四行
冯至在八十岁时曾著文自问自答:一生中,“在什么地方你的生活最苦,回想起来又最甜?在什么地方你常常生病,病后反而觉得更健康?什么地方书很缺乏,反而促使你读书更认真?在什么地方你又教书,又写作,又忙于油盐柴米,而不感到矛盾?我可以一连串地回答:“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明。
2024-06-05
-
“红色经典”《大刀记》的启示意义
原标题:读者接受、学者研读与红色经典的生成——以《大刀记》入选红色经典为例 《大刀记》于1975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后,便获得了当时读者好评和学者关注。
2024-05-29
-
经典作家专刊——王瑶
王瑶,字昭琛,山西平遥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的奠基者、学科的“第一代学人”。
2024-05-29
-
缝密历史的针脚 留下文学的魅力
从时代印记的角度而言,王瑶先生的文学史著作最明显的印记是其基本的框架和体例。
2024-05-29
-
现代文学学谱的根基与学科的大树
缅怀和追忆王瑶先生,根本的意义就是纪念并延续王瑶先生等现代文学研究第一代学人开辟的学术传统。
2024-05-29
-
王瑶的意义:一个人与一个学科
现代文学(也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当代文学)是一个与百年来中国现代化进程同时展开的学科。
2024-05-29
-
史铁生文学经典化历程初探
有关经典的生成机制,学界很早就达成了共识,即在以布鲁姆为代表的本质主义和以布尔迪厄为代表的建构主义之间建立起一种综合、全面的经典观:一方面受建构主义启发,认识到经典不会自动呈现,经典是在历史中由多种因素、力量,通过多元途径推举建构而成,经典都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同时又接受布鲁姆对作品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的强调,认为作家作品经典化的根本依据或主导因素仍在于作品自身。
2024-05-21
-
柳青:文明进程与文学担当
柳青是怎样的作家 柳青是民之子、地之子——这是公认的事实评价,不用多说。
2024-05-20
-
经典作家专刊——鲁迅
1924年3月25日,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祝福》发表于上海《东方杂志》,同月27日,短篇小说《肥皂》发表于《晨报副镌》,5月10日,短篇小说《在酒楼上》发表于《小说月报》。
2024-05-20
-
《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
1946年,散文家李广田曾谈道:“新文艺作家中有很多写过杂文的,也都发生过不少的影响,而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鲁迅的杂文。
2024-05-20
-
毕飞宇:鲁迅与“治愈”
在手机上,关于文学,或者关于文艺,最为动人的短评也许是这样的:“太美好、太温暖了”。
2024-05-20
-
1924:流离者鲁迅的“彷徨”
一 1920年代,鲁迅的人生流离与精神彷徨是从兄弟失和开始的。
2024-05-20
-
李铮:论徐迟晚年的观念转变与创作危机
徐迟是新时期文学的标志性作家。
2024-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