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经典常谈》: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项目
原标题:经典训练是人生必要的项目——读朱自清《经典常谈》 朱自清(1898年-1948年) 1998年12月3日,“小雪”,冬天的第二个节气。
-
重读《呐喊·自序》:“副文本”的倒错
原标题:“副文本”的倒错——《呐喊·自序》与新文学的现代性 写于1922年底的《呐喊·自序》,在提供“鲁迅前史”的实证材料之外,也是作者对“历史”的一种文学性征用。
-
重读《人生·命运·爱情》:散文诗是唱给青年人的歌
谈中国散文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开柯蓝的。
2023-03-23
-
重读《水浒传》:英雄、美酒、蒙汗药
我非从事古代文学研究的专家,所以谈论《水浒传》完全是门外汉的看法,仅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出发。
2023-03-08
-
重读《正红旗下》:幽微处的洞见
原标题:幽微处的洞见 由《正红旗下》看老舍创作的“心理探求” 郭沫若先生写历史剧的时候,经常感到古人的心理很难把握,人物的对话便不好下笔。
-
重读《浮生六记》:审美式感情的破产
《浮生六记》因被俞平伯和林语堂等人推荐而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受人关注,然而,林语堂将《浮生六记》翻译成英文以及他所撰写的《生活的艺术》,可以看成对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东方主义”式的宣扬,即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塑造成与世无争的、崇尚人与自然融合的“审美式”的人生态度。
-
重读《齐民要术》:桃花源里可耕田?
原标题:桃花源里可耕田?——《齐民要术》的另一种读法 贾思勰成书于公元六世纪前期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农学著作,在世界农史上享有盛誉。
-
重读《子夜》:成书前的文献谱系还原
原标题:从实业与金融,到民族资产阶级与买办——《子夜》成书前的文献谱系还原 茅盾对《子夜》的内容曾有过许多概括。
-
重读《有赠》:一首诗是怎样被误读的
原标题:一首诗是怎样被误读的 —— 曾卓《有赠》的文学史探微 在有关中国当代文学“潜在写作”的文学史叙述中,曾卓的《有赠》作为一首“受难者的炼狱之歌”①,因其以“实际的私人经验又一遍重述了‘流放者归来’的世界性主题”②,而被多部主流中国当代文学史著广为引述。
-
重读《创业史》:当代文学中的“风景政治”
原标题:“未竟”的创造:《创业史》与当代文学中的“风景政治” 引言:“社会主义风景”的开启 讨论《创业史》中的“风景政治”及其意义,柳青1955年12月12日为苏联《文学报》所作之文章《中国热火朝天》的开篇文字,是极具象征意味的“出发点”: 十二月的阳光,好像母亲的手一样,温暖地抚摩着渭河平原上一片翠绿的麦田。
-
重读《女神》:宇宙写真
原标题:宇宙写真——从《女神》中的歌德神话到郭沫若早期作品的镜像构造 一、引言 如果说问世已经一百年的郭沫若《女神:剧曲诗歌集》代表了新诗的神话构造,那么德国文豪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显然处在这一神话的核心。
-
重读《铸剑》:复仇与志爱
《铸剑》有一大疑点:明摆着的文不对题。
-
重读《风筝》:论宽恕的时间
迄今为止,在针对鲁迅《野草》诸篇的解读中,写于1925年1月的《风筝》一文得到的讨论相对较少。
-
重读《写在人生边上》:“在边上”的批评
原标题:“在边上”的批评——钱锺书《写在人生边上》阅读史探源 阅读史的研究路数一直有重群体和重个体两个方向。
2022-10-09
-
重读《小兵张嘎》:白洋淀里战斗的精灵
我出生在一个饱蕴着浓烈红色情结的家庭,看看姐姐和我的名字就知道——“爱军”“志敏”,于是红色经典电影很自然地成为了我们自幼成长的必修课。
-
重读《沉沦》:“中国那里有这一种体裁?”
郁达夫(1896年—1945年)的小说集《沉沦》,1921年10月15日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成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
-
重读《枫桥夜泊》:月落乌啼是何时
张继《枫桥夜泊》家喻户晓,今通行本皆作:“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重读《潇湘梦》:现代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
原标题:生命故事与文体政治——现代中国第一部女性自传《潇湘梦》研究 “五四”作为一个类似历史标杆的时间节点,其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在于:它表征着现代女性小说的正式启幕。
-
重读《蜃楼》:疾病与疗愈书写
原标题:郁达夫《蜃楼》中的疾病与疗愈书写 疾病与郁达夫文学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已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
重读《寒食帖》:一蓑烟雨任平生
宋代苏轼《寒食帖》名列“天下三大行书”,它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生命低谷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