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读《女神》:另一种“两性结合”
原标题:漫谈《女神》中的另一种“两性结合” 1921年,郭沫若的《女神:剧曲诗歌集》横空出世,像“公开”的电波,“寻那与我的振动数相同的人”,由此“开一代诗风”。
-
重读《示众》:“看”,看客的“看”
鲁迅对看客似乎怀着深仇大恨。
-
重读《大刀记》:真理的文学形象与人文情怀
《大刀记》是中国著名作家郭澄清先生写作于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的二部三卷的杰出长篇小说。
-
重读《八月的乡村》:“抵抗写作”及其隐暗面
原标题:“抵抗写作”及其隐暗面:萧军《八月的乡村》与伪满洲国初期文坛 《八月的乡村》初版本封面 内容提要:《八月的乡村》在主旨上与中共满洲省委和人民革命军的政治纲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又存在着不小的裂隙。
-
重读《科尔沁旗草原》:“草原”的时空边界
端木蕻良1933年年底写定、雪藏近六年方正式出版的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早已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作品。
-
重读《平原烈火》:一部不可复制的抗战小说
1949年11月27日,24岁的徐光耀在天津写出了新中国第一部抗战小说《平原烈火》。
-
重读《孽海花》:以掌故为小说
原标题:以掌故为小说——曾朴的《孽海花》与晚清民国的掌故之学 一 关于晚清小说,我们最熟悉的一个说法——“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是从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而来。
-
重读《小约翰》:“准中期”鲁迅的形成
原标题:《小约翰》与“准中期”鲁迅的形成 简单缕述一下《小约翰》和鲁迅的事实关联:荷兰作家望·蔼覃(Frederik van Eeden)在1887年发表了一部童话小说《小约翰》。
-
重读《凉州词》:王翰笔下的“醉”与“死”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
重读《孔乙己》:咸亨酒店的格局
一 《孔乙己》在发表的时候有一篇“附记”,鲁迅先生在那里称它是一篇“很拙的小说”。
-
重读《山乡巨变》:在美学风格的背后
原标题:在美学风格的背后——《山乡巨变》的成就与成就中的问题 一、阅读中被“闪了一下”:“山乡巨变”,到底怎么“变”的 读周立波写于1956—59年之间、反映其故乡湖南益阳乡村合作化运动的长篇小说《山乡巨变》1,自觉不自觉,会把同时期柳青写关中平原乡村合作化运动的《创业史》、李准写河南乡村合作化运动的多篇小说在心里做个对照。
-
重读《阿金》:启蒙的都市难题
《阿金》是鲁迅《且介亭杂文》中的一篇散文。
-
重读《小兵张嘎》:沉重而又辛酸的真善美
歪戴破草帽,手拿木杆枪,身穿白褂子,光着小脚丫;只有13岁,却擅游泳、会爬树、能摔跤,还爱咬人。
-
重读《林海雪原》:甘洒热血写春秋
“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
-
重读《狂人日记》:“声”的类型学
原标题:“声”的类型学:《狂人日记》与鲁迅的语言观 一、白话文体的“问题性” 1918年5月发表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的《狂人日记》标示了一连串“起点”。
-
重读《登记》:旧故事如何长出新枝桠
《登记》,赵树理著,工人出版社1950年版 《说说唱唱》,李伯钊、赵树理任主编,1950年1月在北京创刊,1955年3月停刊,共出刊63期。
-
重读《平凡的世界》:一部奋斗者的心灵史
路遥与陕北农民交谈。
-
重读《活着》:心理描写的嬗变
原标题:心理描写的嬗变:由“心理性”人物观到“功能性”人物观的叙事演变——以余华《活着》为例 摘要:余华的《活着》是20世纪90年代迄今的一个出版奇迹,也是当代文学阅读史、接受史上的一个作家作品个案的影响力奇迹。
-
重读《平凡的世界》:王满银如何参与文本建构?
原标题:《平凡的世界》中的王满银形象重释 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讲述了1975—1985年期间中国城乡“交叉地带”[1]发生的改革和故事。
-
重读《阿Q正传》:痛感的消失与恢复
原标题:痛感的消失与恢复 ——以《阿Q正传》为中心 按照《〈呐喊〉自序》的说法,因为幻灯片事件的刺激,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人生追求由救治病人的疾苦转向改变国民的精神:“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