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六月,求诸己,艺术的秘密
编者的话
六月即将结束的时候,读到作家马伯庸的短文《藏书四不求》。他说,曾经自己去潘家园最喜欢逛书摊,买旧书充实书架,顺便兴发一点“藏之于名山,传之于后世”的小虚荣心。然而,“往来千里路常在,聚散十年人不同”,时间长了便慢慢发现并没有人能拥有书籍,无论是什么样的宝书在手,也不过是成为暂时的保管者。想通了这一点,他去专门刻了“四不求”章:不求版本,不求孤珍,不求品相,不求齐全。以读用代装点,才是“大乘藏书之法”。
当然,有的资料的确得更妥善地保管。西川在海子手稿永久寄存国图的座谈会上介绍了海子诗歌手迹的“历险”故事,随后将其整理成文。这些手稿从垃圾堆、搬家车与水患中抵达国家图书馆,终于有了妥善的归宿。未来,海子手稿影印计划或将持续进行,也意味着已近凝固的史料将有望与更广大的读者再次相联。本月,《新文学史料》杂志还陆续发布了《卞之琳家书二十二封》,这组书信由作家亲属提供给解志熙、陈越进行整理注释。卞之琳在家书中与亲友谈论个人生活、社会状况,亦交流学术思想与创作精神。这批家书最早一封写于1940年,末尾截止1999年,时间跨度逾半个世纪。父亲的去世,新中国的成立,入党的喜悦,出访未成行的遗憾,汇款不至的波折……卞之琳从青年到中老年的心境变化,于家书中可窥一二。
本月从资料中析出历史的文章还有尧育飞的《寻找龙沅》,作者探微日记、旧诗、贺年片等材料,追寻一位“毫不起眼”的现代女性与“小人物”的文献记忆。“历史的光亮很难公平抚照世人,一如人世的幸运从不讲究人人平等。”这篇文章不仅以一次追索实践了陈寅恪所云“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的告诫,也为我们研究现代人物如何把握理智和情感的边界提供了样范。
从维熙夫人钟紫兰的文章《长相思 永别离》与作家黑陶忆友刘烨园写下的《艺术唯一的秘密》是六月选载中动人的两篇。钟紫兰与从维熙凤凰相偕,五年过去,当时间将伤痛和难舍一点一点沉淀下来的时候,她还是会感到恍惚:“维熙君只是下楼去拿报纸杂志……抑或,他只是在我的梦里来过?”刘烨园也离去五年了,从黑陶的叙述里,我们能再次确认他对当代汉语散文创造的贡献,“艺术的个性没有什么诀窍,唯一的秘密就是忠实自己的生命。”他鼓舞着我们。
每年的六月也是高考和出分的时段,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最近经常听到几家欢喜几家愁。本月见诸报刊的《当学历贬值,古代读书人何去何从?》(赵慕宇)、《唐代诗人的职场江湖》(东郡公)等文有着不低的热度。然而,对漫长历史中人的遭际做出考察,又不难发现功名科考不过是人生的节点,就算那些天才或幸运儿的一帆风顺,恐怕也只是甘苦自尝的另一个词。拿起、放下、权衡、变更……这些或许是动荡时代中难以避免的常态。
中国作家网文史频道编辑陈泽宇
2024年7月1日
尧育飞 | 寻找龙沅:一位“毫不起眼”的现代女性与“小人物”的文献记忆
张均 | 重读《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转折时代的“新人叙事学”
2023年7月起,文史频道常设“温故”专栏,在每月最后一天重温当月选载佳作及独家文章。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阶段性地温故知新,并在互联网时代有限地保留一点文学记忆与智识。本月还设立固定栏目“频道头条”,将每日更新中重点推介的好文归档,集腋成裘、寸积铢累、聚沙成塔,以便读者查阅。
【温故】往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