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杜秀香的头像

杜秀香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 04/17
分享

为什么是秦国

公元前221年,王贲率秦军直抵齐国都城临淄,齐国没有任何抵抗打开了城门,齐国灭亡。作为东方大国,齐国据海滨之地,秉盐鱼之利,富冠六国。《战国策》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可在秦军的刀光剑影里,一切的繁华与荣光都化成史书上的一声叹息。

至此,秦国一统六国的宏愿终于达成。战国七雄逐鹿三百年,主战场的中原豪强群起,武功非凡,文化灿烂,最终却是鹿归秦国。为什么是秦国?一个因为牧马有功被赐了一小块土地,觐见周天子只能在门外守火堆的小部落,一个被中原诸侯鄙夷为蛮夷之邦,诸侯会盟都不带他玩的西陲小国,怎么就笑到了最后?电影《大话西游》里至尊宝曾一遍又一遍地问:“爱需要理由吗?”爱,也许真的不需要理由,但一个国家强大、崛起,确实需要理由。

上篇:累世之功

西汉大才子贾谊在《过秦论》里说的明白:“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奋六世之余烈,分明是告诉我们,除了天时地利,还有始皇之前六世君王一百多年的苦心孤诣。七代君主皆贤明,还都整齐划一向着“统一六国”的目标打马狂奔,这在礼崩乐坏、战火连天的战国乱世,绝对是小概率事件。只能说,天佑大秦,上天早就写好了历史剧本,只等着他们一一登上历史的舞台。

这剧本,始于秦孝公。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贾谊说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看这就是个有理想,有抱负,有野心,有志气的“四有”青年。志向确实远大,可如何实现呢?剧本上出现了另一个人,商鞅。于是,这一对千古君臣相逢于历史的大潮中,他们一见如故,一拍即合,开始联手导演中国史上最强硬、最冷酷、最成功、也最著名的一场变法:商鞅变法。

这一场变法让秦国迅速壮大,也让秦国成为一台强大的战争机器,隆隆向前,傲视群雄,拱手而取觊觎很久的河西之地,还不时将六国摁在地上摩擦,再摩擦。古往今来,变法者多,成功者少。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都曾变法,可终究虎头蛇尾,功亏一篑。后世的王安石变法、张居正变法、戊戌六君子变法,更是折戟成沙。原因有很多,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来自决策层的君王。能不能顶得住各方压力对变法一以贯之而坚定不移,能不能抵得过流言蜚语而用人不疑,直接决定了变法的结局。宋神宗可就是因为看到了一幅“流民图”而更弦易张,废了新法,王安石也成了千夫所指的奸臣,默默背起了所有的锅。不得不说,商鞅变法的军功章里绝对有秦孝公的一半。

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强大,很重要的是接班人选的好不好。毕竟每次权利交接都意味着各方势力一次明争暗斗的博弈。宗法制的周朝,无论天子还是诸侯,都要遵循立嫡立长的礼法。当然,也有不按常理出牌,选择立贤立能的。不过,这需要当家人有一双看人知人的慧眼。晋国末期,晋侯势微,智氏、赵氏、魏氏、韩氏四卿独大,把握着晋国的朝政大权和军政大权。智氏的掌门人智申在选接班人时,不顾族人智果的反对,放弃了才智平平的长子智宵,选择了具有“仪表堂堂、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言善辩、坚毅果敢”五大优点,却独独“不仁”的次子智瑶,终致家族覆亡,祭祀断绝。反之,赵氏掌门人赵鞅却比智申有眼光,他同样有两个儿子,嫡子赵伯鲁,庶子赵无恤。一向精于算计,工于心计的赵鞅,没被两个儿子流于表面的优缺点迷惑,他通过一次为期三年的考察,最终立了母亲是狄人的庶子赵无恤。赵无恤不负所望,他杀代侯、并代地,联合韩、魏两家杀智瑶,瓜分智家土地,从而有了后来的“三家分晋”。

无疑,秦国是幸运的,秦孝公也是有眼光的。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崩逝,秦惠文王继位。秦惠文王身为太子之时,触犯了禁条,商鞅为彰显秦法之法不容情,也不容贵,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以墨刑惩罚了太子的师傅。秦惠文王上台后以谋反罪将商鞅车裂而死。历史再一次展现了它对秦国的优容。秦惠文王理智而又清醒,虽然杀了商鞅,却不废秦法。在位期间,他改元年,称王号,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让秦国这台战争机器继续向着统一六国的目标前进,继续花样碾压六国。

然而,当又一次权利交接,剧本上出现秦武王嬴荡时,秦国战车貌似要脱轨了。秦武王,是秦惠文王和王后的嫡生儿子,顺理成章地继承王位,毫无争议地成为秦王。但史书说他“生性粗直,威猛雄壮,好与勇士角力为戏。”粗则考虑不周,直则应对仓促,猛则刚阳易折,壮则恃强而骄。历史上也不乏“武能上马定乾坤,文能提笔安天下”的帝王,可他们都是有勇有谋的军事家,而不是好勇斗狠的格斗家。果然,秦武王四年,即公元前307年,秦攻破韩国宜阳,随后陈兵周王畿洛邑城下。武王来洛邑可不是觐见周天子,更不是观光旅游,他是冲着周室宗庙里的九鼎来的。自大禹治水制九鼎,九鼎就代表了天下,代表了权利。如果秦国真能迁徙九鼎,那天下是不是可以换个人坐?想法太美,于是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意外事故:秦武王举鼎。武王被大鼎砸断胫骨,当夜就死了。他继位时曾说:“寡人驭戎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很不幸,一语成谶。

子曰:“君子不履险地”;孟子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史记》则说:“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作为一国之君,秦武王如此儿戏,绝不是国家之幸。好在,历史剧本及时将他删除。

秦武王举鼎而死的消息传到咸阳,一石激起千层浪。秦武王没有儿子,谁来接班成了秦国最大问题。一时,几股势力开始蠢蠢欲动,动荡不安的气氛充斥在秦国的朝堂之上。秦武王的亲妈惠文后来不及悲伤,她眼前最紧迫的事是要保住自己的太后之位。一番筹谋,惠文后决定拥立公子壮为秦王。公子壮是秦惠文王的庶长子,在朝中与军中均积攒了一些人望,竞争力还是有的。但是,和她唱对台戏的芈八子却准备立自己的儿子,公子芾。芈八子就是我们熟知的芈月。她深谙政治,早就团结了自己的政治小集团,她的异母弟弟将军魏冉、左丞相甘茂、右丞相樗里疾都是她小集团里的人。樗里疾可不是一般人,他虽不是秦王,却是赢姓家族的大族长。

国内明争暗斗,国外更不安生。赵武灵王赵雍见秦国内部为君王大位斗得不可开交,兴奋之余打算火上浇油,深度“掺和”一把。他派人派兵到燕国接回了秦国公子嬴稷。对,这就是以后大名鼎鼎的秦昭襄王。但此时,他还只是一个落魄的质子。公元前318年,魏、韩、赵、燕、中山五国联军兵陈函谷关。秦惠文王为了瓦解五国联盟,一方面向楚国示好,一方面又选派公子嬴稷入燕做人质。踏上质燕旅途的嬴稷,时年只有八岁。

赵武灵王这么好心?你信吗?不信。其实,赵武灵王的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秦国历经改革变法,国力强大,从外部强攻秦国已无可能,但秦国要是发生内乱,那一切就皆有可能了。嬴稷在燕国当了十几年人质,在朝堂没有半点根基,却在赵国的帮助下摘了王位,试想秦国国内会有什么反应?公子壮等实权派的内心绝对一万个不服;公子芾对这个半路杀出的哥哥观感也一定很差。接下来他们就会自相残杀,如果嬴稷惨胜,那赵国骑兵趁机突破秦国的北方屏障上郡,从而直捣咸阳;如果笑到最后的是公子壮,赵雍就可以直接打着为嬴稷报仇的旗号,大张旗鼓干涉秦国内政,然后名利双收。这一盘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看,都是赵雍稳赢。可惜啊,赵雍千算万算,忘了还有一个芈八子,嬴稷的亲妈。

这位历史上的第一位太后见儿子从燕国回来,背后还站着如狼似虎的赵国军队,心里便明白了赵雍的算盘。芈八子果断换了大旗,于是,元老们都自动靠拢到了嬴稷的旗下。对于公子壮一党来说,这无异于晴天霹雳——内有强敌,外无援兵,除了手里的兵权,就只剩下兵变这最后的一丝希望了。他策划在嬴稷行冠礼亲政的时候,发动兵变把嬴稷解决,再以惠文后的名义召诸宗室大臣,立他为王。只能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子壮还没策划好具体的行动细节,便被嬴稷的亲舅舅魏冉屠了满门。而已升级为宣太后的芈八子随即送武王后回了娘家,送惠文后上了路。然而,这只是开始,之后,秦国王室,乃至于军内,凡是跟公子壮走的比较近的大臣们,全部被清洗的一干二净……

这起关乎秦国未来和历史走向的重大流血事件,只留下了区区30个字。《史记·秦本纪》载:“二年,彗星见。庶长壮与大臣、诸侯公子为逆,皆诛。及惠文后,皆不得良死,悼武王后出归魏。”惊心动魄的夺嫡之战,无数人的性命,几千人的鲜血,被浓缩在短短的30字内,果然是字字千钧。

秦国最大的危机就这样平安度过了,天佑大秦,果然是拿了大男主剧本的。其后,秦昭襄王嬴稷在位56年,这是战国时期最为激烈的时期,也是中国历史最为精彩的时代之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楚有春申君、魏有信陵君,人称“战国四公子”;纵横家张仪、苏秦奔走各国,合纵连横,搅动天下风云。面对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秦昭襄王稳坐钓鱼台。他任用贤臣,采用范雎提出的“远交近攻”策略,各个击破六国联盟;他夺取周室九鼎,迁徙其后裔和百姓到秦国。在秦国强大的攻势之下,六国各怀心思,争相割地赂秦,实力日渐被削弱。尤其是长平一战,赵国大败,天下再没有人能阻止秦国一统天下的脚步。

后来的孝文王、庄襄王,享国日浅,加起来也不过三年。虽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功绩,可他们选了一个最佳的接班人。终于,我们最耀眼夺目,主角光环加身的秦始皇嬴政登场了。他十三岁登基,却心智成熟的可怕。对内,他先后拔掉了国内盘踞朝堂的几股势力:赵国势力,他的亲妈赵姬和她的情人嫪毐,还有被他称为“仲父”的丞相吕不韦;楚国势力,秦国的华阳太后和她的侄子昌平君、昌国君;韩国势力,他的亲奶奶夏太后和他父亲秦庄襄王的另一个儿子成蛟。对外,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他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他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前无古人的统一大业。自此,天下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几乎篆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骨子里。后来的中国无论历经怎样的动荡与分裂,最终都会走向统一,正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他自三皇五帝中各取一字,自号“始皇帝”,觉得非如此不能彰显他的霸气。他废除周朝八百年的分封制,改用郡县制,将权利收归中央,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他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同轨,道同距,让华夏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有了精神上的认同和归宿。他收缴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阳销毁,铸成十二座金人,以弱天下之民,以致后来陈胜吴广起义,只能“揭竿而起”。他命人以“和氏璧”镌成国玺,正面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为秦以后历代帝王相传之印玺,成为“皇权神授、正统合法”的信物。他被称为“祖龙”,以一己之力开天辟地,改变了战国,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历史。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两千多年前威武雄壮的《诗经·秦风》,依然余音绕梁。为什么是秦国,那是七代君王的殚心竭虑,兢兢业业;那是老秦人的千里征战,血洒疆场;那是秦国一百多年的前赴后继,奋发图强……

下篇:累世之才

“人身之所重者,元气也;国家之所重者,人才也。”得人才者得天下,是千古颠破不灭的真理。所以墨子著有《亲士》之篇;燕昭王筑黄金台以待千里马;曹操下招贤令唯才是用;三顾茅庐后,刘备曾无比欣慰地说:“我得孔明,如鱼得水。”

自古成大事业者莫不是有贤才相辅,没有管仲,齐桓公怎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没有百里奚,秦穆公何以称霸西戎;没有张良、韩信,刘邦怎能建立大汉四百年的基业;没有云台二十八将,怎会有刘秀开创东汉的贤名;没有房谋杜断,哪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历史的风云际会中,他们携手走进属于自己的时代,成就了那个时代,也成就了彼此。

秦国也不例外。《后汉书》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秦国尚武,民风彪悍,本土盛产武将。白起、王翦名列战国四大名将,此外还有司马错、魏冉、樗里疾、蒙骜、蒙恬、王龁、王贲、李信……长长的名单,每一个单拎出来都是一部传奇。但东方各国盛产智囊,所以,秦国崛起的另一个秘籍,就是善用外来人才。

公元前237年,一纸驱逐客卿的“逐客令”在秦国突生波澜。事情源于一名水工。韩国畏秦强大,派水工郑国来秦,劝秦王大兴水利,借此消耗秦的国力,以免对韩国用兵。不得不说,以“术”治国的韩国,思维果然清奇。后来事发,秦王嬴政虽未杀郑国,让他继续修渠,却很愤怒。秦国的宗室大臣趁机进言:“诸侯各国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怒火中烧的嬴政头脑一热,遂发布了逐客令。彼时,来自楚国的长史李斯亦在客卿之列。于是,史上闻名遐迩的《谏逐客书》就此诞生。

身兼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等众多头衔的李斯,一篇文采斐然、论证严密、气势贯通、洋洋洒洒的《谏逐客书》,恰好是一部秦国重用外来人才的发展史。我们不妨顺着他的笔迹重温外来人才在秦国留下的足迹。

开篇即是秦穆公,他求贤若渴,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五人辅助,遂霸西戎。但他的功绩如同流星,然后便是秦国两百多年的沉寂。期间,三家分晋拉开战国序幕。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变法强国,最先崛起。强大的魏国很快把矛头对准了相邻的秦国,将秦国的河西之地全部占为己有,并设河西郡,成为插入秦国领土的一把尖刀。

公元前361年,内忧外患的秦国迎来了发奋自励、决意强秦的“四有”青年秦孝公。他敏锐地意识到“治国经邦,人才为急”,随即颁布了史上著名的招贤令:“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不但封官,还要赐地。一纸招贤令就像磁石,吸引了商鞅的目光。彼时,他还叫公孙鞅,还在魏国。魏国的丞相公叔痤病重,将他隆重推荐给魏惠文王。可惜,魏惠文王少了一双识人任人的慧眼。唐代大诗人韩愈写过一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两句话道尽了古今多少人怀才不遇的落寞与成功的密码。魏国遭到冷遇,公孙鞅只能出奔他国。秦孝公广而告之的招贤令成了他奔秦的不二选择。一番堪比后世诸葛亮“隆中对”的“霸道之说”正中了秦孝公的下怀,也开启了轰轰烈烈、震铄古今的“商鞅变法”。

秦国得商鞅,可谓“得一人而兴邦”。秦孝公给予了商鞅绝对的信任和权力,商鞅也大刀阔斧的实行变法,几年后,秦国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一举跻身于战国七雄的强国之列。对于统一天下,孟子曾提出“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观点,可历史的进程告诉我们,完成历史统一的并非儒家理想主义的王道,而是法家依法治国的霸道。

商鞅以变法实现了与秦孝公的约定,也以自己的鲜血祭奠了这场前无古人的变法。清末,戊戌变法失败的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有之,请自嗣同始!”他说错了,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那个叫商鞅的人就为那场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变法流血了。后人评论商鞅说他是历史上罕见的铁血人物,其心肠之硬,手段之酷,对中国的影响之大,很难找到相似之人。而他的结局之惨,也无人可比。

秦惠文王时,秦国接纳了另一位贤士,来自魏国的纵横家张仪。他精通游说之术,却在魏国屡次碰壁。后被苏秦用激将法入秦,得到秦惠文王赏识,封为相国。凭借出众的谋略和精湛的游说,张仪为秦惠文王贡献出许多良策,攻取三川,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东据成皋,并拥护秦惠文王正式称王。他为秦国制定了“邦交为主,攻伐为辅”的国家发展策略,首创“外连横而斗诸侯”的战略方针,达到了“散六国之纵,使之四面事秦”的战略目的,让秦国的实力更上层楼。

春秋战国的舞台上,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是纵横家,也是“谋士”。他们“谋”己、“谋”人、“谋”兵、“谋”国、也“谋”天下。他们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游说于各国的朝堂之上,纵横捭阖,摇唇鼓舌,搅动风云,掌握天下。

在近二十年的时间里,张仪为秦国四处奔走,谋取最大利益。魏国、楚国、齐国、韩国、燕国等君主都被张仪的巧舌如簧所蒙蔽,纷纷向秦国献出城池。秦惠文王封他为武信君。景春赞他:“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武王继位,舍张仪而用甘茂。公元前309年,秦国开始设置丞相之职,由此前对宰相只称作“相”“相邦”始定名为“丞相”,樗里疾和甘茂分别担任了右丞相和左丞相。

武王四年,秦国任命甘茂作为统帅,与魏国联合攻打韩国首都宜阳。甘茂并未急着出征,深谙人心的他知道政坛比战场更危险。他在息壤与武王盟誓,在武王信誓旦旦地表示“绝不听信挑拨离间”后才安心出发。甘茂围攻宜阳5个月不能攻破,国内果然开始出现反对的声音。甘茂没做任何解释,只说了一句:“息壤在哪里?”武王顿悟,派兵增援,终于占领了宜阳。取得宜阳,意味着此后六国将尽受秦国威胁,韩国也受到重创,加速了被秦国吞并的命运。

接替甘茂为相的是魏国人范雎。他在魏不止遭到冷遇,更是遭到宰相魏齐鞭打,侥幸逃生后与秦使一起潜入秦。此时的秦国,宣太后干政,她的两个弟弟和两个儿子号称“四贵”,权势熏天。公元前271年,范雎见到了秦昭襄王。他提出了“远交近攻”的战略;不失时机地提醒秦王,秦国只知有太后而不知有秦王。他的功绩,李斯在《谏逐客书》里写得明白:昭王得到范雎,废了穰侯,赶走了华阳君,加强了王权,杜绝了贵戚豪门专权的弊端,逐步侵占诸侯各国,使秦国最终建成了帝王的基业。

此外,范雎还创造并修筑了嘉奖坡栈道,发展了秦与巴蜀之间的交通,最终“天下怕秦”。长平之战,范雎暗中使白起接替王龁担任主将,利用反间计使赵国弃廉颇而用赵括,从而一举打垮了赵国。

李斯很小心地在《谏逐客书》里没提到吕不韦。但正是这个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人,一手缔造了秦始皇和他父亲秦庄襄王的命运。他以商人特有的精明,看到了在赵国为质的秦公子异人“奇货可居”,决定来一场世纪豪赌。胆大、心细而又多金的他一番操作,竟然真的让秦异人成了秦国的接班人。当然,有了秦异人的太子之位,也才有了后来的秦王嬴政。

公元前249年,秦异人即位,史称秦庄襄王,他任吕不韦为相,封“文信侯”。至此,吕不韦算是真正赢了这场豪赌。

公元前246年,嬴政继位,时年十三岁。五年之间,秦国三易其主,如今幼主新立,秦国这台战车似乎也要重蹈主幼国乱的历史覆辙。历史又一次眷顾了秦国,吕不韦稳稳地稳住了局势。他再任丞相,并以“仲父”身份辅政。“仲父”一词颇有渊源。春秋时,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辅佐他成就霸业。为示尊重,齐桓公尊称管仲一声“仲父”。吕不韦之意就是要嬴政象齐桓公对待管仲那样尊重他。可惜,他遇到的是嬴政,那个不世出的千古一帝,最后也只能在嬴政略带幽怨的质问声中:“你对秦国有何功劳?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与秦王有什么关系?而号称仲父。”以自杀黯然离场。

李斯一封持之有故,言之有理的《谏逐客书》,令秦王嬴政回心转意,收回了逐客令。一封书,一道令,改变的不止是李斯的命运,更是秦国的命运。李斯虽师从荀子,却是典型的法家思想。他曾劝秦王嬴政:“凡是干成事业的人,都必须要抓住时机。现在秦国力量强大,大王贤德,消灭六国如同扫除灶上的灰尘那样容易,正是完成帝业,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秦王深以为然,随后便是疯狂收割六国的行动。

公元前221年,秦国终于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作为廷尉,李斯奉命议定“皇帝”之号;他反对淳于越分封子弟之议,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与始皇帝的心思不谋而合。后来,他升任丞相,多次随始皇帝巡行。他主张禁私学、废《诗》、《书》、六国史记及“百家语”,又以小篆为标准,整理文字,作《仓颉篇》以为范文。

正所谓百川汇流,终聚于沧海。秦国正是在众多人才的共同襄助下,一路稳步前进,淘汰了众多竞争对手,最后独立于世界之巅,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制的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

反观六国,他们依赖贵族,任人唯亲,吴起楚国变法半道而殂;乐毅攻下齐国七十城却被迫逃亡;孙膑大才未展而被膑刑残害;更不用说从魏国投奔秦国的商鞅、张仪、范雎,简直就是大型人才输出市场。对待他们,秦国却拿出了十足的诚意,重用他们,信任他们。所以百里奚为秦国的称霸打下牢固基础,商鞅有足够的信心来进行变法,张仪不论前往哪里游说最终都一定会回到秦国亲自向惠文王汇报。人生至幸,也不过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

为什么是秦国?有人说是天时,秦国位在西北,乃是乾卦;有人说是地利,秦国地处四塞之国,乃是关中大粮仓;有人说是人和,秦国民风彪悍,秦人天生就是战士;其实,更是秦国一百多年政策的平稳性,战略的连贯性,而这些恰恰是大秦七代君王以及与他们并肩同行的累世之才的累世之功。

果然,双向奔赴的才是真情!

我也说几句 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登录][我要成为会员]